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洪子祎

武俠電影不能消失也不會消失,它仍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何謂武俠?“武”是一種文化,“俠”是一種精神。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借郭靖之口道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八字,概括了武俠的核心精神。作為中國電影最早、最獨特的類型之一,武俠電影的發展貫穿中國電影史。
武俠電影創作浪潮迭起
1928年,由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在上海中央大戲院一經放映便大獲成功。據稱,上映期間由于影片實在過于火爆,影院由原來的只放夜場加增日場放映,每天四場仍人滿為患,一票難求。該片的風靡不僅因為當時民間百姓對武俠小說的追捧,也因為影片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主題契合了當時人們的心理。
《火燒紅蓮寺》全城轟動、萬人空巷的盛況,也引發了中國武俠電影的第一次創作浪潮。從1928年到1931年,該片連續拍攝了18部續作,可見其商業上的成功。與此同時,各大影片公司紛紛效仿,開始拍攝制作武俠片。據統計,1928年至1931年間,共拍攝武俠電影227部,幾乎占當時電影總產量的60%,武俠片的影響力也從上海輻射至各大城市。
第二次創作浪潮主要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1949至1959年間,香港共拍攝297部武俠電影。在這一時期,黃飛鴻系列電影共拍攝68部,是香港電影史上數量最多的系列電影。20世紀6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進入全盛時期,拍攝制作武俠片683部。六七十年代,邵氏公司的張徹和胡金銓是拍攝武俠片的代表人物,他們從不同角度詮釋對武術和俠義的理解。張徹的武俠電影具有陽剛美學,強調個人信念與頑強斗志,由他指導的《獨臂刀》在當時突破了電影票房百萬港元大關,創造了香港電影票房的歷史紀錄。胡金銓的電影代表著以中國傳統敘事和美學為基礎的現代武俠電影的興起,《大醉俠》更是被譽為新派武俠電影開山之作。《俠女》《龍門客棧》《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影片都成為名垂影史的武俠經典,其中《俠女》斬獲第28屆戛納電影節綜合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成為與美國西部片、日本劍戟片等類型相提并論的中國特色影片。
第三次創作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為發端,這一時期先后有《神秘的大佛》《武林志》《武當》《木棉袈裟》等一批武俠電影上映,不少影片為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合拍。
第四次創作浪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徐克為代表的一批導演掀起了新武俠電影創作浪潮。1990年的《笑傲江湖》改編自金庸同名小說,導演徐克在該片中一改傳統武俠電影的寫實風格,深入挖掘古典美學意境,影片的剪輯、構圖、打斗畫面都呈現浪漫主義色彩,令武俠類型煥發新生機。《黃飛鴻》(1991年)、《新龍門客棧》(1992年)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第五次創作浪潮發生在21世紀初。《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多部武俠影片相繼問世,對武俠電影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現代化重構,好萊塢式的視覺效果讓中國武俠在國際傳播中大放異彩。2000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全球上映后,獲得了2.13億美元的票房,并于次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藝術指導四項大獎,這部武俠電影也成為第一部問鼎奧斯卡大獎的中國影片。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取得了2.5億元的國內票房,占當年全國10億元總票房的四分之一,成為武俠片的新標桿。
新時代武俠電影破局之道
有巔峰自然有低谷,這也是大多數類型片都會面臨的周期性困境。近年來,武俠片產量和質量均有所下降。貓眼專業版App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院線上映的武俠片年均不超過10部,其中2022年上映武俠片2部,2021年更是僅有1部。
武俠電影是民族類型電影的標識之一,是中國商業電影的重要類型。盡管從當下的電影市場來看,武俠電影似乎缺少生存的土壤,近幾年也鮮有“出圈”作品,但是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武俠電影不能消失也不會消失,它仍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是我國的武術文化資源豐富,門派林立,武俠電影可以從中汲取大量的文化養分;二是盡管目前影視行業武術人才斷層,但總體而言,我國武術人才資源豐富,只不過尚未被影視行業吸收;三是武俠精神在當代仍有廣闊的生存土壤,武俠文化在當代年輕人中仍有市場。據2021年DT財經發布的《年輕人“金庸成分”報告》顯示,95后有9成以上看過金庸的小說或改編影視,00后中該比例也接近8成。從80后到00后,通過影視了解武俠、走進“江湖”的比例不斷攀升。
新時代武俠電影如何破局?
政策方面,相關部門要鼓勵武俠電影創作,吸引更多武術人才進入電影行業。我國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幾年,新主流電影、科幻電影、動畫電影等在政策的加持下發展迅猛,武俠片的振興也需要相關政策的助推。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的角度,為武俠電影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要鼓勵更多“大灣區功夫電影周”“成龍動作電影周”等活動的舉辦,表彰杰出動作電影人,培育新生力量;要在現有行業組織中成立促進武俠電影發展的專門委員會,積極鼓勵和促成多方合作,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鼓勵跨行業、跨地區、跨國家的協作,開拓武俠電影的創作視野。
內容方面,要立足武俠傳統,挖掘武俠精神與時代的契合點。新世紀以來,武俠電影積極尋求與其他類型的結合,如“武俠+奇幻”的《奇門遁甲》,“武俠+推理”的《狄仁杰》系列,“武俠+愛情”的《劍雨》。類型融合固然是一種開拓創新,但也要把握好融合的方式和尺度,不能讓其他類型元素喧賓奪主,更不能只有武俠之殼,喪失武俠之魂。更重要的是,武俠故事要與時代脈搏共振,譬如《繡春刀》的現實主義氣質是其當年引發高關注的原因。
傳播方面,要喚起受眾的武俠記憶,堅持本土與國際融合發展的傳播策略。要加強武俠電影的研究、宣傳、推廣,培育武俠電影的社會土壤。目前,武俠題材在網絡電影領域的產量和播放量相對可觀,2022年的《目中無人》口碑不俗,不少影迷表示“是近年來看過最好的武俠電影”。知名導演劉偉強看完該片后感慨,“從前香港的武俠片回來了。”該片續作《目中無人2》今年將登陸院線,或將走出一條嶄新的突圍之路。
此外,武俠電影仍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要講好中國武俠故事,培育武俠電影的國際市場,有計劃地實施全球市場營銷策略,提高對外傳播效能,加快中國武俠電影走出去的步伐。
縱觀武俠電影發展史,百年來綿延不絕、推陳出新,雖有時陷入低谷,卻也總能再攀高峰。作為中國獨有的類型片,武俠電影經過多年市場培育,觀眾認知度高,仍有挖掘空間,就看創作者能不能在當下的語境里,為觀眾找回久違的“江湖夢”了。讓我們共同期待武俠電影的新浪潮。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