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雄
“讀后續寫”是一種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的考查形式,它要求學生立足閱讀文章的信息鏈、文體、語言風格、文本邏輯等因素,進行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重在考查學生對語篇結構的把控能力、語篇關鍵信息的把握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讀后續寫”題緊密呼應了高中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可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并對其思維邏輯和文化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2020 年7月高考浙江卷的讀后續寫題為例,從審題、構思、完善細節、修改潤色四個環節談談怎樣引導學生解答讀后續寫題。
一、引導學生分層審題,理清脈絡
讀后續寫的審題不僅需要閱讀分析題目要求,還要詳細審讀整篇語言材料和續寫段落首句。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語言特色,讀懂大意,理清人物關系,使學生初步掌握文本內容。
在審題環節中,應先由學生根據審題要點自主梳理文章結構,再由教師整合分析,引導學生圍繞人稱、時態、情節、結構、首尾銜接關系分層審題。審人稱是指審文章人物的人稱問題,并注意文章中“擬人化”的人物其人稱代詞的選用;審時態是指審讀文章的主體時態和其他時態的混合使用情況,以確定續寫部分的時態;審情節是指此種題型的續寫主要為文章故事情節的續寫,所以需要明晰原文的情節大意,并領悟續寫部分開頭語的提示作用,以便為續寫環節的材料組織提供導向;審結構是指審讀文章的寫作結構,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和細節句,明確中心思想,并將其作為續寫的框架,確保續寫內容能夠完全服務原文的中心思想,避免脫離中心思想的“勢力范圍”;審銜接是指審文章尾段與續寫首段的邏輯關系,從銜接關系中窺探續寫的構思方向,避免續寫內容離題、偏題。
以2020 年7 月高考浙江卷的讀后續寫題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圍繞人稱、時態、情節、結構、銜接五大審題要點進行略讀與詳讀。其中,通篇略讀能夠聚焦要點范圍和文本特征,綜合把握文章的總體框架;詳讀能夠抓住文章中心,明確續寫方向。待閱讀后,向學生提問“What are the charactersand tense of this article?”學生通過閱讀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稱撰寫,the bear 是“擬人化”的人物,所以續寫段落也應使用第一人稱,續寫時態與原文一致為過去時態。并且,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和故事發展脈絡,找出文章中“我”和妻子Elli 抵御北極熊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確定文章的主旨句“But sometimes,tha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This was one of thosetimes”,從而明晰篇章結構。最后分析文章尾句“With an angry roar,the bear ran to the lake to wash hiseyes”和續寫首句“A few minutes later,the bear headedback to our camp”的邏輯關系。
二、引導學生細讀首句,構思框架
續寫構思環節重點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需將續寫的開頭語與文章情節、全文主旨聯系起來進行構思,由續寫首句確定第一段的框架和文章走向。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提煉文章中的閃光之處,通過全文賞析將語言知識內化,幫助學生開拓寫作思路,促使學生在續寫過程中能夠快速實現語言輸出。
依然以2020 年7 月高考浙江卷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需為學生詳細講解文章中“camp,telephoto lens,be easier said than done,sniff,fence,helicopter”等詞匯與短語的釋義和用法,拓展學生的語言知識,為學生續寫夯實基礎。并根據續寫段首句,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構思寫作思路,明確續寫基調;或由教師設定多條寫作思路和續寫框架,由學生進行補充與仿寫。根據題目提供的續寫的兩段的段首句“幾分鐘后,熊又回到營地;此時,直升機到了。”可知,主人公處于險境,可以設定多種續寫思路。第一種續寫思路是運用場景渲染描寫顫栗驚恐的畫面,比如“Roarsand screams pierced silence with needle-like shrillness.”既能體現出熊的反應,又能更好地烘托場景,并在第一段結尾描寫出危機的場景,將其與第二段段首自然銜接,并通過心理描寫描述主人公絕處逢生的喜悅,比如“My heart leaped with joy as I knew we were likelyto be saved.”第二種思路是運用對比突出前后兩段的情節轉折,續寫第一段可描寫主人公的心理和熊的動向,以及主人公的應對措施,第二段繼續描寫熊的動作,當主人公獲救后,感慨旅途的有驚無險。不同思路續寫的側重點也不同,教師需要讓學生在構思框架的過程中,體會各種思路的基本要素、表達方式,實現讀后續寫訓練的閱讀輸入和寫作輸出的有機融合,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引導學生探尋伏筆,提煉重點
讀后續寫題要求續寫內容必須使用原文中特定的關鍵詞語,續寫內容也要與閱讀部分相契合,而契合的關鍵就在于文章和寫作內容的細節對應,根據文章所設的伏筆和語言風格,選用與其相近的詞匯和句式,用原文已知的信息完善續寫細節。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提煉關鍵詞,對關鍵詞或伏筆內容劃線,尋找文章的明線和暗線,確定續寫內容的整體框架,使學生結合文本劃線詞語,通過揣摩關鍵詞完成續寫任務。
例如,在“Face to face with Polar Bear”的讀后續寫一文中,文章的詞匯、詞組和句式比較常見,所以續寫內容不宜選用太復雜的單詞和句式,需要緊緊圍繞故事情節進行撰寫,并在情節、氛圍、人物動作與心理描寫等方面與前文風格保持一致。教師應向學生明確任務“Please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in the article”,再由學生找出故事情節的明線、暗線與伏筆。通過分析,可圍繞人物、背景、動作、氣氛等方面劃出“photograph,pictures,camera,bread,fence,noises,spray,ran,safe”等詞語,根據主人公拍照——熊擅闖——熊攻擊——平息等關鍵節點串聯故事的明線與暗線。明線為故事情節的“opening,inciting,foreshadowing,developing,changing”,暗線為主人公和北極熊的情緒和心境,分別為“amazed/calm-terrified-worried/unstable-uneasy/anxious- grateful”和“uneasy/anxious- worried/unstable-irritated-aggressive-peaceful”。由此可見,通過提煉文章的關鍵內容和分析總體線索,學生可清晰感知和精準捕捉續寫時的寫作要點和基本方向,并能夠根據寫作思路完善續寫細節,增強續寫內容與原文的契合度。
四、引導學生修改潤色
讀后續寫題的評分標準之一為“所使用語法結構和詞匯豐富、準確,無錯誤,不影響意義表達,使用語句間的連接成分,使所續寫短文結構緊湊。”因此,在初步完成文章續寫后,學生需要根據評分要求進行潤色,確保語句間行文流暢、語意連貫、語法正確、邏輯合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明確評分標準,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分詞短語、強調句、復合句、省略句、with 的復合結構等句式;避免采用表意籠統化的詞匯,適當增添“not only...but also,either...or...,as a result,whats more”等過渡性的連接詞,以此增強續寫內容的連貫性和可讀性。
例如,在“Face to face with Polar Bear”的讀后續寫練習中,教師可組織小組成員按照評分標準互相批改彼此的寫作內容,根據文章的人物心理描寫、人物情感描寫、故事連貫性、首尾呼應、段落與情節的銜接性、詞匯和語法正確性等方面進行批改。這樣,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的同時,又能夠欣賞、借鑒和學習同學的寫作技巧。并且,學生也可根據批改意見更好地完善與潤色自身的文章,精細打磨,以此確保寫作質量,促進學生寫作檔次和習作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讀后續寫題是學生是對文章內容理解與創作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熟悉原文的人物、時間、情感等基本要素,加深對原文主旨與內涵的深層理解,以便對文章內容進行模仿和遷移,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