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振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部樹立正確人生觀、立志成才的黨性教材和人生寶典。本書記載了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期間,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和鄉親們成了一家人。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擔當,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書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一系列的勞動和生活需求問題。當年與習近平一起勞動、生活的知青和村民們,講述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梁家河村民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
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成長之路,就明白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的核心、黨中央的核心絕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實踐中締造的歷史邏輯必然。衷心擁護、堅決捍衛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是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維護核心、鑄就忠誠,要在思想上充分信賴、組織上自覺服從、感情上深刻認同,進一步增強對黨的領袖、人民領袖的敬愛崇敬之情。
1969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從此開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陜北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原、滿是跳蚤的窯洞、缺乏蔬菜和油脂的飲食、高強度的勞動,對于一個從北京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和挑戰。但是,作為當時插隊年齡最小的知青,習近平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并和村民打成一片,他從內心真正、自覺地接受了這種艱苦生活的磨煉,村民們也說近平真是個好后生。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一直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兒子。他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書中梁家河的村民們講,總書記那個時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他為什么反復強調“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什么要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什么勉勵當代青年“讓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我們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國大地,始終牢記自己從群眾中來的身份,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兒子,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自己的天職,才能對得起人民的養育之情,才能做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在其位,謀其政。習近平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前,也是一個普通的知青,在梁家河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打壩,擴大莊稼地面積;二是辦沼氣,解決村民照明和柴火問題;三是在村里辦起了鐵業社和供銷社;四是開辦掃盲教育班。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當時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言卻都是天大的事。七年知青生涯可以說既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的關鍵階段,更是他作風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正因為陜北七年的知青生活,才有了總書記后來治國理政的理念根源,即《習近平談執政理念》一文中透露的“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村民回憶在文安驛公社院子里接北京知青時,有兩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箱子,怎么那么沉,還有村民開玩笑說:“這里面裝的怕不是金元寶吧。”扛回村里才知道這兩個箱子是習近平的,原來里面裝的都是書。村民梁玉明說:“他在梁家河待了7年,我就沒見他離開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鄉親們也說他有知識、點子多,這不僅源于習近平致力于改變鄉親們貧困現狀的決心,更得益于他平時愛讀書、勤思考、善分析的習慣,這為他組織和指導生產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同行的知青也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窯洞里閱讀了《資本論》《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其中僅《資本論》就整理了18本讀書筆記,這為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特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國理政中的政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要想在變化迅速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想在偉大的時代中成就一番事業,當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始終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始終堅持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拜人民為師,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
知青習近平用了七年時間,扎根中國最基層,貼近中國最底層,與普通農民朝夕相處,在服務群眾中了解了農民、了解了中國,他的奮斗歷程是青年人不負韶華、勤于學習、敏于求知的生動案例,是青年人勇擔歷史使命,關心人民、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生動表現,是青年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的光輝典范。
[作者為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國有企業年輕干部培訓班(第1期)學員,廣西機場管理集團航務管理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