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晉中大地,平川、丘陵、山區,處處碩果累累,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味道。
肥沃的土地上,一群青年職業農民以田野為青春起跑線,從躬身學習,到掌握農業生產要領,再到躋身農業生產的“帶頭人”,耕耘著屬于“新農人”的田園牧歌。
向田野進發
“國家這些年對農村持續投入,農村環境、交通都變好了,真正具備了投資的價值。”程子昂說。
農村新變,在外的游子醞釀著歸心。
“你想不想回去?”“想!”“那一起回!”當思想的漣漪相互碰撞,涓涓細流演變為澎湃浪潮,返鄉創業的決心便無法被阻擋。
2014年,程子昂開始回鄉創業。“當時已經出現了青年回鄉創業的熱潮,我和創業者之間碰撞交流,內心的這種想法在不斷強化。”他說。“我終于橫下一條心,返鄉,干!”就這樣,有著出國留學經歷,在山西太原已經打拼多年的程子昂,又回到農村,重新成為一名農民。
青年走向農村的理由有很多,職業方向能和興趣聯系在一起,是幸運的。
因為蘑菇大棚種得好,37歲的黃超已成為晉中市太谷區遠近聞名的“菌叔”。2008年,正在山西農業大學上大三的黃超開始在學校周邊農村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黃超自己也沒有想到,上學時的興趣實踐會成為今后創業的“獨家秘笈”。
把根扎進泥土
回鄉創業之路注定不會輕松,也不會一帆風順。
程子昂不是學農學的,除了父親傳授的經驗,仍然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習,但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作為專業的農學畢業生,黃超的創業路也不是一帆風順。“課本和土地是兩個范疇,有了理論知識,不一定就能種好地。”黃超說,怎么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他摸索了好幾年。
隨著經驗的積累,黃超建立了自己的生產標準和管理制度。2015年,黃超經營著一家自己的食用菌農業合作社,還注冊了屬于自己的商標。他說,那時候才感覺自己真正地成長為一名職業農民。
沉甸甸的收獲
只要找準了方法,努力就會有回報。
從程子昂的父親開始,經過兩代人十幾年的努力,他們從全國各地選育的1600多種抗凍、豐產樣本,終于有一株發生芽變,適應于晉中當地氣候特點的抗凍豐產核桃新品種誕生了!現在,這一新品種已經推廣到6.4萬多畝。
除了新品種,新技術也在程子昂的推動下快速推廣。現在程子昂的合作社核桃采收和初加工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只有拉枝、修剪、嫁接以及日常巡查、病蟲害防治還需要人工,灌溉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果樹種植管理現代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身懷絕技”的“菌叔”黃超,成為很多學弟學妹心中的榜樣。他的蘑菇大棚也成為許多農大學子的“實習基地”,每年,都有數百名大學生前來學習種植技術和大棚管理。
“鄉村的發展,需要長期的探索和堅持。與父輩不同,我們掌握技術、懂得管理。我們的夢想就在農村,雖然辛苦但也值得。”黃超說。
農村成為青年創業、就業的“藍海”
農村田野間的微風,正在返鄉青年心中掀起漣漪。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統計,截至“十三五”時期末,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1010萬人,青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的農村并沒有辜負歸鄉旅人的理想抱負,廣袤的田間地頭正成為他們施展才華的天地。2018年8月18日,在數十名青年農民的努力下,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成立。“成立之初,我們想把晉中市所有返鄉創業青年和在基層務農的青年組織在一起,實現聯合、融合發展,同時還能為鄉村振興事業,也為周邊的農民做一些貢獻。我們希望號召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程子昂說。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與應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數字化時代已經實現信息和技術共享,逐步填平了大城市與鄉村的鴻溝,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職業已經不再受到城市的限制。所以很多青年自然也就愿意返鄉,在歸屬感較強、壓力較小的家鄉工作。”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耿曄強說。
新農人、新田地、新未來
隨著農村創業環境全方位地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斷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多年來,黃超的大棚里不停有新的青年身影穿梭其中。他的許多師弟師妹都來到他這里學習蘑菇種植技術,黃超對于他們也是傾囊相授。
在“新農人”的影響下,一些更年輕的面孔也逐漸出現在農村的舞臺上,歷經滄桑的黃土地迎來了嶄新面貌。
今年,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又迎來了一位“95后”新會員。
畢業于美國特拉華谷學院農業商學專業的霍佳麗,畢業后毫不猶豫回到了家鄉晉中市壽陽縣。
這些志同道合的“新農人”,互通有無、信息共享,“生”在泥土里,“長”在田埂中,在農村廣闊天地中擔當作為。
“返鄉青年與其父輩們相比更懂技術、擅管理,也更懂得團結協作,他們擁有更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懂得對農產品進行品牌化處理,善于運用電商與冷鏈物流。有了新農人的加入,可以幫農村解決產業規模小、力量弱、資金少等問題,賦予傳統農業全新的活力。”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耿曄強說。
如今,鄉村里不斷涌現的新農人,正在廣闊的新田地上茁壯成長。未來,這里將是一片豐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