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作為關鍵內容之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在朗讀過程中,對不同內容的處理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因而教師應結合具體內容進行靈活處理,引導學生自由誦讀、分組朗讀、師生齊讀等。有效的朗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改浪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教師迷失在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中,一味追求課堂討論的熱鬧,而將朗讀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拋諸腦后。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只急切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講解得過多、過細。他們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真正理解,沒有給學生留出時間朗讀課文,忽視了朗讀的作用,誤以為學生只需要在課堂上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進行記憶就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忽略了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還有一些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課堂上讓學生聽一遍課文錄音或看一段視頻,代替學生自己的朗讀,導致學生無法通過朗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與作者的對話,更不要說產生情感共鳴了。
此外,部分教師盡管意識到了朗讀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讀教學策略,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朗讀技巧,導致朗讀流于形式,最終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用說發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了。
二、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確保領讀時發音清晰、標準
教師在進行泛讀時要確保發音清晰、標準,否則可能導致學生對一些字的讀音產生錯誤的認知。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普通話水平較低,因此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運用視頻、錄音等方式來進行泛讀,確保泛讀的準確性。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有時會采用“唱讀”的方式進行泛讀,這不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而應避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朗讀情況,并給予學生正確指導,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含義。在學生獨自朗讀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讀音標準與否,及時糾正學生的誤讀,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正向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前給予學生必要的知識指導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開展應建立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尤其是對于一些文言文,學生如果沒有理解文章大意就進行反復朗讀,往往是讀了半天還不知所云。因此,教師可以先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相關的基礎知識,以此為前提引導學生進行朗讀。
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故鄉》時,由于文章很長,如果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朗讀,一節課的時間完全不夠。因此,教師可以先選出文章中最具教學價值、最精彩的片段,讓學生對關鍵段落進行朗讀,并以此為基礎理解全文主旨。對一些文言課文進行教學時則與此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節奏美和結構美。
(三)引導學生感受文章表達的感情
有效的朗讀教學并非單純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讓他們隨意讀,而是教師發揮指導作用,設計好朗讀的目標和任務,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解決關鍵問題。讀出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朗讀的一個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朗讀效果,感染學生,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當學生和作者的思想保持在相近的基調時,就更容易感受到文章表達的感情,感受到作品蘊含的美感,進而去發現美、欣賞美。不同語氣、語調會表達出不同的信息,學生朗讀時如果能夠靈活掌握語氣、語調的變化,一方面會使朗讀更加動聽,另一方面能夠更加細膩地表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巧妙地處理文中停頓,能夠進一步強化朗讀表達文章感情的效果,重音的應用也能夠加強情感渲染。
例如,朗讀《濟南的冬天》應突出贊美之情,同時注意句子間的停歇,感受文章表現出來的思考、回味感。閱讀《臺階》時,讀到“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此處的停頓也需要著重處理,引導學生感受文中表現出的復雜情感,使學生理解朗讀時停頓所起到的作用。朗讀散文《春》時,一方面應結合文章語境融入感情,另一方面應注意重音和停頓。學習《白楊禮贊》時,應大聲朗讀來感受文中蘊含的豪情。朗讀《與朱元思書》時,應讀得婉轉,感受文章描繪的美麗山水畫卷,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靈活創設教學情境
課文中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讀教學能夠使學生產生共情,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進一步引發學生的聯想,引導學生感受文章描述的內容,進入角色。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初中生由于經歷不夠豐富,簡單地對文本進行朗讀難以感受到作者面對母親年老時產生的復雜情感,也難以體會文中“好好兒活”這句話蘊含的厚重意味。因此,教師可以先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用醫學上的疼痛等級評定,告訴學生人能夠感受到的疼痛共分12級,肝癌的疼痛感達到11級之高。作者的母親當時就是每晚經受著這樣的痛苦卻依舊能夠瞞著作者不讓其發現。在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后,學生對母愛的厚重與偉大有了一定感受,在此基礎上朗讀作者與母親的訣別片段,讀懂母親昏迷前虛弱地呼喊“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在這樣的情境下開展文本朗讀,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母親怎樣用生命托起子女的成長,也更能感受到作者對母親“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復雜情感。通過這樣的情境構建,學生提高感悟水平,發展認知,進一步讀懂文中蘊含的情感與意蘊。
(五)豐富朗讀形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活動。我校自2020年9月25日起開放了朗讀亭。朗讀亭集朗讀練習、錄制演講訓練、線上分享功能于一體,朗讀內容可以是唐詩、宋詞等經典國學文化,也可以是現當代優秀文化作品,學生可以自由朗讀、廣泛朗讀。一段時間內,學校根據節日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根據主題進行泛讀,之后挑選內容進行精讀、分角色朗讀等。
朗讀亭演讀法也是一大亮點。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品味文字蘊含的情感和意義,配上背景音樂,融入表演元素,呈現動人的情境朗讀。無論學生用何種方式進行朗讀,我們都會用鏡頭記錄下來,選取片段在校門口的屏幕上滾動播放,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朗讀,愛上朗讀,用朗讀發聲。如今的校園里,每天的早讀時間都會有數個激情朗讀者產生,優美的詩詞、氣勢磅礴的文章,聲聲入耳,書香彌漫。
朗讀教學的形式豐富。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我們可以應用演讀法,引導學生表演木蘭的從軍過程。為演好角色,學生需要構思在文章背景下木蘭為何替父從軍,應表現出怎樣的情感。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列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等句子來佐證木蘭的心情。學生對故事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認識,就能夠通過表演來進一步演繹自己的想法,加強在朗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同時,學生主動探索文章中各個人物的思想感情走向,有利于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探究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蘊含的美,僅憑逐字逐句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親身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及豐富意蘊,讀出韻味。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可塑性強的階段,相信只要我們用心付出,創新朗讀教學,定會讓書聲回歸語文課堂,讓我們的課堂鮮活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