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開端,幼兒教師隊伍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關鍵。但在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需要不斷探索解決路徑。
一、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三座大山”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多種途徑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堅持科學保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隨后,《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重新修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發布。這都說明了發展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阻礙,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著“三座大山”,亟待我們推翻。第一座大山是幼兒教師隊伍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城鄉幼兒園教師發展差距大;第二座大山是幼兒園課程混亂無序,課程缺乏目的性、計劃性,內容過于隨意,“小學化”傾向嚴重;第三座大山是教師專業發展方向不明,幼兒教師的流動性大,專業成長無序,教研活動無序,科學保教理念難以落實,教師培訓效果不明顯……
我們要充分發揮愚公移山精神,移山尋路,踔厲奮發,逆風前行,探索出區域學前教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幼兒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逐年提升,課程建設多樣化、園本化、特色化。
二、強化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三條路徑
(一)移幼兒教師隊伍兩級分化之山,走崗位培訓之路
打造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全員崗位培訓勢在必行。而要實現全員崗位培訓,要考慮培訓的時間、培訓的制度、培訓的方式和內容,以及考核制度等。
首先,在培訓時間上,要選擇區域內幼兒教師都有的空余時間,如暑假時間,選擇其中半個月作為培訓時間,對區域內的全體幼兒教師進行有計劃、分批次的輪訓。其次,在培訓制度上,由區域內教育主管部門出面,制定《幼兒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在考勤、培訓、作業上下功夫,約束教師在培訓中的行為,確保教師在培訓中有所收獲。再次,在培訓方式和內容上,主要通過專家講座、交流分享、分組研討等培訓方式,傳播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提高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最后,在考核機制上,為解決培訓應用的問題,通過查看參訓人員上交的學習心得,深入相應的幼兒園檢查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落實情況等方式,系統解決幼兒教育無序的問題。
通過區域內的全員幼兒教師崗位培訓,幼兒教師隊伍面貌煥然一新,在專業上實現了質的飛躍。一支師德高尚、能力精湛、業務水平高的幼兒教師隊伍逐漸形成。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幼師的重要性逐漸凸顯,鄉村教育資源進園所,鄉村優秀文化得到認同,鄉村父老尊師重教的風氣得到發揚。
(二)移課程建設本領恐慌之山,走教研興教之路
學前教育難在哪?難在課程建設開發混亂。幼兒園談課程建設而色變,教師觀望、徘徊,擅長“拿來主義”。面對困境,如何突破瓶頸?課程建設是前提,教育科研來助力。
1.攜手結對,促進全域園所發展
攜手結對,指的是園所與園所之間的互相幫扶。一是充分發揮省、市級示范幼兒園的輻射帶動作用,省級示范幼兒園幫扶2~3所山區農村薄弱幼兒園。我們通過園長聯席會、送課到園、邀請入園、教研交流等多種方式,推動城市、農村、山區幼兒園共同發展。二是發揮省級示范園的示范作用,以共同發展為方向,與薄弱幼兒園攜手結對,多措并舉,確保幫扶效果。如成立領導小組,與教體局簽訂攜手結對承諾書,制訂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保持信息暢通,并通過園長聯席會、省級示范園半日觀摩、同慶六一兒童節、送課下鄉、基本功大賽等活動,積極聯系,加強交流,彰顯出示范引領和互幫互助的效果。
2.教研網絡,片區帶動專業發展
教研活動是幼兒園的中心任務,也是教師專業成長、課程優化的源泉。為使教研活動真正落到實處,我們立足園所發展高度,構建“五三一”教研網絡,形成以市級中心教研組為龍頭、三大片區為引領、五大領域為專業發展的管理網絡。
“五”是立足幼兒園五大領域教研組,即分別由省級示范幼兒園承擔語言、科學、健康、體育和藝術五大領域的教研任務,進行片區內的深度教研。“三”是東、中、西三大教研片區,以片區為中心,積極承辦五大領域培訓任務和活動,營造共同發展的局面,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一”是一個中心教研組,教育主管部門發揮統領作用,重點統籌全區教研活動的開展,強化幼兒園教研組織管理,把握政治方向,構建教研發展體系,實現以教研活動促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3.成長計劃,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將“五三一”教研管理網絡進行了優化與提升,全面實施為期三年的幼兒教師專業成長計劃,構建“1+N聯盟”幫扶平臺。
有了方向,就有了前進動力,愚公家鄉人大刀闊斧地創新改革。我們敢重用、敢放手、敢爭先,將五大領域、七個子領域的教師培訓擔子壓在省級示范幼兒園的身上,每月進行一次培訓,每月參加一次培訓,以“集體教學+小班授課+課后作業+微群”的培訓方式為主,形成了培訓組織有保障、課程開發互學習、授課效果要保證的發展局面。每一期,教師根據自己的任課情況選擇培訓領域,分別在不同的幼兒園參加培訓,每月每次至少有1000人參加培訓。幼兒教師成長計劃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4.打造幸福課程,彰顯濟源本土特色
三年的培訓時間里,幼兒教師積累了豐富的培訓經驗和大量過程性材料,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基于此,我們積極組織學前教育經驗豐富、有較高理論水平、治學態度嚴謹的幼兒教師,合作構建濟源本土特色課程,即“愚公移山幸福成長課程”,并在區域內全面推廣。這不僅提升了幼兒園的辦園水平,還引領幼兒教師實現專業成長,推動學前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三)移幼小銜接無序之山,走教研訓一體化之路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過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如果銜接不當,就容易產生不良后果。“中心教研1314計劃”以愛為基點,以省市級名師、骨干教師、學術技術帶頭人為引領,成立中心教研組,以市直幼兒園為幫扶園,形成“中心教研組、片區教研、鄉鎮教研”的網絡教研形式,實現教研訓一體化,輻射引領被幫扶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
一日流程規范化。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按照作息時間表,制訂科學合理的一日流程,開展適合幼兒年齡發展的各項活動。以人為本,保教并重,支持和引導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為幼兒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幼兒園課程科學化。本著幼兒園課程自主化、多元化的原則,鼓勵各幼兒園在遵循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綱領文件,遵循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各園實際及辦園風格,編制切實可行的課程實施方案,創造性、適宜性地實施課程。
游戲活動生活化。幼兒園以幼兒為主體,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種游戲中,注重收集各種游戲的玩法,創設“生活化”游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習得經驗與技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區域活動常態化。幼兒園因地制宜,創設開放的活動環境,投放豐富適宜的材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開展區域活動。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材料在各個班級流通,輪流交換使用。區域活動每天在固定時間開展,活動內容有計劃性、層次性、遞進性,以此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推動區域活動常態化開展。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幼小銜接專項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1314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模式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YZX023)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