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飛 程玉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代表著時代的精神風貌,承載著民族的價值追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類漫長歷史文化進程中的璀璨名片,是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文化繁榮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深耕文化土壤,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設文化強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我們責無旁貸。
當前,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綜合國力的衡量指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文化絕不僅僅是跟隨經濟其后亦步亦趨的附屬品,而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獨特標識。一直以來,國家的強盛是文化軟實力增強的基石,民族的復興是文化感召力提升的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與中國夢的追逐,在客觀上對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從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
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對于國家而言,經濟上擁有強大的競爭力,更利于文化上擴大影響力與號召力。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真正強盛絕不只是物質的豐裕,絢麗的文化也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繁榮的中華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滋養,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也內在地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愈發凸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國際地位的提高需要培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可以說,文化的發展水平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國家的現代化程度。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興盛的文化強國,就難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需要經受風高浪急般的重大考驗,需要應對驚濤駭浪般的重大挑戰。我們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需要積淀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就越迫切。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國夢的著眼點,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關鍵是要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文化的創造力推進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進程,出新出奇的文化精品像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求變求活的文藝作品像源泉涌流般充分迸發,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建設文化強國是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應有之義。當前,全球不同文化對話博弈日益頻繁,建設文化強國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是增強國際認同、提高國際影響力的應有之義。不容忽視的是,在國際社會上,中華文化軟實力還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例如,西方國家采取諸多鬼蜮伎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先發優勢蓄意炒作敏感事件、放大社會矛盾,抹黑中國形象,損害中國的利益。這些輿論偏見使中國形象“失真”,阻礙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另外,中西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話語體系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交流上的隔閡,阻礙了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平等、可持續地深入交流互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減弱。基于此,我們要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就要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與鮮明的特色,占領世界文化高地。
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踐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不斷接近、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將不斷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全局部署。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旗幟,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圍繞重點任務多點布局、持續發力,深耕文化土壤,展示文化魅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性質和前進方向,統籌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戰略部署,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激濁揚清,積極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挑戰,認真打好意識形態斗爭主動戰,意識形態領域向上向好態勢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征程新起點上,我們要發展先進文化,壯大主流思想,踐行核心價值觀,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是增強思想辨別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就要對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堅決抵制,對各式各樣的輿論亂象嚴厲打擊,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信、真用,綻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二是提升思想引領力。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引方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毫不動搖地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將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輿論工作、宣傳思想工作、文藝創造工作等各方面、各環節,統一思想、凝魂聚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動力支持。三是提升話語穿透力。意識形態工作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因此,在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話語生態,推動馬克思主義走進千家萬戶,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建設文化強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立場。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是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在文化創造過程中要自覺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熱切探求人民群眾的需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二是堅持文化發展依靠人民。實踐證明,凡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必然是扎根于生活、來源于人民的作品。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潛能與創造活力;要把人民群眾作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依靠力量,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吸收營養、汲取力量。三是堅持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的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以高站位創作接地氣的文藝作品,舉辦豐富的惠民文化活動,開展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鼓舞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鍛造同力協契的文化工作隊伍。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文化工作隊伍是關鍵。只有扎實推進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才能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培根鑄魂。要組織思想理論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理論和政策;要加強輿論引導,利用新興媒體技術把握輿論生態變化,及時宣傳、教育、動員群眾,更好地團結人民群眾;要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支持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植根的沃土。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于積淀的文化歷史與牢固的文化根脈,守正創新,古為今用,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使經濟效益服從于社會效益。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明德修身,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文藝精品,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要構筑多元化傳播隊伍。發揮傳播隊伍的積極性,拓寬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團結有強烈文化認同的華僑、留學生等海外傳播力量,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
弘揚獨領風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與持久的魅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壯大的獨特密碼。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構建中國敘事體系,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促進全人類文化交流共享。發掘中華文化富礦。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為世界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要充分提煉中華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中華文化的元素與標識,探尋世界格局演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背后的精神力量。做強中華文化產業。文化不僅能提供精神力量,而且能夠與經濟相結合,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的物質承載,要發揮中華文化的優勢,提升中華文化的內涵,打造富有創意、經久不衰的文化精品。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產業數字化是重要抓手,要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中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中華文化,以寬廣的文化胸懷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厚意蘊,推動文化創新,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表現力、共情力、感召力。
塑造全面立體的世界大國形象。要通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加深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要認真分析受眾的需求與特點,以國際視野探尋中華文化的精華,因地制宜地用不同受眾耳熟能詳的話語體系,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價值、中國理念,講好中國故事。要增強國際傳播能力,以“聽得懂”的表達方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以高度的責任感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大國擔當,探尋世界重大課題的解決方案,向世界傳遞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促進國際社會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前進。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宣傳“美美與共”的價值追求。中華文化兼收并蓄、開放包容,要廣泛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互動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是在不斷的交流、互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要展現當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風貌,展現當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更好地建設文化強國。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力、指引方向,積極投身文化強國建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耕文化土壤,宣揚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使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競爭力。要激發創新活力,站在先進文化的前沿,挖掘傳統文化的新亮點、新內容,依靠新興技術調整中華文化的表達方式,以可視化的呈現方式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力。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前行,把我國建設成文化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價值指引與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