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文,張何莉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 201418)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布局不斷完善,2021 年,全國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為157.55 億m2,比2020 年增長5.41%,增速比2020 年提高了1.72 個百分點,連續2 年保持增長。竣工面積為40.83 億m2,比2020 年增長6.11%,且從全國建筑業企業房屋竣工面積構成情況來看,住宅竣工面積占最大比例,為66.26%[1]。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隨處可見建設工地,這些施工現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影響著人類的生態環境。因此,為了對項目的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據、保護環境,應分析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形成影響因素評分表,有針對性地為項目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據,促進建設工地向著綠色環保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研究主要因素過程中發現,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大致可分為5 類。鄧正俐等[2]認為施工過程中的噪聲,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質量并可對人的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噪聲污染也是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投訴率最高的環境問題[3]。2021 年朱寶巖等[4]認為揚塵對施工作業人員及周圍居民健康經濟損失分別為140 483 元和5 191 元,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分別為3.5 元/m2和0.12 元/m2。除了噪聲和揚塵,由施工期產生的施工拌料、清洗機械和車輛產生的廢水、生活污水,以及施工及挖掘土方產生的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也是污染建設工地周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5-6]。
目前,國內外鮮有對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擾動因子排序的詳細說明,為此,筆者綜合運用多因子分析法,從建設項目的各個階段,拆分出每個階段存在的影響因子,通過編制的影響因素評分表進行打分,得出影響因子的重要度排序,為項目控制提供重要依據。
多因子分析法指針對能源、資源、固廢、廢水、噪聲等方面,研究異常、緊急狀況并制定評分標準[7]。制定評分標準,量化每一項環境影響的程度,采用評價表各因子重要性參數(A、B、C、D、E值)來計算重要性總值(R),確定重要性指標(S),根據重要性指標可劃分1 級、2 級、3 級3 個等級,得到環境因素控制分級,從而確定重要的環境因素。本文共采取A、B、C、D、E這5 個重要性參數,具體參數如表1 所示,計算公式為R=A+B+C+D+E≥9,R≥9 視為重要環境因素。
在進行多因子分析前,需通過問卷調查初步確定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影響因子,將影響因子分為噪聲、揚塵、固體廢棄物、液體廢棄物及對土壤有污染的其他影響因子。通過問卷作證為最常見的影響因子。問卷主要包含2 部分,一部分為一般性社會人口數據,包括身份、住處等;另一部分主要是對5 個主要影響因子影響程度評價。本次問卷共計168 份,發放的對象為土木工程類的研究生、本科生及從事建筑行業的工作人員,其中有128 份體現答題人曾去過建筑工地附近,有160 份認為這些影響因子對周邊的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部分人認為噪聲和揚塵對環境影響最大。
實地調研和文獻閱讀識別環境影響因子,研究過程中發現,影響環境的因子大多出現在施工階段,本文主要對施工階段的污染源進行討論,通過對施工過程的逐步分析,劃分為施工準備、施工階段、調試開通和竣工驗收4 個階段。統計每階段所涉及的施工工藝,提煉出其中的環境影響因子。總結出一般性的建筑工地環境污染主要類型如下:平整場地、地基處理、土方回填作業、沙石、水泥等輸送及加工時的揚塵引起的空氣污染;土石方開挖、焊接切割、地基處理和樁基作業、腳手架和模板的裝卸、安裝和拆除過程中的噪聲污染;砌體作業、焊接切割、電氣安裝、保溫防腐作業余料、生活辦公區的生活垃圾等引起的土壤污染;井點降水、樁基施工產生的泥漿、建筑材料及輸送管道的清洗水以及施工人員生活廢水引起的水體污染;土、渣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剔鑿產生的磚石和混凝土碎塊、打樁截下的鋼筋混凝土樁頭、金屬、竹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建筑原材料的包裝物和生活垃圾等組成固體廢棄物[8]。
本文利用多因子分析法,對噪聲、揚塵、固體廢棄物、液體廢棄物及對土壤有污染的其他影響因子建立重要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評分表,如表1 所示,表1 中數據來源于168 份問卷調查。

表1 重要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評分表
使用重要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評分表,總結重要環境影響因素如下:由渣土運輸、土石方作業引起的揚塵;由土方開挖、地基處理、樁基作業、焊接切割引起的噪聲;由地基處理、管道安裝、生活區用水引起的水體污染;由切割作業、電氣安裝、保溫作業、生活消耗引起的固體廢棄物為重要影響因素。針對重要因素,分點依次提出解決措施。
揚塵主要來源于土方作業時,大量的土方長期處于裸露狀態,在受到風力及機動車等一些外力作用影響時就會產生大量的揚塵,施工現場路面未硬化,渣土運輸過程中會造成揚塵出現。針對影響因子主要的控制措施有:合理規劃土方作業時間,減少作業區土方大面積裸露,對于非作業區,需要對裸露泥土采取一定的加固、綠化及嚴密覆蓋措施;廠區內,對重點路面如工地進出口處等進行路面硬化,并定時定點灑水抑塵;施工現場封閉管理,設置材質較硬的封閉圍擋避免影響周圍環境。
根據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規定,土方作業晝間噪聲以75 dB(A)為限值,夜間55 dB(A)為限值;打樁作業晝間噪聲限值80 dB(A),且夜間禁止施工[9]。根據噪聲的特點,主要從3 個方面降低噪聲帶來的影響,即減少(A)噪聲源、合理安排地基及樁基作業時間、采取加強隔音措施。將鋼筋切割、混凝土攪拌等噪聲源控制在加工場所,施工時使用低噪聲機械設備,如新型液壓打樁機;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避免夜間進行地基樁基作業;當工地周邊有居民居住時,重點避開休息時間并設置聲音屏障。
對于砌體作業、焊接切割、電氣安裝、保溫作業、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建筑廢棄物,為避免對土壤造成污染,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及時回收余料,充分利用可循環余料;做好垃圾分類,妥善管理垃圾的儲存方式,并投放至指定回收點;嚴禁焚燒余料。
在建筑項目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并產生大量的污水,建筑工地污水中所含有毒物質較少,但也嚴禁直接排放于附近河道或溝渠。可采用生物膜技術處理,處理后的水資源可用于混凝土攪拌、養護等充分二次利用;大型項目需搭建污水池,沉淀處理后再進行排放。
在一般性的建設項目中,將重要環境因素識別評分表引入項目管理前期,量化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評析項目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擾動程度和擾動方式,主要包括噪聲對人的污染、揚塵對空氣造成的污染、建筑廢水對水資源的污染以及固體廢棄物對土壤的污染。排序后找出重要影響因素,在協調造價的前提下,實現項目的最優化。本文對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利用多因子分析法建立重要環境因素識別評分表,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將一般性項目的環境影響因素進行了排序,識別出重要影響因素的擾動程度和擾動方式,并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意見,以期為項目實現綠色工程控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