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稿團隊:江蘇省南京市楊友紅名師工作室
領銜人:楊友紅(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名師簡介
楊莉,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優秀青年教師,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
草木榮枯,蟲鳥變遷,天氣變化,季節更迭,八(下)第二單元的課文,讓我們領悟到自然現象的背后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大自然的語言》涉及物候學,《被壓扁的沙子》《時間的腳印》涉及地質學,《大雁歸來》涉及生態學等領域。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闡述事理的說明文,富含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
從自然博物館中展陳的農耕、節氣文化,到地質博物館里陳列的古生物化石,再到電影、書籍里6500萬年前的星球和恐龍等,博物館的展陳呈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簡單而有趣的科學對話,讓我們在學習科普說明文時,了解物候現象,發現巖石和化石標本背后的奧秘。
如果你對自然界有濃厚的興趣 ,那就請勾連生活,勾連其他學科,深度思考,實現你與自然的科學對話吧!
2023年,中國首批“博物館館校合作開發項目”已在各大省市落地,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博物館或其中的項目進行體驗和學習。
任務一:探索博物館線上課堂
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了更貼近初中生的世界,想以“演變”為主題,拍一段微視頻,用視頻的形式展陳自然界中縱橫交錯、和諧發展的種種關系。博物館現邀請你結合本單元四篇課文中的任一篇,完成一段微視頻拍攝的文字腳本和拍攝提示。
知識錦囊
微視頻是指個體通過手機、電腦等攝錄、上傳互聯網進而播放共享、表達情感的視頻短片。
1.微視頻主題:你可以對文章進行閱讀理解和歸納整合,從而理出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大到小等清晰的思路。
2.拍攝素材:從文本中找出相關佐證材料,或者從生活經驗中提煉相關的素材。
◆示例:
各位同學,大家好!從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中,我們知道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分別是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出示標題:大自然的語言)。今天,我帶大家來理解一下緯度的差異和高下的差異。郭沫若在《玉蘭和紅杏》中寫道:“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 兩個月后,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 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好慢哪! 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華。 ”(出示玉蘭圖片)廣州的緯度較低,北京的緯度較高,受緯度影響,越往北玉蘭花開得越遲,足見緯度的差異。另外,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桃花普遍凋謝的季節,山頂上的桃花才剛剛開放。同樣是桃花,卻因為高度和氣溫的原因,一前一后開放(出示桃花開放視頻),這就是高下的差異。
(杜清揚)
◆評析:
“文字腳本”屬于應用文寫作的一種,主要由人物解說和相關拍攝提示組成。解說員只需要按照腳本提示去做即可。微視頻錄制任務,重在考查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和語言知識運用能力。杜同學撰寫的文字腳本有畫面感,配合相關的“大林寺桃花”圖片或小視頻,能讓讀者加深對《大自然的語言》的理解。同時,這份文字腳本敘述流暢,圍繞主題,有條不紊。此外,這段文字腳本很有創意,讓整個視頻表現力滿滿。
任務二:博物館宣傳語征集
亞洲最大的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現向初中生限時開放。同學們可以在線欣賞侏羅紀時代的化石標本,也可以在線參觀3D恐龍化石群遺址。
1.由于在線參觀博物館對受眾的吸引力有限,博物館現面向廣大初中生征集恐龍博物館海報上的宣傳語。請你根據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設計宣傳語。
知識錦囊
海報宣傳語,即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宣傳內容,從而達到某種宣傳目的。海報宣傳語是對整張海報內容的高度概括。擬寫宣傳語,可以參考以下形式。
對仗式宣傳語:突出重點,語言音韻和諧。
懸念式宣傳語:設置懸念,引人注意,讓人過目不忘。
警語式宣傳語:以有象征意義的名言警句宣傳。
倡議式宣傳語:要有呼吁性。
◆示例:
重返侏羅紀時代尋訪恐龍足跡,穿越億萬年時光探秘滅絕之謎。
(言尚瑾)
◆評析:
本次任務考查同學們擬寫宣傳語的能力。擬寫宣傳語的目的是讓受眾了解某些內容,所以宣傳語一定要主題突出。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但是地球上還留有恐龍化石。人們通過線上參觀博物館,可以重返侏羅紀時代尋訪恐龍足跡。因此,言同學結合阿西莫夫所寫短文中的“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寫出“重返侏羅紀時代尋訪恐龍足跡,穿越億萬年時光探秘滅絕之謎”的標語,中心明確,且對仗,朗朗上口。
2.2021年10月28日,聯合國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一則關于恐龍的視頻。視頻中,一頭恐龍空降聯合國大會現場,現身說法。它表示,人類已經沒有時間找借口、拖時間,如果再不立即行動,等待人類的只有滅絕。這則視頻警告全球,如果再不重視氣候變化,將會導致災難性后果。這個事件觸發了你的一些聯想,請你也寫一句關于關注氣候、關注環境保護的話,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示例:
(1)你們眼中的安靜的冰川,不要讓它發出獰笑,成為淹沒子孫的洪流啊!
(2)用實際行動為地球母親治療高燒吧!
(彭斯詠)
◆評析:
本次任務考查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八年級下冊的《倡導低碳生活》,聯系生活實際,不難理解這則視頻的意圖在于敦促各個國家和地區停止實施化石燃料補貼政策,將資金用于可持續發展領域。示例中的觀點正契合視頻中的恐龍表達的意思:請不要選擇滅絕。上述兩則示例觀點明確、符合題意、語言連貫,且使用了修辭手法。
任務三:博物館語音導覽
“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里,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后來,“博物”開始作為一門學科,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生物等知識。博物館想以“語音導覽”的形式,推廣自己的館藏文化。請你根據提示和示例,從本單元所學課文中任選一篇,完成一段300字以內的“語音導覽”。
知識錦囊
語音導覽:通過語音講解的方式,引導觀眾進行游覽參觀。完整的語音導覽一般包括開頭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結束語四個部分。
1.開頭語:可以用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參觀注意事項等開頭。
2.概括介紹:用概述法介紹說明對象的整體特征等。
3.重點講解:對說明對象進行成因分析等。
4.結束語:使用告別語或感謝語等。
◆示例:
游客朋友,您好!歡迎來到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于191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博物館。現在,您走進的是地球巖石陳列廳,此廳館藏地質標本20余萬件。請看,這里是著名遠古人類化石;這里是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這里是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您聽說過“海枯石爛”嗎?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各方面的“打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還有水流的沖刷和風的吹拂。幾億年過去了,地球上就有了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作為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學會保護自然。感謝您的參觀。
(李尚澤)
◆評析:
李同學的這一示例,先是概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情況,然后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地對館藏石頭進行了詳細介紹,并且加上了開頭和結尾的歡迎詞和結束語,條理清晰,符合語音導覽寫作的要求。
任務四:大自然的觀察家
1.撰寫標本說明牌
知識錦囊
標本說明牌:標本博物館中通常用于標明動植物標本名稱、生物學分類、形態特征、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等相關內容,以滿足參觀者了解、認識標本的需求。
洪澤湖生態博物館的“濕地鳥類”標本展示廳珍藏著留鳥、遷徙鳥的標本,其中最有名的鳥類標本是大鴇,其標本說明牌如下方示例。
◆示例:
大鴇,鴇形目、鴇科、鴇屬的大型地棲鳥類。長翅善飛,翅膀長400毫米。嘴短,頭長,基部寬大于高。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干旱草原地區,也出現于河流、湖泊沿岸。大鴇性耐寒、機警,很難靠近,善奔走、不鳴叫,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不超過200米。大鴇喜歡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數量總是七十只。它的命名方式就是在鳥字左邊加上“七十”字樣,就構成了“鴇”。
◆評析:
這一板塊的情境任務是讓同學們學會撰寫說明對象的介紹文字,進一步考查同學們對所學語言知識的運用表達能力。示例從名稱、生物學分類、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等方面介紹了大鴇,能夠滿足參觀者了解、認識大鴇這一鳥類的需求。
請你根據利奧波德《大雁歸來》的內容,選擇所在地有代表性的候鳥(物種),撰寫說明牌。比如南京高淳石臼湖的灰雁和豆雁、徐州云龍湖的銀鷗、鹽城的半蹼鷸……
2.小詩迎來八方客
同學們,本單元中的《大雁歸來》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我們除了要關注作者對雁群生活習性的觀察和說明,還要欣賞作者的文學筆法,并感受作者的浪漫主義情懷。現在,濕地生態博物館需要制作一些文字類廣告,請同學們通過閱讀《大雁歸來》這篇文本,圈畫自己喜愛的句子,嘗試創作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意,不超過20行。屆時,博物館將會精選一批詩作,裝裱留用。
知識錦囊
詩歌創作的特征:用生動傳神的形象,營造優美意境;語言高度凝練集中;節奏鮮明地反映社會生活;富有想象力;凝聚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詩歌創作的技法:
1.在仿寫中提升;
2.嘗試陌生化表達;
3.在情境中聯想、想象;
4.加入真摯的情感。
◆示例:
大雁歸來
當三月暖流襲來,霧靄消散,
春天已然來了,
一場再無回頭的旅程,
便組團歡呼地開啟了。
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的穿行者,
大雁盤旋而下,
紛濺的水花幾乎抖去香蒲身上的寒冬,
連聒噪的高談闊論都變得興奮和蓬勃。
猶憐那叫聲竟滿含凄涼的孤雁,
如一曲生命的挽歌,一場悲憤的抗爭,
后來,腳蹼的劃動,刺耳的尖叫,
也隨之漸漸消散……
我愿稱它們為春天的使者,
抑或是生命的先知,
穿過云層,攜以一生為賭注的信念,
與那帶著野性的詩歌一同來往人間。
(韋祎然)
◆評析:
“詩歌創作”是統編教材的探究活動。在詩歌創作最初階段,仿寫是快速提升詩歌水平的方法。韋同學創作的小詩,關鍵意象的取舍得當,有大膽的想象,語言錘煉到位,情之所至,有感而發,值得同學們學習!
任務五:博物館的趣味
魯迅評價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書”。本次的館校合作項目,幫助同學們認識和探索自然,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接下來,請你閱讀相關科普書籍,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模仿《昆蟲記》的語言風格,用生動的語言記錄“我關注的自然現象”。
當我面對池塘,凝視著它的時候,我可從來都不覺得厭倦。在這個綠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會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滿泥濘的池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戲著,追逐著;有著紅色肚皮的蠑螈也把它的寬尾巴像舵一樣地搖擺著,并緩緩地前進;在那蘆葦草叢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蠶的幼蟲,它們各自將身體隱匿在一個枯枝做的小鞘中——這個小鞘是用來作防御天敵和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災難用的。
——《昆蟲記》節選
知識錦囊
語言的生動性:一般指在寫作中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通俗易懂。
語言的平實性:運用科學、準確的語言概述所要表達的內容。
◆示例:
北極熊還好嗎?
現在夏天的溫度像極了孫悟空當年路過的火焰山的溫度。北極的最高溫度都達到三十八攝氏度了。北極熊到時候是不是得搬到南極去和企鵝做鄰居?當北極地區的冰雪消融,北極熊無處可棲時,它們會悄悄地來到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尋找適口的食物。當看見一頭正在河邊喝水的馴鹿,它們會悄悄挪到馴鹿身后,玩起偷襲。馴鹿也許還不知危險來臨,就被北極熊死死地按在水中。馴鹿拼命掙扎,像個在深夜里迷路的小孩,驚恐地尖叫,可是,它哪里敵得過長年捕食海洋中的海豹和魚類的北極熊呢?
也許,北極熊正悄悄地靠近人類生活區。目前它們還只敢翻翻垃圾,可是當它們無食可覓,無處可棲,它們又會怎么辦呢?
(李思穎)
◆評析:
此任務重在引導同學們在進行說明文寫作時,關注語言的生動性或趣味性。李同學在示例中,靈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且語言幽默,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又讓人產生閱讀興趣。
同學們,本次奇妙的科學之旅——探秘博物館活動完美收官啦!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不僅學習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學到了多角度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這讓我們對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有了正確的認識,并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們拓展了閱讀視野,加強了寫作練習,更激發出保護動物的熱情,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