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大輝,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危機全面爆發當天,俄羅斯黑海艦隊即參與了對烏“特別軍事行動”,方式包括岸基航空兵對烏海軍艦艇的攻擊、黑海艦隊艦艇使用“口徑”巡航導彈對陸上戰略目標的打擊和與烏方艦艇的小規模攻防戰,以及海軍陸戰隊參與的陸上攻擊。
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過程中,烏軍失去了大部分水面大型艦艇,剩下的多為小型巡邏艇與登陸艇,水下作戰能力幾乎為零。而俄軍黑海艦隊擁有作戰與輔助類艦艇總計約280艘,其中潛艇10艘。在“特別軍事行動”中,俄迅速控制亞速海,烏在亞速海內未來得及撤到黑海港口的艦艇或被俄方擊沉,或由己方自沉,或被遺棄。
按照俄方說法,黑海艦隊航空兵共擊沉烏方艦艇3艘,另迫使烏方自沉和遺棄15艘,包括自沉的烏海軍旗艦“蓋特曼·薩蓋達奇尼”號護衛艦。按照烏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的說法,俄黑海艦隊損失各類艦艇18艘。俄方真正不可逆的損失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被擊沉,遭打擊不可修復的艦艇則至多3艘。
黑海艦隊海軍陸戰隊曾計劃在敖德薩方向搶灘登陸,但不成功。后來,陸戰隊積極參與了馬里烏波爾之戰。在2022年10月10日開始的對烏陸上戰略目標的打擊中,黑海艦隊的“口徑”巡航導彈搭載平臺發揮了關鍵作用,發射數量約占俄軍總發射彈藥的四分之一,有效抑制了烏方。
烏武裝力量則綜合施策,通過使用水雷、岸艦導彈、遠程多管火箭炮、飛機等武器裝備,擊退了俄軍在敖德薩海岸線搶灘登陸的計劃。烏軍不僅將俄海軍艦艇驅離海岸線,還實施反擊,利用無人艇攻擊俄羅斯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并利用海陸空三軍的戰役協同,出動快艇、戰機、直升機、無人機,奪回敖德薩南部海域戰略要地蛇島。
俄烏黑海之戰將對未來海軍變革產生影響。
陸基反艦巡航導彈與無人機協同,可突破先進的戰艦防御。2022年4月14日,黑海旗艦“莫斯科”號遇襲擊并沉沒。烏方使用Bayraktar TB2無人機分散了該艦注意力,并誘使艦載火控雷達鎖定無人機,進而與之展開交戰,從而使兩枚海王星型陸基反艦巡航導彈避開該艦的防御系統。“莫斯科”號遇襲后火勢失控,船員棄船,凸顯艦船設計的彈性(即多個水密艙)對于承受戰斗損傷的重要性。
為陸戰設計的遠程火炮和導彈在海戰中作用明顯。2022年3月24日,烏官方戰報稱,在俄控別爾江斯斯克港,烏軍使用美國幫助升級的“圓點-U”戰術彈道導彈擊沉俄“薩拉托夫”號登陸艦,并損壞了附近的“凱撒·庫尼科夫”號和“諾沃切卡斯克”號登陸艦。
老式水雷仍可有效減緩或阻止兩棲攻擊。戰事初期,俄方利用其在亞速海的兩棲部隊加強對馬里烏波爾的陸地攻擊,并試圖在敖德薩登陸。但烏方在海岸地帶布設的大量老式水雷讓俄方屢屢碰壁,俄方被迫放棄登陸計劃。
制海權體現于對空、對海和對水下的控制。盡管烏陸軍導彈系統、反艦巡航導彈(如海王星導彈)及遠程火炮成功打擊了俄海軍戰艦,但俄軍潛艇未受影響,仍能發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布設水雷并使用魚雷攻擊商船。由于烏方缺乏有效的海上攻擊潛艇手段,俄軍可以任意攻擊烏方航運活動,嚴重阻礙了其后勤生命線。
無人機與無人艇的作戰協同作用進一步凸顯。2022年10月29日,烏方對塞瓦斯托波爾灣發起大規模空中無人機和海上無人艇協同攻擊,大膽而新穎,俄艦隊不得不進一步向東轉移到更安全的新羅西斯克港。鑒于發現和反擊這種協同攻擊的難度很大,未來規模更大、協同更出色的多領域無人裝備海上攻擊將會出現。
海上作戰并非俄烏交戰主要形式,但仍能從中看出,中小國家的不對稱戰法可以抗衡大國海軍,在黑海獨大的俄羅斯未能掌握制海權。大國需要攻防兼備的海軍,如果身處戰區的艦隊不能首先解決自身生存問題,不僅無法遂行保護海上交通線和為己方近岸目標提供火力掩護任務,也無法對敵方海上和陸地目標發起打擊。
海軍未來的發展應基于全面創新,智能化、無人化代表著海軍技術裝備發展的重點方向。2022年7月出臺的俄羅斯最新版海軍學說已將發展創新型與智能型的武器系統列為未來海軍裝備研發優先方向之一。美國也計劃未來15年將四分之一海軍艦艇替換為無人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