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敏,李 節,曾曉峰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簡稱,不僅是人類認識社會的主要手段,還是人類改造社會并助推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1]。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可見,文科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歷史新節點賦予文科發展以新的理念和使命。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急切呼喚建設新文科。唯此,新文科要打破傳統文科思路,以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復合、協同與創新為基本途徑,由學科導向走向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走向專業融合,進而實現多學科多專業高度交融,不斷深化文科的創新發展[2]。誠然,新文科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提升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重要方法,也是為未來新經濟、新產業與新業態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此為背景,新文科人才不但要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還要具備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因此,農林院校探索更為切實有效的新文科實踐教學體系,藉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其動手能力成為新文科建設的主要任務。
眾所周知,高校實踐教學是高質量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農林院校新文科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其理工科實踐教學的資源優勢,科學制定既要適合新文科發展規律、還要符合農林院校新文科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
農林院校理工科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理工科實踐教學體系已比較成熟,且圍繞獨特的學校定位形成了自身辦學特色。首先,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理工科實踐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且強調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推動理論創新,從而到達由理論學習到實踐成果轉化的目的。其次,教學計劃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理工科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規范完整,且實踐教學環節在全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較多。再次,學校資源配置向實踐教學傾斜。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例,學校在理工科實踐教學的教學手段、師資培養、實驗配置等環節都賦予很大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
農林院校基于學校學科特色服務于本區域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因而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首先,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是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學校立足于重基礎、強實踐的辦學思路,以農林為本,培養學生知農林、強農林的綠色情懷并自覺掌握服務區域新產業與新業態發展的實踐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人才。其次,專業設置對標地方農林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基本目標,將推進本區域農林業的新發展作為應盡的社會責任。因此,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是體現了學校育才特色,二是側重體現高質量農林人才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通過邊學習邊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區域農林業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直以來,產教融合、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是農林院校辦學的基本模式。為回應新時代高質量農林人才培養需求,農林院校將立德樹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貫通于學校辦學全過程。一方面,對內通過打通科教結合渠道,推進跨學院、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平臺共建和資源共享,以此提升育人質量水平。另一方面,對外通過建立與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維主體的互動融合、協同創新關系,匯集區域中各類社會資源,實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既拓展了農林院校育人空間,又為其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供了平臺和載體。因此,農林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與區域經濟建設主戰場聯系非常緊密,這正好為其新文科開展實踐教學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農林院校實踐教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保障和教學管理等要素,各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使實踐教學總體功能得以有效發揮[3]。目前,在農林院校新文科建設初期,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農林院校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是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培養所需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因而非常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農林院校基本以理工科為主,這些學科教學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許多課程都需要在實驗室里完成。相比較而言,文科教學把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結構作為邏輯起點,突出學科理論知識的邏輯自洽,更偏重于知識的理解與分析。通常,農林院校文科教學起步相對較晚,文科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且形式單一。以設計學類專業為例,主要以參觀企業、考察施工現場為主,學生無法通過實操來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這種參觀式教學導致實踐教學僅停留于形式[4]。
文科實踐教學內容是通過將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科學設計而體現出來的具體教學項目。一般來說,文科實踐教學可分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三個基本層次。一方面,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仍局限于單一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為主。設計學類相關專業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和邊界模糊性,實踐教學內容沒有結合社會實際需求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缺乏大數據、區塊鏈、先進制造技術等學科交融性的綜合技能培養,導致學生設計的作品缺乏時代創新性且商業轉化力不足。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缺乏相關配套教材。對文科實踐教學內容欠缺充分論證及周密部署,片面認為安排幾次實踐活動就能完成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平臺是農林院校文科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通常包括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驗實訓基地等。首先,校外實習教學基地數量少。文科實踐教學起步較晚,盡管農林院校都在積極拓展實習教學基地,但相比理工科實習基地而言,實習教學基地的數量仍然比較少。鑒于文科自身的特性,許多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也無法提供大量的實習機會,難以滿足文科實踐教學的實際需求。其次,校內文科實驗實訓基地設備的利用率較低。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主要集中在經管類、設計學類等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且以院系為教學單位進行日常管理,各教學單位之間共享程度不夠,相互之間沒有對現有資源進行充分整合與利用,這就導致文科實驗實訓基地相對封閉且無法實現規模效應。
在農林院校傳統文科教學過程中,文科一般以理論教學為重,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故而對實踐教學組織與管理也較為松散。一方面,尚未形成規范的實踐教學組織與管理制度。由于未構建一套嚴格的實踐教學組織與管理制度以保障實踐教學的有效運行,導致實踐教學大多流于表面,其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的考評體系也不健全。多數設計學類教師極為注重設計圖紙的表現力,忽略了學生應根據現實場景通過調研而設計出相應作品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這種方式作為考評標準顯然有失客觀。由于不能為學生提供更契合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致使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也缺乏足夠重視。
農林院校應踐行新文科建設理念,確立順應社會需求的新文科實踐教學新準則,進而全面重塑新文科實踐教學的新范式。因此,農林院校不僅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還要建構一個符合新文科特點、未來區域新產業與新業態發展所需的實踐教學體系。
新文科實踐教學是一種賦能型的教學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首先,提升能力是農林院校新文科制定實踐教學目標的關鍵。一般而言,新文科的未來就業崗位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具有多元性和創新性,而學生的專業素養主要表現在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因此,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可以作為建構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目標。其次,農林院校應調整新文科人才培養定位。充分依托農林院校地域服務功能的優勢,致力于為區域農林業發展培養亟需的卓越新文科人才。例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文科開設了管理學類、設計學類、語言學類和經濟學類等專業,其實踐性和應用性強,非常強調與本校已有文、理、工科類專業的銜接和融合。以設計學類專業為例,其實踐教學涵蓋對管理、經濟、藝術、科技、林業、環境等領域的交叉應用,與新文科實踐教學理念有天然的共性。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強化文理工交融思維,實施主動對接服務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文科人才培養戰略,根據專業的特征明確新文科實踐教學目標和定位,以此為基礎形成農林院校獨有的人才培養特色。
農林院校文科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訓、社會調查、學年實習、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等,較為側重于學術理論的模擬,往往是從專業角度進行比較抽象的理論闡釋。而農林院校理工科的實踐教學往往包括實驗實訓、學年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其設計相對文科而言較為規范、豐富,不僅有探索科學規律和掌握專業技能而開展的驗證性實驗,還有為解決現實生產生活難題而開展的研究性、設計性、探索性的社會實踐[5]。從實踐教學環節來看,文科與理工科的實踐教學有許多相似之處。農林院校要強化新文科實踐教學環節,可借鑒理工科成功的實踐教學經驗,填補傳統文科實踐教學的缺陷。首先,新文科實踐教學內容應體現全方位性。實踐教學內容應涵蓋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及應用能力。其次,新文科實踐教學場域應具有廣泛性。實踐教學場域應包括校內實踐技能訓練、開放式實驗和校外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內容統籌安排且要環環相扣。再次,新文科實踐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創新性。為培育響應新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新文科強調打破與創新。譬如在設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中,采用“人工智能+家具產品設計”“管理+服務設計”“文學+室內環境設計 ”等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到專業實踐教學中,拓展設計思維和形式的創新,開辟新文科交叉復合學科發展的新視野和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設計學類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促使其設計創作實踐實現多元化融合。
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建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卓越人才的基本條件。農林院校應充分借助理工科實踐教學平臺,合理整合和科學運用學校優勢資源,建立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并鍛煉學生運用所學技能解決現實難題為目的的新文科實踐教學平臺。具體來說,一是要爭取學校固有的國家級實驗室、虛擬實驗中心等優勢資源,積極推進符合新文科各學科發展及實踐教學所需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二是依據學校各學科資源共享與協同的原則,破除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全校的實踐教學資源,運用網絡協同管理的模式打造跨學科、跨專業的實踐教學綜合平臺,以提高全校新文科實踐教學平臺的整體功能。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為例,它與風景園林、環境工程、材料工程、林業工程等專業密切相關,近年來學院主動突破傳統文科實踐教學思維定勢,積極順應國家與區域產業需求,學院的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與理工科學院之間形成聯動,通過優勢互補徹底改變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二分的實踐育人模式,不斷推進實踐課程體系數字智能化重構,初步形成了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復合、多維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6]。
農林院校理工科實踐教學十分重視社會資源的利用,新文科實踐教學可充分借助這些社會資源優勢,不斷拓展文科實踐教學空間。通過以學院或專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會實踐教學基地轉變成學校共享的實踐教學資源,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讓學生帶著自有專業知識跨學科、專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綜合應用能力[7]。例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就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融合性,一是家具產品設計是結構與造型的完美結合,涉及工科與藝術的交融;二是家具產品的生產運營管理及市場營銷等,涉及工科、理科與文科的交融,三是家具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要緊跟時代必須運用互聯網技術、編程技術、優化算法技術等科技創新手段,涉及理科與文科的交融。在與家具產品設計企業合作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中,除家具設計類學生外,還要邀請校內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編程、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學生參與。故而,家具設計專業的社會實踐教學資源已不再囿于本專業學生,而要面向整個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實現了實踐教學資源利用效用的最大化。
構建新文科實踐教學體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首先農林院校新文科實踐教學要充分利用其理工科實踐教學的資源優勢,培養超越現有文科專業局限與學科局限、實踐能力強、有創新視野的新文科人才。其次新文科實踐教學以服務區域新產業與新業態發展為原則,依托農林院校辦學優勢,明確新文科實踐教學目標,在借鑒其理工科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新文科實踐教學內容。同時,不僅要借助其理工科背景優勢以搭建新文科實踐教學平臺,還要借助其理工科社會資源優勢以拓展新文科實踐教學空間,科學設計既要適合新文科發展規律、還要符合農林院校新文科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