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姿穎
曲藝是與人民群眾最為貼近的、能最快速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的傳統藝術形式,無論是慶典、節日還是晚會,都少不了曲藝表演。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各種藝術門類百花齊放,內容豐富,方式新穎,而傳統的曲藝發展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代人民群眾的要求。面對困境,傳統曲藝需要借助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載體加強傳承傳播,而當今時代最貼近群眾的傳播載體是新媒體,它傳播力量強、影響范圍廣,但它同時也是“雙刃劍”,也有可能影響曲藝的本真性,因此需要探索合適的路徑,通過特定的方式,將曲藝與現代傳媒有機融合,助力曲藝發展傳承。本文基于曲藝面臨的現狀與困境,結合筆者曲藝工作實踐,就新媒體與曲藝融合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以助力曲藝擺脫傳播困境。
近年來,曲藝這門傳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極大挑戰。如曾被寧波稱為“一流書場、曲藝之家”的民樂劇場,曾經座無虛席,如今觀眾卻寥寥無幾。大量優秀的傳統曲藝作品隨著高齡曲藝人的去世面臨著“人亡聲歇”的局面,許多優秀的曲藝作品還來不及記錄和整理已悄然消失,曲藝人青黃不接。曲藝演出和展示長期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進行,固定的演員在固定的場所演出給固定的人看,受眾面非常窄,無法吸引當代年輕人將熱情放到曲藝上來。
(一)傳播人群全面普及
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媒介傳播方式和傳播生態,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模式,媒介傳播的內容逐漸成為網絡輿論和社會輿論形成的主要源泉。智能終端設備的全面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移動手機進行線上操作,新媒體受眾群體不斷增加,新媒體的共享性被廣泛應用和關注,這為曲藝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臺。
(二)傳播內容豐富多元
當下無時間和地域限制的現代傳媒具有數字化、社交化、網絡化的特點,給新時期的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出現并迅速普及,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趨向多元化。隨著受眾群體的大量增加,這些交流平臺的關注度快速提升,傳播的內容也從最開始的文字到如今涵蓋圖文、聲音、短視頻、直播等,不斷豐富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讓人們更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三)雙向互動交流便捷
新媒體傳播平臺具有超強的交互性,民眾交流極其便捷。如在抖音、微博等新媒體上面,公眾既可以制作信息,也可以傳播信息,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送者,既是信息的來源地也是信息的參與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信息雙向互動流通。
具有上述特點的新媒體為曲藝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徑,通過新媒體平臺,使曲藝知識、曲藝人和曲藝作品的宣傳推廣變得更加快捷,同時也促進曲藝自身的發展變革。
(一)利用新媒體與民眾產生互動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曲藝傳播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曲藝傳播要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積極與大眾互動。曲藝的傳播不僅需要依靠傳統媒體,更要通過社交媒體的多樣性和互動性做進一步的傳播。如今,我們已經從以傳統媒體為主轉向以社交媒體為主,努力讓參與者人人創造,人人分享。群文工作者可以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概念通過身邊熱愛曲藝的社區群體、曲協會員進行有效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能夠展現表現細節的變化,還很容易接收到各位觀眾的實時意見,方便作品可以及時修改或進行二度創作。另外,通過各類自媒體,可以將原來難以登上主流媒體的作品通過科技手段展現在每個人的手機屏幕上,供大家有機選擇、便捷欣賞,更好地達到曲藝普及的效果。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承傳統曲藝
新媒體也是受眾展示自我個性的平臺,因此可以鼓勵年輕人開辟曲藝自媒體,通過與粉絲互動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可。新媒體上的互動,也是創作者接觸生活和觀眾的重要窗口,可以利用這個平臺自己創作修改文本,做好活動的策劃、組織、溝通與協調。比如,新媒體給予我們更多展示的窗口和更多表現為“贊”的“掌聲”,在新媒體上看到自己創作的文本被表達得惟妙惟肖,看到粉絲不斷增長并給予熱情回應和支持,看到自己指導的學員在網絡媒體上從不敢說話到能夠獨立完成小段演出,由此獲得的成就感和欣慰感是非常特別的,而且這些成就隨著分享逐步傳播和擴展,一方面拓展了傳統曲藝的表演舞臺,另一方面擴大了它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三)利用新媒體資源創新曲藝作品
新媒體承載著當前最新最廣的資訊信息,活躍著人們的思想和需求,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創新創作內容。在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曲藝文本創作中,采用“舊瓶加新酒”的方式,以現代的生活態度、思維模式和表現方式再創作傳統經典文本,賦予其時代性,這也是一種典型意義的創新。如小品《愛情故事》,其打破了常規的曲藝作品表現形式,將作品融入現代藝術作品的審美特點,通過設置舞臺背景屏幕,屏幕畫面與曲本內容相呼應,設置綜合沉浸式互動環節,等等。這些創新形式令觀眾眼前一亮,觀賞體驗出乎意料,突破了傳統曲藝固化思維,受到觀眾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國家及省級多個專業獎項。再如2023年創排的四明南詞《空棺之秘》,首先,在名字上就借鑒了新媒體爆紅的標題文案特點,達到了讓人一聽關鍵詞就想看下去的效果。其次,將曲本中5段唱段制作成短視頻,原唱、伴奏同時投放到各個新媒體平臺,吸引線上觀眾進行模仿互動,并從中“捕捉”到有一定曲藝天賦的愛好者,為曲藝傳承新人做鋪墊。這一嘗試成功推廣了方言和四明南詞傳唱,給傳統曲藝打開了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創作方式上也可以創新。目前社交網絡上流行“眾籌”,通過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曲藝作品的創作也適用眾籌,通過在網絡平臺和網絡媒體上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創作一個命題曲本,以“合伙人”的形式顛覆原有的創作模式,做成“文化眾籌”,這種群策群力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比如寧波市曲藝家協會2023年舉辦的寧波市第十屆故事會,結合鎮海招寶山街道聯合開展,用街道力量的“籌”資金,整合協會創作力量的“眾”思維創作鎮海故事,并將每一個創作完成后的故事制作成小視頻,在官網上進行網絡投票和展示,不但提升了曲藝創作和展示的范圍,同時還用曲藝方式講好了鎮海故事,這就是“文化眾籌”帶來的“多贏效應”。
(四)利用新媒體平臺參賽展演
參賽展演是傳承和發揚曲藝的重要動力,而新媒體為曲藝展現提供了極好的平臺。開辦曲藝新媒體交流社區,不需要固定的場地,不需要巡演,通過網絡就可以深入基層,為更多喜愛曲藝的朋友帶去歡樂,進而擴大其影響力。新媒體的助力,逐漸改善了曲藝的境遇,使曲藝有了更好的生長環境,給予了曲藝應有的地位,鼓舞了專業和業余曲藝工作者,使他們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新媒體還活躍了文化市場曲藝氛圍,讓曲藝愛好者可以“口袋裝曲藝、掌上看曲藝、云間揚曲藝”,對于富有家鄉風味的曲種,如寧波走書、四明南詞、唱新聞和寧波評話等,在宣傳新人新事方面,當地民眾表現出了強烈的熱愛,這等于直接把文化種到了群眾的心田上。與此同時,在保證活動和宣傳效果的基礎上,還可節約文化策劃和承辦部門的活動開支,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全國性非遺曲藝盛會——2020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在浙江寧波舉行。這屆活動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形式開展,探索建立了非遺曲藝展演傳播的新模式。首先,從全國127個大項的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中選出258個優秀作品制作視頻,時長累計8000小時,在各類宣傳網站、直播平臺做好內容分發,為活動前期營造了濃烈氛圍。其次,在啟動儀式暨開幕晚會上,通過央視頻、快手、寧聚等新媒體在現場進行了視頻直播,曝光累計達到1800萬人次,完全超出傳統傳播方式所能夠達到的曝光量和互動率。另外,以“線上全覆蓋、線下重引流”概念為主導,融入了曲藝傳承發展論壇、曲藝課堂“四進”活動,曲藝公開課、第七屆“阿拉非遺匯”等線下活動,累計覆蓋人員達到3萬人次,有效推動了浙江省首家非遺曲藝書場試點授牌,開展每年150場次曲藝書場的重新振興鋪墊工作。非遺曲藝周的順利開展不但結合應用了新媒體短視頻展播互動平臺,節省了集合群眾看演出的時間、精力和費用,還擴大了曲藝受眾面,努力實現讓全世界共享中國曲藝大餐。
綜上所述,曲藝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新媒體是當今時代大勢所趨,通過新媒體與曲藝的良性結合,可以使曲藝獲得更好發展,也能在民眾中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并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曲藝行業中來,生產更多優秀的曲藝作品,逐步實現良性循環,從而擺脫困境,在新時代獲得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沖:《2020全國非遺曲藝周圓滿落幕 線上全覆蓋線下活動更精彩》,《江南游報》,2020年10月15日,00008版。
[2]梁立明:《探究新媒體現狀及發展現狀趨勢》,《記者觀察(中)》,2020年第2期,第60頁。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