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艷
(安徽河湖水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防汛特征水位是洪水預警、反映河湖防汛形勢的重要指標,也是防汛組織指揮、抗洪搶險及防洪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為合理確定防汛特征水位,本文以旌德縣中心城區為例,探究防汛特征水位的確定方法。
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涉及旌德主城區的河流主要有徽水及其支流白沙河,加之地處皖南山區暴雨中心地帶,歷來洪澇災害頻繁,其中心城區無保證水位,影響防洪預警的有效性、針對性,故開展防洪影響評價,確定中心城區保證水位十分必要[1-7]。
為了準確、有效地反映水文要素與城市防洪能力的關聯,按照安徽省《山洪災害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8],同時考慮不同河流水面比降的差異性、不同河流兩岸堤防標準及兩岸居住地房屋基礎高程布局的差異性,調查范圍覆蓋所有影響河流。
本次調查基于“1991·7·2”特大暴雨洪水,勘測沿河兩岸居民房屋高程、企事業單位等,共調查受災外洪洪痕26 處,沿岸測定94 處大斷面及13 km 長的縱斷面,調查范圍內人口達13 萬,調查結果可為不同等級洪水水面比降變化規律分析奠定基礎,支撐防汛特征水位的評價確定。旌德中心城區山洪影響調查測區分布如圖1 所示。
旌德水文站以上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多發生在每年的4—8 月,主要為梅雨鋒型和臺風雨型,其中又以6—7 月出現面積廣、強度大的暴雨機會最多。
測站控制良好,汛期河床沖淤變化較小,河床較穩定,歷年水位流量關系呈單一線,水位流量關系如圖2 所示。

圖2 旌德站水位流量關系圖
保證水位確定,實質是評價預警對象的防洪能力,核心思想是以典型年洪水在各個河流上的調查洪痕,經過向河流軸線投影后,形成典型洪水水面線,并假定不同量級洪水水面比降不變,將水面線上下平移,對照河流軌跡線方向沿程房屋基礎高程、堤頂高程判斷淹沒條件,當無堤防擋水時以房屋基礎高程為成災水面線的下邊界約束,當有堤防時以堤防高程為約束,最終以外包線作為成災水面線,取成災水面線在水文站點(預警源)的水位為成災水位[9-15],即保證水位。
由調查情況可知,旌德縣城區主受徽水(旌德站)、白沙河及匯合后徽水的影響。故將旌德城區的計算劃分為3 部分,即徽水(旌德站以上)流域、白沙河流域及匯合中心城區以上流域。
此次白沙河流域洪水分析計算是基于“1991·7·2”特大暴雨洪水。依投影原理,將實測洪痕要素、兩岸堤防要素、居民房屋基礎高程投影于實測縱斷面上,投影結果如圖3 所示。通過洪水淹沒影響分析,確定成災斷面是15 號,對應成災水位為184 m,對應成災流量為370 m3/s,接近10 年一遇。成災水面線以下房屋在堤防保護區內,水位高于兩岸房屋基礎高程但未致災。

圖3 旌德城區白沙河水位、房屋基礎高程投影綜合對照圖
依投影原理,將“1991·7·2”特大暴雨洪水實測洪痕要素、兩岸堤防要素、居民房屋礎高程投影于楊之水實測縱斷面上,投影結果如圖4 所示。

圖4 旌德徽水河(旌德站)水位、房屋基礎高程投影綜合對照圖
通過淹沒影響分析,確定旌德水文站為控制斷面(5 號斷面),成災水位為196 m,對應成災流量為348 m3/s,成災流量10 年一遇。成災水面線以下房屋在堤防保護區內,水位高于兩岸房屋基礎高程但未致災。
根據以上分析,大水時期,中心城區流量包含白沙河來水和徽水河來水。
根據“1991·7·2”特大暴雨洪水,以48 號斷面為控制斷面,確定成災水位為179.5 m,對應成災流量為1 280 m3/s,超20 年一遇。根據“1991·7·2”特大暴雨洪水場次的洪水洪痕、堤防、地基高程投影,確定成災水面線,如圖5 所示。

圖5 旌德城區徽水河水位、房屋基礎高程投影綜合對照圖
綜上所述,徽水旌德站以上和白沙河成災流量均接近10 年一遇、匯合后的徽水成災流量超20 年一遇。根據短板效應,以旌德站為控制斷面,確定旌德中心城區的成災水位、成災流量分別為196 m,350 m3/s,如表1 所示。

表1 中心城區致災水位、致災流量分析成果表
本文以旌德縣中心城區為例,探究特征水位分析的技術方法。從預警有效性、針對性出發,側重水文要素成果與預警對象的“關聯對接”,基于典型洪水淹沒影響調查成果,按照水面與居住地高程及堤防高程對比邏輯,按照分河流評價考證,以集總短板確定的思路,以旌德水文站為預警源,確定該縣中心城區防汛特征水位為196 m。
該技術方法也為防汛特征水位分析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特征水位確定的重要依據是典型年洪水水面線,鑒于不同洪水暴雨中心不同,各條河流上比降與典型年存在差異,本文的成果有待后續洪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