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面對信息化潮流,只有積極搶占制高點,才能贏得發展先機。”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數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下,數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數字中國作為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并從世界數字化發展大趨勢、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擘畫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
“數字重慶建設是‘一把手’工程,要發揮后發優勢,堅持典型引路,緊扣近期目標,按季穩步推進,邊干邊完善,邊干邊深化,推動數字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4月25日,數字重慶建設大會上,市委書記、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袁家軍這樣強調。
在重慶,“數字化”已成為各級各地的積極實踐。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在建設數字中國的時代大潮中,重慶如何在西部地區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心中有“數”
來到重慶金橋機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多條生產線忙碌運行,工作人員通過精益數字化系統可實現自動排產、生產報工、績效管理;在江北區觀音橋商圈浪漫金街,智能通行系統可根據環道車流量自行調整燈控狀態,讓行人、過往車輛通行更安全;漫步在榮昌區直升鎮萬寶村,“小院家”平臺開啟了當地鄉村治理數字化新路徑……
從機關到企業,從城市到鄉村,從生產到生活,數字化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各個領域。
重慶既不“沿邊”也不靠海,之所以能發展成為西部經濟的“領頭羊”,靠的就是改革開放、大膽創新。當前,全市上下正踔厲奮發、真抓實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數字重慶建設正是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乘數效應的關鍵變量和基礎設施,是改革攻堅的關鍵手段,是推動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是提升干部適應引領現代化能力的大舞臺。
對于部分基層干部來說,“數字化變革”是一個新鮮詞匯。相比于傳統的信息化,數字化的內涵和實現更為復雜。實施數字化變革,建設數字重慶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升級,而是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把數字化、一體化、現代化貫穿到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各方面,促進各領域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加快形成與數字變革時代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整體推動市域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實現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緊扣“數字化”這一關鍵詞,當下,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變革——
3月18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承載體暨衛星互聯網產業園(以下簡稱重慶數創園)剛一揭牌,就迎來首批50家企業簽約落戶。作為重慶發展數字經濟和衛星互聯網產業集群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重慶數創園致力于培育萬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力爭實現“彎道超車”。
重慶數創園的揭牌,為重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重慶數字經濟藍皮書(2022)》顯示,重慶入選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首批5G規模組網和應用示范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等行列,呈現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公共數據有序開放、數字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數據規則不斷完善”等6個特點,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已邁入全國一流方陣。
一系列數據也證實了欣欣向榮之勢:截至目前,全市數字經濟企業突破2萬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其中聚集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達到1900多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200億元。
不只是數字經濟,政務服務方面,重慶已投用“渝快辦”“渝快政”“渝快融”以及多個基層智慧治理平臺,把服務送到群眾“指尖”。其中,“渝快辦”平臺實名認證用戶數達到2500萬,市級行政許可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超過99%,辦理時間普遍壓縮一半以上。311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均可“全網通辦”,兩地企業群眾切實享受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同城化便利。
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智慧交通、智慧小區、智慧商圈、智慧城管等生活應用場景不斷落地,讓城市更“聰明”,生活更“智慧”。
硬件方面,重慶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重慶數據中心集群已具備9萬個機架、45萬臺服務器的支撐能力。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累計標識注冊總量超過100億,建成投用中國首條、針對單一國家、點對點的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推動四川、云南、廣西、貴州共建共享共用……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為下一步的深層次變革夯實底座。
順“數”而為
自去年以來,重慶就加速奔跑在數字化變革的大道上。
2022年12月13日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座談會強調,重慶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勇于擔當作為,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速擁抱數字化,通過數字化加速政府部門間的整體協同,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隨后于12月21日召開的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著力推進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的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數字政府,培育數字社會,健全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數字化改革向各領域各方面延伸。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開局之年。實施數字化變革,既是對數字中國戰略的貫徹落實,也是市委、市政府立足重慶戰略定位、現實條件作出的長遠謀劃。
2023重慶兩會期間,在《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一詞出現了51次。
推進數字化變革,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月3日召開的2022年度全市區縣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會指出,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交出黨建、經濟、平安、改革、創新、生態、民生“七張報表”,抓實巡視、督查、審計、環保、網絡輿情、安全生產、信訪、社會平安穩定“八張問題清單”。此舉將為傳統社會治理提供更優路徑、賦予更高效能。
2月11日至15日,市管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學習,明確提出要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做到觀念現代化、工作體系化、運行法治化、管理扁平化、平臺數字化、能力實戰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提供堅強保障。
2月23日,市委書記袁家軍,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專題調研數字重慶建設并召開座談會,強調扎實推動數字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以數字化助力賦能現代化新重慶建設。
緊接著,3月28日,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審議《數字重慶建設的實施意見》。
4月14日,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數字重慶建設方案時指出,數字化是現代化的關鍵變量和基礎設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圖景、實現高治理效能的新范式,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放大效應。
4月25日召開的數字重慶建設大會,進一步明確數字重慶建設是“一把手”工程,指出要聚焦聚力、實戰實效、彰顯特色,加快打造數字重慶建設標志性成果,以數字化引領開創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新局面。
……
聚焦國家所需、重慶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整體聯動,層層推進,把數字化變革擺在了重要位置。
實施數字化變革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必答題。專家指出,強化數字化思維,打破思想認識的“天花板”,繼而提升數字化能力,掌握數字化方法,活用數字化手段,將數字化變革抓實抓細抓落地,成為新重慶崛起的“關鍵一招”,決定著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高度。
推進數字化變革,提升城市發展高度,一方面,需要看到,重慶有基礎有優勢,但也存在現實差距。和沿海地區相比,重慶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干部在數字化思維層面還存在短板,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的數字鴻溝尚未有效彌合,數據資源價值潛力仍未充分釋放,沒有真正動起來、跑起來、用起來、活起來。
另一方面,實施數字化變革,不是立個項、給筆錢,建個網站、上個系統就能萬事大吉,而是一場重塑性的制度變革,是從技術理性向制度理性的跨越。這項工作不是一個系統、一個領域的事,而是涉及黨的領導、經濟發展、政府治理、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整體性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加“數”前行
在重慶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摩托車發動機總裝廠,數字孿生工廠的誕生打破了車間“信息孤島”狀態,使得工廠生產自動糾錯能力提升約10.6倍,作業自動化率增長約10.1倍,管理協同人員減少約42.5%,人均產出提升約145.5%。
類似這樣的智能工廠正在重慶不斷涌現。當前,重慶已啟動2023年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通過開展8類專項行動,推動制造業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包括建設10個智能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等。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智造重鎮”,只是數字重慶建設的一個方面。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數字重慶建設涵蓋數字黨建、數字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六大應用系統和基層智治體系一個基層基礎。它們彼此關聯、相互作用、有機一體,能更好承接落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落地,為加快數字重慶建設找到了有力支點——
推進數字黨建工作,需要圍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這條主線,對黨政機關進行數字賦能、業務再造、流程重構、制度重塑,構建黨建統領整體智治新格局。這對領導干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補齊能力短板,克服“本領恐慌”,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提升塑造變革的能力,推動黨的領導力、組織力、管控力整體躍升。
推進數字政務建設,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施政理念、履職方式、服務模式、治理機制,推動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化、政府管理透明公平化、政府治理精準高效化、政府決策科學智能化。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打通部門、行業、層級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建立“一朵云、一張網、一組庫、一本賬”。
推進數字經濟建設,需要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將培育壯大數字經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重慶建成國內領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高地。
推進數字社會建設,需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為需求,推進托育、教育、就業、居住、健康、救助、養老、便民利民等民生領域的數字化應用開發,使大數據的創新應用與政府、企業、群眾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形成更多數字化應用場景,讓數據能用、可用。
推進數字文化建設,需要在理論引領、輿論引導、文化惠民、文明建設、文產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服務機制、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旅融合、提升文明素養,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數字法治建設,需要綜合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數字化認知、數字化思維、數字化技術,對平安建設、法治建設全領域各方面進行系統性重塑,深入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建設,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西部先行區。
加強基層智治,需要對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組織構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推動上述六大系統在基層綜合集成、協同賦能,打造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基層治理體系,打通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乘勢而上,加“數”前行,重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位推進數字化變革。
市委、市政府對數字重慶建設作出了整體布局:加快建設“1361”整體構架,抓好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這個重中之重,加快形成算力存儲“一朵云”、通信傳輸“一張網”、數據要素“一組庫”、數字資源“一本賬”,抓好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這個最大特色、最大亮點,堅持市、區縣、鄉鎮(街道)一體部署,抓好六大應用系統建設和基層智治體系這個基層基礎。
以數字化變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以數字化助力賦能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重慶必將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