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人口流動新趨勢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023-05-12 21:11:36王志凱
人民論壇 2023年8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

王志凱

【關鍵詞】人口流動 生育意愿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人口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和出發點。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國人的生育觀有了較大變化,少子化甚或無子化家庭在中國越來越常見,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了85萬人,是61年來我國首現人口負增長。盡管國家及時調整完善人口生育政策,放開了二胎和三胎的生育,但人口出生率依然較低,2022年全國人口出生率6.77‰,連續3年低于1%。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過去40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改革開放推動的創新與發展,也是中國龐大人口與供給充足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支持的結果。作為后發國家,中國用好了比較優勢、人口紅利和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隨著我國逐漸邁向中等收入水平國家,中國也開始遭遇發達國家經歷過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等問題;相比發達國家在富裕以后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來得較為迅猛?!拔锤幌壤稀背蔀橹袊鐣媾R的重要挑戰,養老壓力和適齡勞動人口供給不足壓力日益增大。

事實上,我國的人口下降很早就出現了端倪。從進入新世紀20多年的人口增長趨勢看,2001-2015年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呈現一個基本穩定的走勢;由于人口死亡率比較穩定,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出生率變化呈現同步的穩態走勢。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兩孩”的生育政策,當年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一個小的高峰,但自那以后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下跌較快(參見圖表1)。

當然,人口下降并不意味著經濟一定衰退,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就越來越富庶。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雖然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健康狀況等人口素質大幅提升,這有助于人口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支持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人口流動上看,中國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實施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在當時的情境下,這有助于我國人力資本、技術條件與經濟空間結合的效益最大化。相應,我國人口亦一直呈現“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流動——“孔雀東南飛”。按照理論上的預想,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望實現技術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內陸的地區間轉移,人口流動也會趨于均衡合理,地區間差距將因此而縮小。然而,現實中效果并不理想,這段時期沿海地區優先發展,但技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比較有限,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并沒有顯著改善。

近年來,在新的人口形勢下,人口尤其是人才也成為了各地爭奪的重要資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人口空間布局的優化。工業化時代特別是后工業化時代,人口作為生產力和消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人口的規模決定或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體量和實力。正因如此,近一個時期,國內一些城市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搶人大戰”,意在成為人口凈流入之地,助推其經濟的規模增長和創新?!皳屓舜髴稹笨赡軙霈F類似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競爭的亂象,但總的來說,促進了人口新的流動,也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適應。今天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向中西部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的新動向,體現我國人口空間布局逐步優化,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和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施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就是為了讓東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先富起來,然后帶動中西部落后地區發展。早期的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到后來的東中西部地區的梯次開發,再到新世紀中國區域經濟實施主體功能區分類開發,都是為了實現中國經濟由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的轉變。人口也伴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發生著變動。

全國各省份人口變動與人口流動新趨勢

區域經濟增長需要產業和人口集聚的支持。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統籌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是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回應。構建新發展格局,可激活中西部地區廣闊的市場空間,讓其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人口和資本向中西部地區回流,給中國內陸區域經濟增長帶來機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全國人口數據顯示,在全國31個省份中,共有18個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實現增長,另13個省份常住人口下降。相比2021年15個省份常住人口實現增長、16個省份常住人口下降的事實,中國人口在不同省份區域間的分布流動正發生新變化。在常住實際人口增長的前十大省份中,除長三角的蘇浙皖外,其余全是中西部省份,如湖北、江西、貴州、寧夏、云南,還有海南和廣西(參見圖表2)。當然,近幾年中國人口在不同省份區域間的流動趨勢是更趨于平衡。而2022年經濟和人口第一大省廣東常住人口首現負增長(-27.2萬人),這既有產業向外轉移、人口向中西部地區回流的原因,也與廣東省內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水平差距懸殊有較大關系。除廣州、深圳都市圈吸引人口外,廣東其它地區相對缺乏人口吸引力,粵北欠發達地區更是難以吸引外來人口。

從總體上看,省域人口流動總體格局,依然呈現“西部向東部、北方向南方”流動,也就是中國人口流動“孔雀東南飛”的大勢沒有改變。但近幾年我國人口出現向中西部省份回流卻是不爭的事實。當聚焦到中國省會城市和大城市人口變動時,會發現以城市為單位的人口流動表現出更明顯的新特征,那就是人口流動不再一味追捧“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開始更多地選擇去往“新一線”或二線城市。這些新一線或二線城市所在的中西部省份,如四川、江西、貴州、山西、湖南、甘肅、寧夏、湖北等,近幾年其經濟增速已經穩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省份與其省會城市近年在人口流動、經濟增長上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區域經濟開始向著更加協調發展的方向邁進。

內陸省份經濟增長強勁正重塑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2022年全國GDP增速為3.0%,對于常住人口實現增長的18個省份,除了江蘇、海南、青海、廣西、貴州、四川、重慶的GDP增速低于全國增速,其余實現人口正增長的省份其GDP增速都高于全國GDP平均水平。2022年疫情頻繁阻斷生產,湖北依然取得4.3%的GDP增速,這是在2021年12.9%的GDP高增長上的增速,是湖北經濟走出疫情陰霾,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崛起的結果(參見圖表2)。江西、福建2022年取得4.7%的GDP增速并列全國省份最高,湖南、甘肅取得4.5%的GDP增速,山西和寧夏分別取得4.4%、4%的GDP增速,中原大省河南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了3.1%的GDP增長。但海南2022年的GDP增速卻只有0.2%,低于2021年11.2%的增速,海南主要發展國際旅游和自由貿易港,受疫情沖擊比較大。疫情防控優化調整后,旅游“熱風”已席卷海南,海南經濟企穩回升。

其余13個人口下降省份,包括東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中部的河南、湖南,以及西部的西藏、新疆,外加東部的上海和廣東。上海、廣東2022年人口凈流出,使得2022年中國人口流動的區域結構發生了新變化,但總體上中國還是呈現人口從“西部向東部、北方向南方”流動的特征。山西、江西、湖北、貴州、廣西、甘肅、內蒙、四川、云南、寧夏、重慶、青海等這些內陸和西部省份,人口轉為凈流入且經濟增速大都跑贏全國平均增速,有幾個省份經濟增速這幾年更是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反映了中國區域經濟更趨協調發展的態勢。2022年受疫情影響,各省份GDP增速較弱,吉林、上海更是出現負增長;但江西和福建、湖南和甘肅、山西位列全國經濟增速前三甲,這經濟增速五強省份有四個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海南的經濟快速崛起,說明中國區域經濟新的增長空間正在形成,人口流動新趨勢正在塑造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中西部地區通過強省會戰略,不斷發力人才引進、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形成中西部地區新的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技術高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了區域創新發展新動能。

內陸“新一線”城市人口加快流入,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極

2022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人口增量進一步放緩,北京、上海人口負增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更多的中西部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在增加。2021年有14個“新一線”城市或二線城市人口增量超10萬人,中國人口向中西部省會城市、中心城市回流,布局更趨均衡。2021年城市人口增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別是武漢(120.1萬)、南昌(28.25萬)、成都(24.5萬)、杭州(23.9萬)、西安(20.3萬)、長沙(17.85萬)、青島(15.1萬)、濟南(13.36萬)、鄭州(12.52萬)、寧波(12.4萬)。而2022年十大人口增量城市榜只有一個變化:合肥取代了寧波(參見圖表3)。這十大城市除了杭州、合肥是長三角城市,青島和濟南是東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其余都是中西部大城市,凸現了中國人口流動由過去扎堆集聚于東部沿海和四大一線城市,轉而向中西部內陸省會大城市回流集聚的新均衡布局趨勢。

從經濟上看,十大人口增量城市中的成都、武漢、杭州,都已躋身中國城市GDP十強之列,2022年成都的GDP已經跨過2萬億大關,武漢和杭州也接近2萬億;長沙和鄭州排名中國城市GDP第15、16名,與2021年的排位相同。出于強省會城市人口與經濟集聚功能的釋放,長沙和鄭州GDP也都已經邁過萬億大關;緊隨其后的省會創新城市合肥、西安,發展成績也較為突出,也進入中國城市GDP萬億俱樂部。2022年合肥GDP名義增速5.24%,人口增量16.9萬;西安GDP名義增速7.47%,人口增量高達12.29萬。中部省份江西的省會南昌,與GDP萬億俱樂部還有不小的差距,GDP總量還需要突破。然而,南昌2022年GDP名義增速高達8.31%(2021年15.74%),且人口增量10.06萬,經濟增長強勁,兼以人口凈流入的加持,南昌跨入GDP萬億俱樂部只是時間問題。

圖表3中反映的2022年廈門、福州和石家莊經濟高速增長,顯示我國區域經濟南北分化的形勢正開始出現緩和的苗頭。石家莊經濟增速的上升,也顯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性。福建在東部沿海省份中經濟逆勢崛起,也說明回歸實體經濟才是發展之道。

強省會城市引領中西部地區人才驅動創新發展

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大城市在強省會戰略推動下,都走上了以人才驅動創新資源集聚的城市與區域發展道路。

人口流入加持的武漢,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加。新一線城市武漢,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近年來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盡管受到疫情嚴重沖擊,但在這幾年中武漢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連年翻番,截至2022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據GDP比重超過27%。高新技術企業的增加,伴隨著更多的人才需求,而武漢是中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之一,這為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來了充裕的人力資源供給。湖北省和武漢市重點打造的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三大萬億產業集群建設,促成了武漢一批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相關產業集聚又帶來大規模人口凈流入。武漢2021年人口增量高達120.1萬,比第二位的南昌(28.25萬)要多出90多萬;2022年武漢人口又凈增加9.01萬,2017-2022年連續五年實現人才凈流入,這也為武漢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活力。

長沙作為中部省會城市,近年來高端人才匯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穩居全國前三,2021年新增人口超17.85萬人,在全國位居第六;2022年新增人口超18.13萬,穩居全國城市第一。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常住人口數1004.79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704萬人相比,增加300.69萬人,增長42.71 %。近幾年長沙人才(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凈流入占比穩定,人才總量由2017年的110萬增至2021年280萬,中部省會城市長沙人才集聚顯著,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例高達95%。

在高端人才匯集之下,長沙努力打造中部IT 產業高地,推動互聯網產業生態繁榮,支持軟件產業、高端智造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落地。為推動創新發展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聚集,推出了《長沙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目前看來,長沙三年行動計劃進展良好,先進智造帶動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長沙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增速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長沙積極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態系統,吸引高端人才,為高校優秀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除“北上廣深”之外的一個新的選擇。

近年來,合肥積極打造科創之城,推動創新產業集聚。新近加入長三角經濟區的中部大省安徽,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一個農業省,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與其鄰省江蘇省、浙江省相比存在差距。作為中部大省安徽的省會,合肥積極開創城市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成長的氛圍,發揮高??蒲性核撔缕脚_的作用,瞄準科技創新發力城市經濟發展,努力打造創新產業和人才集聚的科創之城。2021年安徽省人口凈增加只有8萬人,而合肥市凈增人口就有9.5萬人,2022年合肥凈增人口16.9萬人,位列全國城市前三甲,安徽的創新創造活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強省會城市合肥。合肥創新發展的經驗,在于科創與產業的深度應用融合,在于人才引進和精準招商。合肥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生產集聚地,是世界最大的平板顯示器生產基地和186家集成電路企業的存儲產業基地,還是以科大訊飛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聲谷”??苿撆c產業的良好結合,使得合肥對人才有了更加包容的吸引力,未來合肥的人口凈流入還可能會不斷增加。

成都是西部大省四川省省會,近年來發展迅速,已在多個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城市能級得到提升,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備,創新活力彰顯。成都人力資源豐富、營商環境較好、生活品質宜居,為其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成都市圍繞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人工智能、都市農業與食品等構建重點招商產業鏈,2022年引進重大項目378個、總投資7237.59億元。成都日漸成為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中西部重要增長極。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是實現資源要素在全國更大范圍有效流動與合理配置的前提,是區域經濟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人口作為生產要素資源,其在全國不同地區的配置效率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成效。

人口流動可以提高區域間信息的對稱性,利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人口向中西部強省會城市流動的新趨勢,有助于中西部地區市場建設在制度和標準上向東部地區學習看齊,有利于區域市場體制與機制的完善。人口流動帶來信息交換,帶來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的對接,可促進區域市場更好開放,助力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創新成果更大范圍的市場化應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人口流動可以推動要素市場發展,助力中西部地區要素集聚與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設進程中,有一段時期,不少地方復制浙江專業市場建設經驗,全國商品市場較繁榮。但相比之下,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這些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建設在一些地方存在滯后問題。要素市場建設滯后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更為突出,導致資金要素和人才要素多年來在東西部之間的配置不均衡,影響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而今,人口在中西部省會城市的凈流入集聚,高新技術企業的落地,推動中西部人才市場和資金市場、技術市場規范發展,支持中西部地區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和創新技術集聚,激發中西部城市的創新動力。

人口流動再造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深化改革加大開放的要求。改革開放40 多年,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市場,中國企業的生產與供給以產業鏈供應鏈協作的形式,參與全球化生產與供給的循環。但近年來國際形勢動蕩復雜,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變化增多,給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帶來挑戰與沖擊。中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讓中西部地區企業的生產與供給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這是對全球供應鏈變化的一個及時主動的應對與補充。中西部地區要發展,要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主體,人口的流動特別是人口的凈流入相當重要?,F在中西部不少省份依然是人口凈流出為主,但中西部的省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出現了人口凈流入,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向。

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崛起,帶來了人口一定程度的回流和產業集聚,也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積蓄了一部分區域創新發展勢能。但需要看到,人口回流、產業集聚和創新勢能在中西部地區都是剛剛起步,能否走穩走持續,事關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局。人口、產業與資金、技術作為綜合生產要素,在流動遷徙中是緊密不可分的。為了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引導人口向中西部地區回流集聚。

一是正確認識人口負增長的新形勢,優化人口環境,轉化新的人口紅利。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口變化,我國人口負增長的出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富裕程度、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已穩居世界第一方陣。可以通過優化人口環境,把我國人口的高素質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人口紅利,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積極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改善人口與經濟的匹配效率。

二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中西部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公共服務水平將直接受益并獲得提升,中西部地區市場制度和標準將得以規范,中西部地區的政務服務效率將得到提高。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的建設投入,為人口與產業回流中西部地區創造了條件,對中西部地區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和推動中國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提高國人生育意愿,彌補我國人口下降的不足。國人生育意愿下降,是多重因素長時間作用的結果,要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國人生育意愿。目前,不少地方都積極出臺育兒補貼辦法,以鼓勵育齡夫婦生育??梢詫W習借鑒歐美國家和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提高我國的育兒補貼標準,研究實行幼兒園免費入園、或母親自帶幼兒則直接向其家庭發放育兒津貼,給予丈夫更長時間的帶薪陪產假等。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努力,讓政府、社會的關愛使育齡夫婦安心,推動國人生育意愿的提升。

四是利用好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加強與中亞、俄羅斯的產業人才合作。中西部地區與中亞及俄羅斯接壤,中亞五國加上俄羅斯擁有近2億人口,中國與俄羅斯、中亞的產業、人才合作有廣闊空間。可研究推進中西部地區與中亞、俄羅斯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共建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打造“中國—中亞—俄羅斯”產業鏈供應鏈走廊,實現我國中西部地區與中亞、俄羅斯地區經濟與人口的包容性發展,構建促進我國人口合理流動、再造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推動中國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的新增長空間。

(作者為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十四五”重大項目“區域共同富裕與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2JJD790036)和科技部外國專家項目“后疫情時代中國、俄羅斯與中亞產業集群數字化精準合作研究”(項目編號:DL2022147002L)階段性成果;同時獲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參考文獻】

①曹明國:《略談兩種生產》,《人口研究》,1982年第1期。

②楊菊華:《“人口論”與“人手論”的千年迷爭——兼述“人腦(才)論”》,《人口與發展》,2017年第6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韩日免费小视频| 成人夜夜嗨|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99re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欧美中文一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久草视频精品| 久久a级片| 亚洲天堂区|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黄色网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日韩欧美91| 永久毛片在线播|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日本久久网站| 欧美激情成人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69av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综合狠狠|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色香蕉网站|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www.狠狠|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 夜夜操狠狠操|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