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發展到晚期出現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如果診療不及時,將危及患者生命。
心衰全稱心力衰竭,也稱心功能不全。我們的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以5~6L/min的速度把血液輸送到全身。當出現心衰時,心臟向外輸送血液的功能衰退,就像彈性減退的“皮球”,輸出血量不能夠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器官和組織中的血液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導致身體出現呼吸困難、乏力、下肢浮腫等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原因有很多,既有心臟臟器本身的因素,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代謝障礙性疾病等。也有外部因素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如高血壓、心臟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肺動脈高壓、甲亢等。
早期表現:乏力或運動耐力明顯下降、心悸、氣短。
急性發病的表現:突發嚴重呼吸困難、頻繁咳嗽、咳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心率增快、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或發紺。患者常常有恐懼感,甚至有瀕死感。
其他表現:頭暈、少尿、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水腫、頸靜脈擴張、肝臟腫大等。
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患者和家屬不能正確認識心衰,認為心衰就是一個終末狀態,就像是到了癌癥晚期一樣,治不治都是一個結局。而實際上,心衰是可防可治的。
治療重點就是“早診早治”。對于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要積極地診斷和治療,從而延緩發展成心衰的進程。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心衰癥狀,如運動后呼吸困難、夜間平臥后氣短、咳嗽等,體格檢查有肺部啰音、雙側踝關節水腫等。要盡早到醫院就診,明確心衰的病因,找出心衰的誘因,盡早啟動心衰的規范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