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建敏,韓文,丁超超,汪南,戴單單
單位: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寧波 315010
說到抗菌藥物,大家可能會有點陌生,要是換一個說法“消炎藥”,大家是不是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在說它,但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確。生活中,不少人將抗菌藥物當成了“神藥”,在出現頭痛腦熱、牙齦腫痛、腹痛腹瀉的時候,總會覺得服用頭孢菌素類的抗菌藥物才會安心。更有甚者,在受了外傷后,把頭孢菌素膠囊拆開撒在傷口上,認為可以殺菌消毒。抗菌藥物真的是“萬能神藥”嗎?使用抗菌藥物需要注意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制細菌活性的藥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外,還包括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等抗菌藥物。
誤區1:抗菌藥物就是“消炎藥”?消炎藥其實是針對炎癥的激素類藥物,主要可以緩解紅腫熱痛等問題。比如痛風發作時,服用激素類藥物有助于緩解炎癥反應。而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細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嚴格來講抗菌藥并不是消炎藥。
誤區2:感冒發熱或者腹瀉就使用抗菌藥物?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較常見,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癥狀較輕;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多有明顯的暴發和流行,輕癥、免疫正常人群可以自限。對于感染病毒的感冒,使用抗菌藥物不能治療,反而可能破壞體內菌群平衡,誘導細菌耐藥。而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抗菌藥物僅對感染性腹瀉有作用,對于非感染性腹瀉無效。因此,在出現腹瀉時,應及時就醫,找明原因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誤區3:抗菌藥物越高級越好?根據抗菌藥物的安全性、療效、耐藥性和價格等因素,抗菌藥物可按照非限制使用級(一線用藥)、限制使用級(二線用藥)和特殊使用級(三線用藥)三級進行管理。非限制使用級是經長期臨床應用證明安全、有效,對細菌耐藥性影響較小、價格相對較低的抗菌藥物。限制使用級是指經長期臨床應用證明安全、有效,對病原體耐藥影響較大,或者價格相對較高的抗菌藥物。特殊使用級主要是指:①具有明顯或者嚴重不良反應,不宜隨便使用的抗菌藥物。②抗菌作用較強、抗菌譜廣,經常或過度使用會使病原體過快產生耐藥的抗菌藥物。③療效或安全性方面的臨床資料較少,或并不優于現用的抗菌藥物。④價格昂貴的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使用原則是盡可能選用窄譜而有效的抗菌藥物,盲目迷戀使用二三線抗菌藥物,會增加產生耐藥菌風險,降低抗菌藥物敏感性。每種抗菌藥物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其優劣性,根據病原體個性化地甄選抗菌藥物品種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療效,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抗菌藥物并不是級別越高越有效,并不是價格越高越有效。
誤區4:皮試陽性就是過敏?在就醫過程中,醫生常會詢問藥物過敏史,而患者常將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陽性認為是對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回答醫生存在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其實,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陽性并不等于頭孢菌素過敏,藥物過敏是存在一定的過敏癥狀的,而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因此,在就醫過程中患者應準確回答是皮試陽性還是發生了過敏,如果既往有過敏史,應詳細告知醫生過敏時間及過敏癥狀等信息。比如口服或靜脈使用某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多久后發生皮疹或者休克等。如果僅皮試陽性(如皮內注射后注射部位周圍皮丘樣隆起,并出現紅暈硬塊、瘙癢等),切勿誤說成“過敏”,而應回答是“皮試陽性”。另外,頭孢菌素類藥物交叉過敏概率較低,因為頭孢菌素類藥物致敏的主要原因是其化學結構中的β內酰胺環開環生成以R1側鏈為主的抗原決定簇,從而產生過敏反應。不同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具有不同的R1側鏈。因此,頭孢菌素類藥物交叉過敏反應發生率較低。簡而言之,頭孢菌素類藥物有幾十種,對其中1種頭孢過敏,仍然可以使用其他不同側鏈的頭孢菌素類藥物。2021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皮膚試驗指導原則》[1],其中指出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未確定,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的臨床價值目前的循證證據不充分。也就是說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存在假陰性或者假陽性的可能,皮試陰性不等于不過敏,皮試陽性也不等于一定過敏。
抗菌藥物的出現給抗擊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是使用不當也可能給我們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危害[2]。是藥三分毒,在正常用藥時也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3]:過敏是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等,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過敏性休克。例如青霉素類抗菌藥物可引起皮疹、過敏性休克;萬古霉素可能引起紅人綜合征等。
肝功能損傷[4-5]:長期服用四環素、紅霉素等抗菌素藥物可以導致膽汁淤積、肝功能異常。
腎功能損傷[6]:許多抗菌藥物以原形或代謝產物經腎臟排泄。因此腎臟很容易受到抗菌藥物的影響。在治療時需根據腎功能情況調整藥物劑量,以免進一步加劇腎功能損傷。
神經系統損傷[7]:卡那霉素、鏈霉素等可引發神經系統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睡眠障礙以及多發性神經炎。
二重感染[8]:廣譜抗菌藥物長期使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非敏感菌(如真菌等)趁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又稱菌群交替癥。合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或抗腫瘤藥物更易引發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常見于老年人、幼兒等免疫系統功能較弱的人群。
腹瀉[9]: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導致腹瀉,但是不必過分擔心,一般停用幾天藥物后會好轉,也可以通過服用改善腸道菌群的藥物來緩解。
不可與酒或含酒精性食物同服的抗菌藥物:服用頭孢菌素類、硝基咪唑類[10]、三唑類等藥物期間,如果飲酒的話可能會誘發“雙硫侖反應”[11]的發生,可表現為胸悶、氣短、喉頭水腫、口唇發紺、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紅、多汗、失眠、頭痛、惡心、嘔吐、眼花、嗜睡、幻覺、恍惚,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及服用含酒精的飲料或食品。
四環素類藥物不應與奶制品或富含鐵質的食物同服:金屬離子容易與四環素發生反應而影響四環素的吸收。奶制品和部分食物中富含鈣、鐵等多種離子,因此應避免同一時間服用或者用牛奶沖服藥品[12]。為避免食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這類藥物多空腹服用。但是也有例外,例如米諾環素吸收不受食物影響,同時與實物同服還能減少胃腸道反應。
部分喹諾酮類藥物避免與食物同服:食物會延遲環丙沙星、諾氟沙星、依諾沙星等的吸收,當與富含鈣的食物同服時還會因形成螯合物,使得藥物吸收減少。此類藥物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由于吸收不受影響可空腹服用,也可餐后服用,以減輕胃腸道反應。此外,此類藥物會影響咖啡因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此不宜與含咖啡因的食物同服。
紅霉素應避免與醋、酸性果汁或飲料等同服:紅霉素在中性環境下最穩定,堿性環境下抗菌效果最強,當pH=4時,抗菌作用幾乎為零。因此應該避免與酸性液體同服。
對抗菌藥物認知不足導致廣泛的使用誤區是目前普遍且亟待糾正的現象之一。濫用抗菌藥物將導致細菌獲得性耐藥,而抗菌藥物耐藥問題的日益加劇又將導致超級細菌出現而陷入無藥可用的困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本文通過科普抗菌藥物的概念、常見的使用誤區、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提高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對抗菌藥物的認知,減少不規范的抗菌藥物的應用,遏制細菌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