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當前,中國正處于“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型的關鍵期。中國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何實現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延續“電影強國論壇”品牌,舉辦了“電影強國產業論壇——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電影強國國際合作論壇——以光影之橋,促文明互鑒”“中國電影投融資峰會”等多場主題論壇,為中國電影勇攀高峰提供了多維發展思路,彰顯了北影節的國際性、專業性、引領性。
用國際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
本次電影強國產業論壇討論了一個很急迫的問題:如何用國際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圍繞這個問題,海內外電影人給出了答案——中國電影要“走出去”,必須“兩條腿”走路,一個是商業層面,建立更好、更全球化的發行和宣傳網絡;另一個是內容的打造,把同一個故事講給不同的受眾聽,協調文化的獨特性和共同性。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談及《流浪地球2》全球發行策略時說:“這次發行選擇的是海外專業發行公司。”未來中影將考慮深化與迪士尼、華納等美國大型專業發行公司的合作,以保證影片在海外市場的宣發效果。
今年1月,《流浪地球2》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8國同步上映,累計在39個國家或地區與觀眾見面。影片本土票房表現突出的同時,海外票房已超過1億元。傅若清介紹,《流浪地球2》在創作階段就有海外同步上映的想法。“《流浪地球2》是硬科幻大制作,我們非常有信心能夠在海外立住腳。影片所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能夠在海外傳播過程中產生共鳴。”
他坦言,中影和其他植根于國內的制作發行公司,目前都面臨著海外發行路徑、方法和實踐不夠的問題。“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如何用國際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傅若清強調,只有電影擁有被國際認同的情感和價值觀,才能真正“走出去”。
自2008年起開展海外發行業務,博納影業先后在海外推出《長津湖》《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多部優質佳作,不斷拓寬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路徑。博納影業董事長、創始人兼總經理于冬表示,中國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占有率超過60%,中國已經是電影大國,但從電影大國邁進電影強國,還需要提升國產影片的國際發行能力。在于冬看來,中國電影海外發行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培養國際買家,邀請國際買家參加中國的電影節,了解和挑選中國影片;第二步是推動國際合拍,采取“先預售、先投資”,提前捆綁片方;第三步,打造成熟的國際檔期,例如促進春節檔全球同步,推動中國電影融入世界市場,“就像好萊塢打造圣誕檔、暑期檔一樣。”與此同時,于冬呼吁要建立海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這需要全球制片發行協會共同努力。
導演陸川參與創作的多部電影都曾進入海外市場。其中,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北美票房近1400萬美元,一度高居北美自然類紀錄片影史票房前列。該片由美國、中國、英國聯合拍攝,迪士尼影業出品,講述中國野生動物的成長故事。在陸川看來,中國電影可以利用世界渠道“借船出海”。他介紹,迪士尼前期提供了嚴密的創作規劃,“我印象很深,簽合約時就確定了發行日期,并且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后期推廣更是賣力,幾乎所有線下店的屏幕都在滾動播放預告片。”
德國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執導的《無主之作》《竊聽風暴》等作品享譽全球,他分享了讓全球觀眾產生共鳴的經驗——要忠實于本國文化背景,尤其要細節化呈現本國元素,這是第一步;同時,這些元素要讓大家能夠有所回應。
加強國際合作
助力中國電影“走出去”
中國電影揚帆出海,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在“電影強國國際合作論壇——以光影之橋,促文明互鑒”上,與會嘉賓共同探討電影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等話題,分享電影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實踐。
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表示,電影國際合作交流的主要形態,一是通過電影節展去展示一個地區的電影,讓觀眾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二是從市場角度,通過合拍電影,兼顧市場回報、文化交流與價值傳播。王中磊談到,當下,中國電影進入新的階段,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身邊國家、近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有助于開啟新一輪文化互鑒。他還提到,2023是電影重啟之年,希望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推進教育合作與人才培養,促進交流互鑒,為中國電影市場注入更多活力。
愛奇藝電影及海外業務事業群總裁楊向華介紹,愛奇藝在國際交流方面的布局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步是把國外優秀電影“引進來”,“過去十年,團隊去很多海外電影節采購,大部分直接在愛奇藝流媒體平臺播放。”第二步是“走出去”,“2019年以后,愛奇藝在東南亞、日韓、北美建立了站點,目前有190多個國家能下載愛奇藝App,讓國外觀眾看到中國電影。”第三步是推進國際合作拍攝,尤其是在東南亞尋找合適劇本,在當地拍攝、播出。他認為,網絡是中國電影進入海外市場的另外一條渠道。“我們原本以為,在愛奇藝平臺上觀影的都是海外華人,最后發現絕大部分用戶并非華人而是外國人,如在美國,愛奇藝90%的觀眾是英語人群。”
陳思誠執導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作品、監制的《誤殺》系列作品,是國產電影在國際合作上的成功嘗試。論壇現場,陳思誠透露這兩個IP的最新進展。他表示,新作《唐人街探案4》可能會有較大調整,“我想把故事往回講,拍一個1900年的‘唐探’,”他計劃先在國內某座城市搭一條唐人街。至于《誤殺3》,陳思誠表示,目前還是考慮在國外取景拍攝。
動作驚悚片《巨齒鯊》是中美合拍的一次成功試水,2018年上映時,該片在國內收獲10.53億元票房,全球市場票房30億元。論壇上,華納兄弟探索集團中國區總裁趙方透露,《巨齒鯊2》目前已完成拍攝,預計今年暑期全球上映。她從宣發角度分享了中國電影出海的經驗:對華語片來說,第一,檔期最好選擇春節檔。“春節是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這個檔期無太多英文片競爭。”第二,預留足夠的宣發時間。“海外市場宣發時間普遍需要半年以上,有的國家每家影院都能選擇自己放映的電影,發行團隊要一家一家談,還要做很多針對當地觀眾的物料。”她透露,此前《唐人街探案3》的海外發行就曾吃過虧,因為片中一個可有可無的鏡頭被定成R級片,較大程度限制了觀眾群。至于《巨齒鯊》這樣的中外合拍英文片,故事和類型更加重要,“擁有全球普適價值觀的現代或者未來故事,可以避免文化、信仰、歷史的差異。從類型來講,大制作的科幻題材,更容易在全球范圍取得成功。”
“過去二十來年,我們把國際合作的大門打開了,現在要讓電影開放的門繼續敞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表示, 要持續深化創作、市場、生產、發行推廣方面的合作,讓中國電影“走出去”,外國電影“走進來”,共同開拓國際電影市場,促進文明互鑒。
共話電影投融資與高質量發展
截至4月27日,202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80億元。隨著創作、投資、制作和發行放映等各環節的全面恢復,我國電影再度迎來發展的新契機。電影產業發展與金融企業、投資企業的深度融合合作,是助力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重要舉措。“電影投融資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中,嘉賓主持饒曙光與黃群飛、李挺偉、蔣德富、尹香今、錢重遠等影視企業代表,就電影投融資及實現電影高質量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談及今年電影行業的投融資環境,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表示,行業外資本從春節檔看到了希望,紛紛躍躍欲試,接下來的暑期檔很關鍵,“如果暑期檔和春節檔一樣火爆,行業外資本就會紛紛進來。”他還提到行業內資本投資的現象——“頭部影片資金太多,投不進去;中小影片投融資則相對困難。”這給電影人提出更高要求:開發更多更好的影片,吸引投資人的目光。黃群飛透露,未來三至五年,華夏電影會從以發行為主轉向發行和制片并重,最終成為版權制片公司;在投資上,華夏電影要逐步從參投形式改成主投主控,并加大對民營電影企業的支持。
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尹香今分享了電影投融資中的一些“痛點”。“疫情期間,即使在資金最短缺的情況下,公司也未停止孵化電影項目。但買入IP以后,當我們拿著版權去銀行貸款時,它的價值卻沒法確定,所以拿IP做版權融資很難。”她談到,版權如何資本化是過去幾年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在尹香今看來,電影春節檔的表現讓行業重燃希望,電影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因此,在項目孵化、制作、發行中,要把質量當成頭等大事,同時針對觀眾需求,精準營銷宣傳。”
《唐人街探案》《誤殺》系列電影出品方、壹同制作總制片人錢重遠認為,核心團隊和影片類型是電影項目吸引投資的關鍵要素,但好故事和好劇本是根本。他表示,項目在實際融資時,要盡可能解決投資方的疑惑:盤子為什么會這么大?成本能不能再控制?要做到坦誠相待、合理合規。
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挺偉在分享未來中國電影的思考和布局時,總結為“高端、高質、高品”。高端即電影科技高端創新,高質指高質量電影放映,高品則是高品質內容輸出。科技創新、電影放映、內容供給三者融合,形成對高質量的支撐。
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而來,電影行業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如何借助新技術、新科技賦能電影產業發展?博納影業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現場分享了一個小案例,“電影在宣傳時常常要找專業公司設計海報,花費不小。然而,今天上午,技術人員使用 AI 技術為我做了三張圖,時間很短,但非常完美。這正是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從業人員會失去工作機會。新技術需要人力解決、指揮和掌控,它依舊是工具。”蔣德富透露,博納影業的許多儲備項目,包括科幻題材和主流電影,都考慮使用 AI 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從業者應了解最新的電影制作技術,將這些技術融入制作中。否則,創新性轉變和創造性表達就難以實現。希望在此與大家共勉,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戰。”
此外,《中國電影投融資發展報告(2022)》也在會上發布。報告剖析了2022年中國電影投融資領域的現象、變化、趨勢,梳理影視金融投資合作成果,總結影視金融與資本融合發展經驗。“希望廣大電影從業者珍惜今年以來行業回暖來之不易的發展契機和投融資環境,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提振投資信心。”報告主編、中國電影基金會電影投融資發展專項基金總監朱玉卿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