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國際文化傳播經歷了根本性的變革。傳統的文化傳播渠道和模式因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而被重塑,社交媒體、網絡直播、論壇博客等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新陣地。中國的國際傳播亦需適應新的傳播環境,以更加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新四大發明”國內外的新媒體材料,研究我國當代的國際傳播新模態。
1 新四大發明
1.1“新四大發明”概念的由來
“新四大發明”這個概念最早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提出[1]。在2017年5月,該研究院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發起了一次為期一周的調查,對象是該校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不同專業和宗教信仰的留學生。通過留學生的投票評選,最終確定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包括高鐵、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這個概念通過這次調查逐漸傳播開來,成為表達中國創新和科技發展成就的象征之一。這四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在交通、電子商務、支付和共享經濟等領域的顯著進步。
1.2“新四大發明”的橫空出世
1.2.1 高鐵
高鐵如今早已成為一張響亮的中國名片。據人民日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5萬公里,占世界高速鐵路總里程的7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商業運營速度最高、高鐵技術最全面、運營場景最為豐富的國家。中國不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還向世界許多國家提供了材料和技術上的大力支持。中國高鐵的發展經歷了快速的擴張和技術進步。中國高鐵網絡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網絡之一,覆蓋了國內大部分主要城市,以及連接到中國的國際鐵路。中國高鐵技術也逐步向國際市場輸出,參與了多個國家的高鐵項目。
1.2.2 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將中國的互聯網、終端設備、金融機構有效地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型的支付體系。移動支付不僅僅能夠進行貨幣支付,還可以繳納話費、燃氣、水電等生活費用[2]。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軟件的廣泛應用無疑顛覆了西方對中國數字技術的傳統認知和偏見。在中國,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支付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景,包括線上購物、線下購物、生活繳費、交通出行等。
1.2.3 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已經在中國廣泛普及,并帶來生活方式的巨變[3]。其先進的智能化技術和廣泛的地理分布有效地解決了用戶短距離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共享單車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國內現代化交通建設的重要一環。共享單車的興起使得城市居民能夠更加方便、靈活地進行短途出行,同時也減緩了城市交通壓力。
1.2.4 網絡購物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的電商巨頭如淘寶、京東、拼多多,通過各種創新和營銷手段,推動了網絡購物的興起和發展。通過網購平臺,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和購買各種商品,不僅滿足了顧客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還大大節省買賣雙方的時間和精力。中國的電商行業蓬勃發展,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在線購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購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2 中國的國際傳播新模態
(1)以現代化生活之“實”變,潛移默化推動文化之“虛”變。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軌道交通不斷發展和完善,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在全球技術創新共享的大環境中,中國提供的科學技術援助在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遞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旅行頻道(Travel)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國中車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鐵路車輛和技術供應商,但隨著國內市場的成熟,它牢牢地盯上了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出口。隨著中國尋求通過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其在亞洲以及歐洲和非洲的影響力,鐵路在創建其所期望的新“絲綢之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CRRC is already the world's largest supplier of railway vehicles and technology but as its home market matures, it has its eyes firmly on global exports worth billions of dollars every year.As China seeks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across Asia and into Europe and Africa via the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ail is playing a fundamental part in creating the new “Silk Road” it desires.)
文中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暫且不提,但也客觀提到了中國中車(CRRC)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鐵路車輛和技術供應商之一,突顯了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巨大實力。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通過出口鐵路技術和車輛,將自身的科技實力與經濟優勢結合起來,以推動國際合作和貿易。文章又指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通過鐵路建設,尋求在亞洲、歐洲和非洲擴大影響力。這展示了中國政府在國際傳播中采取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通過技術建設來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聯系與交流。
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播,使得中國同世界的溝通越來越密切。在日益變遷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正以類似新四大發明的創新技術作為突破口,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向世界展示著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自身文化的特殊魅力。
(2)借新媒體之力量,漲國際傳播之浪潮。新媒體的誕生給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提供了空前的契機。新媒體技術使得國際傳播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為全球受眾帶來即時互動的平臺。它使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能夠自由地溝通與交流。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了探討中國創新問題的介質,這些平臺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以期對解讀中國創新背后的中國文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有助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現代科技如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在世界范圍內彰顯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魅力。
例如國外某互聯網平臺有博主提到中國的雙11購物狂歡節每年都能為阿里巴巴等公司帶來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China's annual Singles Day online shopping bonanza regularly hauls in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for Alibaba and other e-commerce and retail companies.)也有博主提到中國能成為移動支付的領導者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有著規模龐大的市場,并且已經使用此類支付服務的用戶數量眾多,形成了慣性。甚至還開玩笑說,就是路邊的乞討者也會使用移動支付。(So, why is China hailed as a leader in mobile payment? One reason is because of the sheer size of the market and the number of users already on such payment services. Even beggars have been known to ask passers-by to scan a bar code to give them money.)這些新媒體平臺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有助于外國用戶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現代科技如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在全球范圍內彰顯文化魅力。
(3)以留學生為橋梁,通往“他述中國”新外未來。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和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的大背景下,中國對于海外留學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來華外籍留學生規模也在穩步增長。自20世紀50年代接收第一批留學生以來,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來華外籍留學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體驗者,也逐步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代言人。留學生不斷分享自己在中國的生活體驗,使得中國的國際傳播模式從“自述”走向“他述”,這一轉向對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有著重要的啟示。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一則關于在華留學生與移動支付的報道提到南通的多家金融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向留學生展示了中國的支付解決方案。這一活動突顯了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實力,向留學生傳達了中國作為全球領先的數字支付和金融科技創新的形象。這段文字從留學生的角度出發,突出了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傳播中努力推動中國支付方式和文化體驗的一些成功方面,增進了留學生對中國的認知和融入感。(Multipl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Nantong, including a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recently impressed the overseas students at the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payment solutions.The promotional activity at the Nantong university successfully familiarized the overseas students with online payment, preparing them enjoy the upcoming Spring Festival holiday, noted Tao Xinyang, a PBOC representative.)
以“他者”的角度來傳播中國文化不僅能實現自我和他者之間的整合,更能實現更高層次的國家形象認同與文化層面的交流,在增進中外人文交流及國際對華認知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3 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呈現出新的國際傳播模態。國際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使得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能夠更為生動和直觀地呈現在國際舞臺上,從而極大地拓寬了中國文化的國際視野,加速了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速度,并降低了文化輸出的門檻。但是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競賽中,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和傳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展望未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工作仍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引用
[1] Hanna(漢娜)Z.新四大發明在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2] 董悅,馬坤.移動支付風險及應對策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28):291-293.
[3] 陳芳,余曉潔,鹿永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成中國“新四大發明”——標注中國啟示世界[J].重慶與世界,2017(18):63-65.
作者簡介:葉育鑫,男,湖南衡陽人,本科,就讀于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鐘思雨,女,湖南岳陽人,本科,就讀于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