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呂佳心

2023年春天,蘇清吾在制作全新的二層故宮亭(受訪者供圖)
600年前,“經營萬億,作成四時”,舉世無雙的紫禁城建筑群,在明代數以萬計的營造工匠們手下拔地而起。近千座建筑,亭臺樓閣、池館水榭,相伴青松翠柏,靜靜矗立。
600年后,一名浙江“90后”女孩在自家小院里打造了一座兩米多高的“故宮亭”,一個人、一雙手、1萬元,如此打造的亭子坐落在小園中,俯瞰澗中浮云,與巍巍紅墻相映成趣。
這個女孩是某視頻平臺UP主(上傳者)蘇清吾,也是 “手工打造了一座亭子”的傳統文化傳播者,她的視頻總播放量超過600萬,其下有數千條評論熱議著立柱、橫梁的銜接方式,感慨著人物、景物、建筑和木工技藝交融的精致優美,討論著“榫卯”“斗拱”等專業名詞。匠心獨運的中國傳統建筑結構方式,在當代互聯網生活中重新鮮活起來。
蘇清吾有個漂亮小院,坐落于江南水鄉的明麗山川中。“雨季來臨的時候,云霧會非常漂亮,有時會飄到我家窗前。”蘇清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山澗從院邊逶迤流過,停云靄靄,時雨濛濛,確是人間勝景。
視頻里,一個黑衣姑娘挽起發髻,沉默地刨木頭、鋸木頭,沒有配樂,只有手工的聲音在室外空氣中產生單調的回響,但這條視頻成功了。
2018年,蘇清吾回到山中的家,從頭開始整飭小院,并成為一個獨立攝影師。此前,她從忙碌的地產公司離職,給領導留下了“志不在此”的回答。
父母有些不理解,年輕的女兒緣何放棄一份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回到山中。曾在大學學廣告專業的蘇清吾表示,自己希望能做一名導演,拍出好看的作品。工作中,她的攝影鏡頭下逐漸出現畫家老爺爺、咖啡師、金繕陶瓷匠人等手藝人的身影。
通過與一對做陶瓷的小夫妻交流,她了解到蘇州的本色市集、溫州的青燈市集,那是傳統文化的盛宴,匯聚了全國的手工藝人、文化品牌,漆器、木作、銀器、掐絲琺瑯、花絲鑲嵌、苗繡、古法美食琳瑯滿目……蘇清吾來到那些市集,通過鏡頭記錄傳統文化之美,并和一些手工藝人成為了朋友。正巧時間自由,又感興趣,她便也開始慢慢學習,做起了手工。
2018年,互聯網蓬勃發展,國風技藝內容不斷涌現,不少創作者在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以視頻形式分享自己的手工創意,展現自我、尋找同好。同為手工愛好者的蘇清吾也動了成為UP主的念頭。她想,成為互聯網內容生產者的第一關,應是學習制作視頻。
作為年輕攝影師,蘇清吾有現成的技術和設備,也喜歡呈現畫面的過程。她認為,立志要當導演,不如先來導演自己的生活。
當年6月,蘇清吾在某視頻平臺上傳了自己的第一條視頻,將一扇拆掉的舊木門改裝成單人沙發,從“拍別人”變成了“拍自己”。完全沒有木工和美術背景的她,從頭學起,“我做的很多東西并不是非常專業,但我很認真地學,希望拍出自己學習的過程”。
2019年,一道“故宮紅墻”在蘇清吾的院里立了起來。蘇清吾很喜歡故宮的配色美學,她決定,配合這面墻,再造一座故宮風格的亭子。這聽起來是個大工程,蘇清吾卻沒想那么多:“我力氣一直挺大的,也不怕做木工的體力活。我從來沒考慮過會不會成功,只要去做就好了。”
沒有做過小的模型,便直接上手建造亭子,蘇清吾一路跌跌撞撞:對木材不了解,便選擇便宜的木料;沒有電鋸經驗,便直接用手鋸,純手工制作;“故宮亭”上應有別致的彩繪圖案,她沒有系統學過繪畫,便嘗試一筆筆臨摹;她甚至通過網絡視頻資料,摸索著學習最重要的榫卯結構。
最終的成品,雖然在細節上不乏粗糙之處,但卻是普通人生活理念的結晶。一座“故宮亭”,就這樣在距北京紫禁城1500公里以外的溫州矗立起來。
2021年3月,蘇清吾將自己建造“故宮亭”的全過程剪輯制作成10分鐘的視頻,以《耗時150天,10000元,一個人造一座故宮亭子!》為標題,在某視頻平臺發布。
視頻里,一個黑衣姑娘挽起發髻,沉默地刨木頭、鋸木頭,沒有配樂,只有手工的聲音在室外空氣中產生單調的回響,但這條視頻成功了。它迅速取得300多萬播放量,最高時在該平臺排行榜位居第32名,近20萬人為之點贊,粉絲紛至沓來。
在此之前,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UP主,入駐該平臺將近3年,只發布了17條視頻,視頻播放量不溫不火,最高不超過3萬,差些的在3000左右晃悠。網友翻出她過去的手工視頻“考古”“打卡”,有網友在評論區稱贊:“好的作品總會成功的。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佩服!”也有網友發現,第一條視頻里,她的手還很嬌嫩,經歷了幾年手工活的磨礪,她的雙手也顯得粗糙。
也有一些專業從業者在評論區指出她的不足。有木工專業網友講解榫卯連接不牢靠的原因,古建筑修繕從業者則交流了自己的實際經驗,向網友推薦課程和參考書,并有同行和校友紛紛響應,被大家戲稱為“神仙聚會”。她的視頻,無意中為古建筑從業者搭建了一個交流、科普的平臺。蘇清吾說,自己樂意當一個“旁觀者”,從中學習。
還有一些溫暖的評論。比如,一名熟悉木工環境的網友提醒UP主勞作時戴好防護口罩,注意健康;一些網友想到了自己做木工的父母親,分享自己的溫馨回憶,流露出對手工藝的滿滿鐘愛。

2023年春天,蘇清吾新建造了一座二層故宮亭,屋頂安放了脊獸(受訪者供圖)
當然,質疑總會存在:一個女生畢竟勢單力薄,背后是否有團隊?是否只是表演、擺拍?這些質疑反而激發了蘇清吾攻克下一個難關的決心:“我想證明給那些人看,我其實還能做得更好。”她參考佛光寺,建造了一座技藝難度更大的唐風亭,挑戰復雜的斗拱結構。花費3萬元,在近7個月內不斷學習、試錯,她創造了第2條爆紅視頻,以超250萬播放量入選該平臺“每周必看”。
目前,蘇清吾已擁有10余萬粉絲,但她始終一個人完成工藝作品、制作視頻。視頻沒有繁瑣的營銷包裝與刻意討好,剪輯節奏舒緩,不夠炫目,反而獲得觀眾好評:“看得很舒服,不緊不慢,不浮不躁。”
談及視頻走紅的原因,蘇清吾表示:“首先是建筑地點和場景獨一無二,而且我是一個人,一個女生,去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對大家來說可能會產生一種反差感,對我自己來說也挺神奇。”
不過,她的關注點并不在于熱度:“我自己更關注的還是內容,我得把想做的東西全部做出來,我希望做的東西是能拿得出手的。”蘇清吾更在意視頻畫面的場景美,在意自己的鏡頭中傳統美感的流露,為了這份美感,她曾在凌晨2點出門,備好用品,等待朝陽初升的瞬間,以捕捉凌晨4點山頂的光線。
最近,蘇清吾在建造她的第三個亭子,一座二層的“故宮亭”。比起稚嫩的舊作,這座亭子的建造將更為考究,她研讀劉大可的《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和馬炳堅的《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進一步研習古建技法。關于這座新亭子不同以往的建造難度,蘇清吾詳細解釋道:“屋頂的瓦片構建、擺放方式不同,樣式也不一樣,我建造的第一個亭子是廡殿頂、第二個是攢尖頂、第三個變成了歇山頂。還有彩畫,我也花了很長時間,請教了很多做彩畫的朋友。”
彩畫的難度尤其讓她印象深刻:“要先用類似裱花袋的工具,在木頭上擠出凹凸感的線條,如果漿調得太稀,可能會散開,調得太稠又難以擠出來。顏色上,故宮的色彩漸變很好看,但自己調難度很大。”
屋頂的脊獸也是一大問題。為了使脊獸大小合襯,蘇清吾學著自己制作,翻制石膏磨具,燒制陶瓷。釉色難把控,成品有裂縫,該如何做得更好,她還在探索之中。
“我并沒有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匠人,我更適合去當一個文化傳播者,去接觸、了解足夠多的工藝,再進行基于當下的詮釋。某一天,我也許會跳出某個工藝的某一項工序,去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蘇清吾說。
蘇清吾不避諱自己作為非專業者的粗疏,她畢竟不是磨練多年的專業工匠。故宮的精良營建,是各行各業的專業工匠合作的結果,飽含了千年的文化積淀。蘇清吾則憑著一腔熱忱,一人包辦,用稚嫩的筆觸點亮傳統藝術的光彩。
“我并沒有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匠人,我更適合去當一個文化傳播者,去接觸、了解足夠多的工藝,再進行基于當下的詮釋。某一天,我也許會跳出某個工藝的某一項工序,去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蘇清吾說。
談起研究過的傳統技藝和未來想嘗試的工藝,蘇清吾如數家珍:溫州的傳統木活字印刷、臺州的老式木桿秤、金繕陶瓷修復術……她向老師請教如何燒出有氣泡的琉璃,研究如何復刻康熙時期的各色芙蓉石雕,了解“一兩黃金一兩墨”的徽州松煙墨。像造出亭子一樣,她依然說干就干,很有行動力。
蘇清吾這兩年的手工經驗和成果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有時父母也會來搭把手、幫個忙,她自己也能有時間遨游傳統文化的更多領域,“一兩年時間過去,我真真實實在進步”。
未來,蘇清吾打算制作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風格視頻,在她的備忘錄中,唐風亭將被改造成宋風亭,更添美感,文物復刻系列也已經提上日程……她也在考慮新技術的應用,思考是否可以用3D打印的方式輔助脫蠟琉璃制作。
在某視頻平臺上,她的個性簽名是“努力過我想過的生活”。百余平方米的小院尚不算她的山居樂土,未來五至十年,她想尋覓山間,真正建筑一個屬于自己的園林,在山水間搭建亭臺樓閣,體驗古代文人雅士的風雅生活。春夏秋冬,柴米油鹽,她希望用自己的手工藝產品構建具有自己風格的生活。
蘇清吾說,接觸臺州老式木桿秤時,她聽到了一句話,“一頭挑起天地良心,一頭挑起人間生計”,這句話觸動了她。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厚美感,讓她一步步走上一條不尋常的道路。她沒有想到,自己會這樣越走越遠,越走越自得其樂。
UP主“雁鴻Aimee”手工還原唐代經典畫作《簪花仕女圖》妝造,“才疏學淺的才淺” 用500克黃金純手工打造三星堆黃金面具,“碰碰彭碰彭”在法國街頭用古箏演奏中外名曲……在互聯網平臺,許多博主和蘇清吾一樣,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作出貢獻,并通過分享愛好獲益。跨越千年日月,奔赴萬水千山,傳統工藝正被那些巧手匠人悉心點亮。

彭靜旋(“碰碰彭碰彭”)在法國波爾多大劇院廣場上演奏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