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 軍

近日,各地紛紛公布2022年新生兒“爆款”名字。看得出,家長們為兔寶寶取名絞盡了腦汁。好在“姓”都是現成的,現代人主要琢磨“名”,但古人還要“燒腦”多想個“字”。這里,就一起關注一下“姓”“名”“字”這幾個字。
先來看看“姓”。人類在蒙昧時期,兄弟姐妹之間均可通婚。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些氏族。氏族中開始有意識地避免近親和亂婚現象的出現,因為這對氏族人口的健康發展非常有利。為了保證氏族人口的持續健康和氏族的長久發展,客觀上需要一個形式上的標志,在此情況下便產生了姓。
甲骨文的“姓”是由“女”和“生”兩個部分組成的。“女”表示意義,說明姓的產生與母系社會有關;“生”則表示讀音。
但甲骨文的“姓”往往用作女性的名字,當時還沒有“姓氏”義。金文的“姓”字開始寫成“生”,到了春秋時期才加“亻”,并且可以作為“姓氏”意義的專用字使用了。后來的字體演變中,保留了“女”和“生”兩個部分。根據考古學的資料發現,西周銅器的銘文中所見的姓有不少是帶“女”字旁的字,由此可見,“姓”帶女字旁,也并不是偶然的。
再來看看“名”。“名”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由“口”和“夕”兩部分構成。“口”表示嘴,“夕”表示晚上。《說文解字》對“名”的解釋是:“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我國古人常常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晚上看不清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說出自己的名字與對方進行溝通。
在古代,嬰兒出生3 個月左右就已經取名了。古人認為名代表人的靈魂,直接稱呼別人的名是一種不敬的行為。因此,男子到了20 歲之后,朋友和晚輩就不可以稱他的名了。同時,古人又講究尊卑有序,因此尊長對晚輩可以稱名,但晚輩對尊長以及平輩之間均不宜稱名。
最后說說“字”。“字”是由“宀”和“子”兩部分組成的。“宀”表示房屋,“子”表示在襁褓中的孩子,所以“字”本來表示“生孩子”的意思。后來在這個基礎上又發展出“出嫁”“文字”等意義。“文”和“字”本來是有區別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因為“文”本來是獨體字,所以用“文”表示“獨體字”的含義;“字”是合體字,所以用“字”表示“合體字”的含義。后來對“文”和“字”不再進行單獨區分,而是用“文字”的名稱涵蓋所有的獨體字和合體字。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男子到了20 歲,由長輩在宗廟主持冠禮,把頭發束起來,在頭頂盤成髻,表示有資格娶妻、參軍、參加祭祀等成人的活動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據男孩的名取字。女孩子則是到15 歲舉行笄禮并取字,表示從這時可以開始覓夫婿了。
古人的字和名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聯系。例如:諸葛亮字孔明,“明”和“亮”是意義相同的關系;朱熹字元晦,“熹”指明亮,“晦”則指昏暗,“熹”和“晦”是意義相反的關系。
古人自稱時一般用“名”,稱呼長輩和平輩則一般用“字”,但也有例外。《三國演義》中周瑜說:“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自稱“瑜”是對的(他姓“周”,名“瑜”,字“公瑾”),但直呼諸葛亮的名“亮”卻是錯誤的(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應當稱呼諸葛亮的字“孔明”才對。這一反常現象恰恰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充分體現了周瑜嫉賢妒能的狹隘心理。
(魯言摘自《科普時報》2023年3月3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