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鵬程 初同勝 劉殿昌 劉 健 張福仁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為控制麻風流行,消除麻風危害,國務院11部委于2011年9月聯合發布了《全國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2011-2020年)》,山東省11廳局于2012年6月聯合下發了《山東省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2011-2020年)》。根據規劃要求,山東省作為二類地區,2020年全省麻風患者數量比2010年減少50%,新發麻風患者2級畸殘比控制在23%以內。我省2020年麻風現癥患者共56例,較2010年下降71%,新發麻風患者2級畸殘比降至14%[1],圓滿完成規劃目標。鑒于麻風的潛伏期較長,持續加強麻風早期發現工作,及時發現潛在麻風病例,對于鞏固消除麻風危害的成果十分重要。因此,山東省在達標后繼續保持麻風早期發現工作力度不減,堅持醫防融合的防治策略不變,推進麻風癥狀監測等防治措施深入開展。現將2021年度全省新確診麻風病例情況及工作成效總結報道如下。
1.1 麻風癥狀監測 依托182家由綜合醫院皮膚科和皮膚病防治專業機構組成的皮膚病專科聯盟單位開展麻風癥狀監測工作。1)監測單位:三級綜合醫院92家,二級及以下綜合醫院36家,皮膚病防治機構54家,覆蓋全省16地市。2)監測對象:麻風疑似病例、尚不能排除麻風的疑難少見皮膚病病例。3)監測流程:監測單位皮膚科醫師發現符合條件的監測對象時,填寫《山東省疑難少見皮膚病患者轉診單》并上傳至工作群,本院工作人員協助患者預約至疑難少見皮膚病會診門診。4)確診結果:所有確診結果將反饋至監測單位的轉診醫師,若患者被確診為麻風由本院進行治療管理;若患者被確診為其他皮膚病可轉回當地監測單位進行治療[1]。
1.2 麻風治療管理 新確診的麻風病例由本院專家團隊進行治療管理。采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化療(MDT)方案治療,多菌型患者連續治療12個月,少菌型患者連續治療6個月[2]。麻風患者治療前均進行HLA-B*13:01檢測,陽性者不使用氨苯砜治療[3]。聯合化療或麻風反應期間,至少每月隨訪1次。完成治療直至癥狀完全消失后,至少每年隨訪1次,隨訪期間組織液查菌連續兩次陰性(間隔3個月)可判愈[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值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和極值描述,分類變量采用率或構成比描述。
2.1 監測病例總體情況 2021年度全省麻風癥狀監測單位共轉診麻風疑似病例和疑難少見皮膚病病例623例。根據診斷分類,包括肉芽腫性皮膚病166例(26.65%)、自身免疫性皮膚病105例(16.85%)、皮膚腫瘤98例(15.73%),其他皮膚病254例(40.77%)。肉芽腫性皮膚病中,感染性肉芽腫151例(90.96%)、非感染性肉芽腫15例(9.04%);感染性肉芽腫病例中,分枝桿菌感染63例(41.72%)、真菌感染8例(5.30%)、其他80例(52.98%)。皮膚腫瘤中,良性腫瘤39例(39.80%)、惡性腫瘤59例(60.20%)。按病例數排名前十位的包括感染性肉芽腫(80/12.83%)、海分枝桿菌感染(55/8.83%)、大皰性類天皰瘡(31/4.98%)、硬皮病(22/3.53%)、濕疹樣皮炎(21/3.37%)、紅斑狼瘡(18/2.89%)、天皰瘡(16/2.57%)、基底細胞癌(15/2.41%)、銀屑病(13/2.09%)和扁平苔蘚(10/1.61%)。
2.2 麻風病例確診情況 從623例轉診的病例中,共確診麻風12例,其中新發11例,復發1例。男性7例(58.33%),女性5例(41.67%);年齡最小33歲,最大75歲,平均(54.75±13.84)歲。12例患者中9例為多菌型,占75%。診斷延遲期最短2個月,最長17年,平均5.03年;其中患者延遲期最短為3天,最長為16年10個月,平均2.72年;醫療延遲最短4天,最長14年,平均2.31年。籍貫為山東省的8例,外省的4例(河南、河北、云南、四川各1例)。12例麻風患者中有1例有麻風家族史。
11例新發病例的首發癥狀包括眉毛脫落(3例)、丘疹或結節(3例)、無痛性紅斑(2例)、疼痛性環狀紅斑(1例)、肢端麻木(1例)、面部腫脹(1例);1例復發病例的癥狀為眼部不適、流淚。
2.3 新發麻風病例2級畸殘比 12例新確診病例中,新發病例11例,其中1例有可見畸殘,2級畸殘比為9%,創歷史最低值。自癥狀監測項目開展以來,我省新發麻風病例2級畸殘比呈持續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25%下降至2021年的9%,年均下降速度為18%(圖1)[1]。

圖1 山東省2012-2021年新發麻風病例2級畸殘比
2.4 麻風病例治療情況 經療前檢測,12例麻風患者HLA-B*13:01均為陰性,所有患者均按照WHO推薦的MDT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發生麻風反應的共9例,占75%,其中發生I型麻風反應的7例,發生II型麻風反應的2例。4例在治療前發生麻風反應,5例在治療過程中發生麻風反應。2例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麻風反應,2例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1例使用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治療,4例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治療,均控制病情,未發生可見畸殘。
本文總結了山東省2021年新確診麻風病例的總體情況,12例患者中新發11例,僅有1例有二級畸殘,2級畸殘比為9%,下降至山東省歷年新發麻風病例2級畸殘比的最低水平。這彰顯了我省所開展的以麻風癥狀監測為主的防治策略在麻風低流行狀態下發揮的關鍵作用,也逐步實現了麻風防治的“四個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傳統的依靠皮防機構開展麻風防治轉變為依托醫療機構和皮防機構共同開展麻風防治;二是實現了由以毀容、畸殘等典型臨床癥狀為線索診斷麻風轉變為以普通極早期皮損為線索診斷麻風;三是實現了由依靠“涂片查菌”、組織病理為手段確診麻風轉變為采用qPCR、ddPCR等病原學診斷技術確診麻風[4];四是實現了將麻風從“危害嚴重”、“令人恐怖歧視”的特殊疾病轉變為“危害消除”的普通疾病。
患者2級畸殘比的降低主要是因為診斷延遲期的縮短,而診斷延遲期的縮短與以下三方面是分不開的:一是患者就醫的強烈意愿,縮短了患者延遲期。從本年度聊城東阿縣病例的確診過程來看,患者在出現疼痛性紅斑3天后就到當地縣人民醫院就診,患者延遲期僅為3天。而且在3個月內先后就診于縣中醫醫院、市人民醫院、省級三甲綜合醫院、省級三甲中醫醫院和省部級綜合醫院。積極的求醫行為,使得患者獲得了早日確診的機會。二是高效的監測轉診系統,使得麻風疑似患者能在第一時間轉診至本院,縮短了醫療延遲期。東阿縣的患者皮損表現為疼痛性的紅斑,與麻風典型皮損“不痛不癢”相去甚遠,前期一直按“帶狀皰疹”治療,當省部級綜合醫院通過病理檢查懷疑患者可能為麻風后,立即通過癥狀監測系統轉診至我院,沒有造成醫療延遲。三是本院強大的專家團隊和先進的實驗室技術支持,使得患者得到及時確診或排除,進一步縮短了醫療延遲期。本院疑難皮膚病會診中心由專家團隊接診,采用qPCR、ddPCR等最先進的技術進行病原學診斷,對查菌陰性的少菌型病例的早期確診尤為重要。
除早期發現外,麻風的治療管理對防畸殘也尤為重要。有研究報道,麻風患者在治療前后發生麻風反應的概率為30%~50%[5],若未及時治療,麻風反應可能會導致患者發生不可逆的神經損害和畸殘。因此除聯合化療外,早期診斷并治療麻風反應也是預防畸殘的關鍵措施。本年度我省新確診的12例麻風病例,有9例發生麻風反應,顯著高于既往相關報道[6-8],應引起重視。同時麻風反應治療持續時間較長,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加重,治愈后也可能會復發,應根據皮損變化、細胞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等檢測結果及時調整用藥。我省新確診的患者由本院博導博士團隊統一管理、治療和隨訪。9例發生麻風反應的患者中,有5例聯合生物制劑治療,療效佳,這為麻風反應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避免了患者確診后畸殘的發生。
除麻風病例外,癥狀監測項目確診的99%的病例為其他疑難少見皮膚病病例,確診結果第一時間反饋至監測單位皮膚科醫師,患者可選擇回當地醫院治療。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轉診醫師的診斷水平,也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了方便。特別是為6%診斷不明的惡性腫瘤患者及時明確了診斷,為患者的早診早治贏得了時機。麻風癥狀監測項目實現了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融合,其防治模式值得進一步總結。
總之,我省建立了由綜合醫院皮膚科和專病防治機構組成的醫防融合的麻風防治網絡,持續開展麻風癥狀監測工作,加強新確診病例的治療管理,使得我省新發麻風病例的2級畸殘比呈持續下降趨勢,2021年下降至9%,創歷史新低,再次證明了上述策略對于低流行狀態下的麻風防治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