趙忠浩
來到一片水域垂釣,調整浮標是我們最先要處理的環節之一。鉤上還沒掛餌,魚情也不明了,我們根據什么去調標?要么靠經驗,根據目標魚的習性和特點采用自認為最佳的調標方式;要么靠判斷,取靈鈍之間的中間值,留出可繼續調整的空間。大多數人屬于前者,畢竟后一種方式比較復雜,難以一步調整到位,因為實際魚情和預判魚情未必相符,所以還需要反復調整。那么,我們如何判斷魚情呢?
假如垂釣時浮標沒有動作,提竿換餌時卻意外中魚了,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釣得鈍了,如果不止一次意外中魚,則可以確定浮標的靈敏度跟魚情不相符,魚吃餌的信號未被浮標反映出來,調的環節或釣的環節應再靈敏一些。若調整后仍無改觀,就要繼續調整,如果已經調至極限仍無濟于事,就要考慮更換靈敏度更高的浮標了。
我認為,浮標的調整幅度應視上魚情況而定,假如魚很多,則微調即可。除了調整浮標,提竿時機亦需適當調整,因為浮標信號表達不夠理想也有可能是個別目標魚吃餌動作小造成的,因此有必要適當調整提竿時機。如果意外中魚呈常態化,無疑是釣得太鈍了,就要大刀闊斧地調整了。
另一種和上述情況剛好相反——浮標不斷出現動作,但不論動作是大還是小、是快還是慢,提竿總是無魚。遇到這種情況,我本人是不作任何調整的,雖然中魚率低了,但是不斷出現的標相反倒可以促使我不停地換餌,這樣更有利于做窩。
釣法不存在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不調整浮標只是我的做法,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會調整浮標,即釣鈍,過濾掉輕微的信號,只留意那些大起大落的標相。有這樣一種情況值得釣友們注意:下鉤之后的最初半小時,隨著釣餌被源源不斷地投進釣點,小雜魚首先被吸引過來,浮標的動作越來越劇烈,這時有些釣友會選擇直接釣“跑鉛”。我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商榷,原因如下。
我們在短短半小時的時間里很難準確判斷魚情,直接釣鈍、釣“跑鉛”為時尚早,應該再等等,起碼要等釣到幾條魚,觀察到有效標相之后再做決定,假如目標魚的標相不如小雜魚的醒目,釣鈍之后很有可能完全看不到魚吃餌的信號。因此,釣鈍要慎重,尤其是釣鯽魚等進食動作偏小的魚種。
如果雜魚鬧鉤鬧到令人無法接受的地步,我建議循序漸“鈍”,隨鈍隨觀察,即每鈍一點兒,就觀察一會兒——不是觀察雜魚標相少了多少,而是看鈍了一點兒之后是否影響正常上魚,如果不影響正常上魚,而小雜魚鬧鉤依然劇烈,則繼續試探性地鈍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漸鈍的過程終止與否并不取決于雜魚是否依然鬧鉤,而是取決于目標魚的標相是否受到影響,假如調整之后雜魚的標相不見了,目標魚的標相也不見了,這顯然不是我們調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