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嗣
虛擬現實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為社會各行各業的賦能能力逐步凸顯,產業發展正邁入新一輪爆發期。
在虛擬空間重塑現實世界,甚至打造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曾是人類世代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正由虛擬照進現實。
翻轉實物卡牌,在虛擬場景中完成物理實驗;身處VR體驗室,接受沉浸式安全教育;戴上 VR眼鏡,盡享360度環幕全景電影;進入VR展館,沉浸式漫游古老建筑……
從工業生產、文化旅游到教育科普、演藝娛樂,近年來,虛擬現實產業加速發展,通過賦能千行百業,催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 2022 世界 VR產業大會上所言,虛擬現實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為社會各行各業的賦能能力逐步凸顯,產業發展正邁入新一輪爆發期。
政策加碼支撐產業發展
虛擬現實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方向,也是數字經濟的重大前瞻領域。
近年來,隨著政策不斷加碼、資本不斷投入、應用場景需求增長,以及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突破,我國虛擬現實產業快速發展。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9 年-2021 年,我國虛擬現實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 2019 年的 282.8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的 583.9 億元,市場規模實現翻番。賽迪顧問預測,未來 3 年其將保持快速增長,到 2023 年將突破 1000 億元大關。
2021 年我國虛擬現實領域投融資規模增幅超過100%,虛擬現實相關企業超過 1萬家,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工業、文化、教育等領域典型案例亮點頻出……2022 世界 VR 產業大會發布的一組數據,更是顯示出我國虛擬現實產業展現出強大活力,投融資信心和活躍度正進入一輪新高潮。
事實上,我國自2016年起便對虛擬現實技術保持高度關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自那時起,我國開始逐漸在技術領域支持虛擬現實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2018年12月,我國首個以“虛擬現實”為標題的政策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提出包括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標準規范體系等在內的6項重點任務。行業的發展路徑、前景更加明確。
截至2022年12月,國內已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了元宇宙/虛擬現實相關政策,旨在引導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2022年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印發《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對今后進一步增強虛擬現實全產業鏈條供給能力、加速多行業多場景應用落地等舉措進行了規劃與布局。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6年,產業生態持續完善。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超過2500萬臺,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干企業,打造10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虛擬現實生態發展的集聚區,建成10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 10 類虛擬視聽制作應用示范,打造 10 個“虛擬現實+”融合應用領航城市及園區,形成至少 20 個特色應用場景、100 個融合應用先鋒案例,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
“《行動計劃》對國內虛擬現實產業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對于VR產業鏈的發展屬于整體性利好,有望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加速推動國內虛擬現實產業的全方位發展,促進虛擬現實在經濟社會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打造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共同繁榮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媒體行業主管、合伙人蔡智鋒表示。
《行動計劃》是自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國家首次發布的針對虛擬現實產業的政策性文件,擘畫了未來 5 年的發展路徑及目標。從產業規模、終端出貨量、骨干企業培育等數據目標的制定來看,《行動計劃》對于虛擬現實產業提出了較高要求,既是挑戰也是激勵,給產業注入了一針加速劑,從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生態逐步完善,推動虛擬現實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在人才培育方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21年聯合頒布的《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為虛擬現實人員培養提供了評價標準,相關大賽、技能培訓和考核已陸續開展,促成人員選聘以及職業發展的規范化。
2022年1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組建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并在2022世界VR產業大會上正式揭牌,該中心將聚焦制約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檢測、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平臺,逐步構建覆蓋虛擬現實全產業鏈的產業創新生態。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小燕表示,虛擬現實是實現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技術,工業制造、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領域均可基于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數據可視化改造,虛擬現實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動虛擬現實在各行各業應用落地,將進一步促進虛擬現實產業鏈各環節加速成熟,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行業應用加速深度融合
虛擬現實技術融合應用了多媒體、傳感器、新型顯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多領域的數字感知技術,包括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等多種形式。作為實現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之一,虛擬現實正加速賦能千行百業,呈現多點開花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工業生產領域,當前,虛擬現實技術在工業設計、制造裝配、操作維護、產品展示等方面應用較多,對生產數據進行可視化改造,以實現智能化生產、可視化管理、數字化決策。以工業互聯網為主業的寶通科技公司2022年7月發布了數字孿生智慧礦山系統,基于AR和VR智能設備、裸眼3D混合現實空間等數字化產品,構建了礦山應用場景的數字畫像,加速礦山各個生產環節的智能協同。
在醫療健康領域,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成為傳統醫學手段的有效補充,有效提升了病例討論、教學查房、遠程醫療、醫患溝通的效率。借助一種基于三維智能影像技術的智能醫療影像系統,醫生可以直觀、精準地定位病灶,還能實現遠程會診、雙向實時互動等。
在文化旅游領域,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文旅產業在虛實融合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徑,虛擬現實設備成為文旅產業生態的新入口。在杭州西湖,游客只需用一部手機,對著實景掃一掃,就可以開啟AR導航導覽模式,體驗沉浸式實景導航以及虛實融合導覽體驗。在重慶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虛擬現實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文物科技保護領域,觀眾戴上特制的頭盔,就可以身臨其境體驗文物修復的過程。
在教育培訓領域,VR 教室、VR 駕校等已取得一定規模應用。在北京師范大學天津生態城附屬學校,通過使用智能課桌,學生只需翻轉實物卡牌,便能在虛擬場景中完成物理實驗,既滿足了學生在安全教學環境下進行重復實驗,也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在浙江省杭州市,國家電網浙江杭州蕭山區供電公司在錢江供電所安全培訓學校設立 VR 體驗室,將虛擬現實與安全教育相結合,使學員頭戴 VR 眼鏡便能沉浸式體驗危險場景,從而培養鞏固員工的安全意識。北京等地的駕校開始嘗試“VR+駕駛培訓”,坐進VR智能駕駛培訓模擬器,學員眼前就會出現真實還原的道路,各種天氣、路況都可以進行模擬。
在公共安全領域,AR 智能眼鏡、無人機等智能終端,應用于日常巡邏、重點區域安保、應急處理、刑偵抓捕、活動安保等典型應用場景……
正如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一樣,虛擬現實只有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潛在價值。
特別是近年來,行業顯現出較為明顯的“消費級趨勢”,集納游戲娛樂、體育健康等功能的VR一體機走俏,市場從商用向大眾消費不斷拓展。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和科技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我國VR設備出貨量持續增長,頭戴式顯示器更是處于熱銷態勢,其銷售均價已由早期的千元以下升至1740元左右。僅2022年上半年,我國VR市場零售額就突破8億元,同比增長81%。而VR設備的暢銷也意味著虛擬現實產業正迎來上升期,以VR技術為依托的行業市場格局初步顯現。
展望未來,對于虛擬現實加強與行業融合發展,亮風臺(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春元建議,在當前背景下,虛擬現實應用企業應更多地結合產業實際需求,推動產業融合,堅持以人為本,在用新技術、新產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升人的效率、體驗和生活質量。同時,應加強空間互聯、虛實融合、智能交互等技術的研發,有效地打通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鴻溝,有效地推動智能制造、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智慧產業、文化旅游等行業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全面連接和高度協同,提升城市治理科學性,加快應用落地。
內容建設是未來發展所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虛擬現實產業初步構建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生態體系,但內容建設依然是產業界尤為關注的話題。
“目前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體現在虛擬現實技術仍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蔡智鋒表示,一是對虛擬現實相關的技術/應用的研究開發還未形成系統化。技術研發單點創新多、系統性的突破少,應用研發多、基礎性突破創新少,娛樂性應用多、戰略性行業應用少,視覺展示體驗多、交互式體驗少,交互層次也比較淺。二是優質的虛擬現實內容相對缺乏。內容產出量少,頻度不夠,市場規模就會受影響。虛擬現實內容質量與硬件性能不匹配,迫切需要更優質、更豐富的虛擬現實內容來提升用戶體驗,特別是在大眾消費領域。后續的完善還是主要靠政策引導,以及持續的研發投入。
“現在應用相對成熟和案例比較多的是公共服務、工廠巡檢、仿真實訓(包括工業、醫療和實驗都有)、遠程協作等。”易觀分析文化消費行業資深顧問廖旭華表示,現在的問題是產品和方案還是比較偏大型化、定制化,主要服務大型企業或者事業單位,未來企業應該把大型項目經驗進行總結、提煉,研發出一些相對小型化輕量化的產品和方案,提高可復制性,在中小企業中進行推廣,實現普惠化發展。
張小燕表示,目前的虛擬現實領域內容以游戲為主,優質行業應用內容匱乏問題依然存在。對此,《行動計劃》將推動高品質虛擬現實內容同步發展,促成內容、終端互相促進的正向循環產業生態。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指出,目前我國虛擬現實產品形態功能與行業應用聯系不夠緊密,產品技術指標與消費者的高質量體驗尚有差距。同時,我國虛擬現實領域優質內容匱乏問題仍然存在。仍需要進一步提升虛擬現實軟硬件產品的品質,推動高品質、大眾化、低門檻虛擬現實內容的同步發展,促成內容、終端互相促進的正向循環產業生態,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無論是宏觀政策的鼓勵支持還是行業應用的融合創新,虛擬現實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未來,虛擬現實產業還應加快技術產品創新,鼓勵產學研用各方加強創新合作,加快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與應用技術研發,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虛擬現實綜合標準體系,促進產業鏈各環節整體提升。
中國新時代 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