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華穎 田心原
(魏華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田心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研究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科技、教育、人才單獨成章統籌部署、集中表達,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也是事關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作為源頭活水的青年科技人才必將成為決勝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當前我國在針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與措施上還存在不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存在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生活壓力大等問題。青年人才把精力過多投入到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帽子’競爭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實際困難”。他強調: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加快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系,是我們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為用好用活人才,我們應進一步完善現有人才選拔、使用、評價機制。
首先,我們應積極建立完善、公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選拔機制,打破學歷、職稱、資歷的限制,讓不同成長階段、具有不同類型專長的人才都參與選拔,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并能脫穎而出。可以通過構建勝任力素質模型進行所需人才的篩選,積極推進實行“揭榜掛帥”制度,鼓勵有能力者拋頭露面,盡自己所能解決特定領域的技術難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才系部分師生受邀參訪北京潛質大數據科學研究院
其次,進一步完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當前在高校科研領域,仍然存在一系列刻板管理現象,人力資源管理較為僵化且不夠靈活。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以來,多部門出臺政策治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改善對原有的人才評價方法、體系,釋放了人才活力。我們還應繼續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堅持為人才松綁,消除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風氣。減少青年科技人員非必要的工作事務,保障其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的精力和時間。加快建立遵循科技人才發展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且有保障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激勵體制,建立公平競爭、包容開放、鼓勵創新的成長和職業發展環境,選出人才并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北京人才沙龍”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納樓成功舉辦
最后,增強青年科技人才研發創新驅動力,提高其研發積極性與創新欲望,改善研究人員安于現狀、不去尋求新的突破或新的方法、缺乏具體的科技創新理論指導等問題。政府層面應出臺相應激勵政策,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增長機制,激勵青年科技人員進行自主研發創新,通過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以調動其承擔項目的積極性,引進各類平臺型企業為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服務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一方面,當今我國人才隊伍存在基礎研究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應鼓勵各大高校加大對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發揮主力軍作用,通過推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來吸引更多優秀學生投入基礎研究。另一方面我國在培養方式上缺乏前瞻規劃和長期支撐,我們應遵循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制定完善的培養路徑,加強對重點學科、重點方向的研究投入,在關鍵核心技術、前沿理論等領域著重培養所需青年科技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加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推廣實施,繼續培養大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堅持全方位培養,重視青年人才自主創新能力的激發和強化。培養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世界頂級創新人才,產出屬于我國的創新成果。積極施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導師制,增加青年科技人才參與重大科技項目的機會。探索綠色培養通道,為具有潛質的青年人才提供相對應的學習機會。以全球化視野,加強國際層面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交流合作,持續推進科技人才培養國際交流項目,提升科技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程度。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海外人才吸引的重視,出臺了相關政策、采取了相應措施以支持引才工作,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才愿意歸國效力、優秀海外青年愿意來華施展才能。根據智能招聘《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我國博士生在出國留學生中占比為19.2%,而海歸人才中博士學位比例僅為1.7%。可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新形勢,我國目前的政策措施還存在不足,我們應完善海外引才工作機制,以吸引更多海內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首先,從國家層面把握好全球化人才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深入調查研究我國具有迫切需求的領域,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精準引進所需海外科技人才,解決技術實用型人才引進力度不足、引進對象重科研人員等問題。
研究表明,海外人才與中國的情感聯系是吸引人才回國的一項主要因素。因此,我們需要以多種方式建立完善的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平臺,加強中國海外人才與國內的情感聯系,為他們提供權威、全面的人才引進政策與需求信息;加強與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聚焦特定領域,積極舉辦華人世界科學家峰會等國際學術會議,吸引國內急需緊缺青年科技人才。盡快破除現有的“官本位”“走關系”等現象,營造公平公正的人才生活發展環境,掃清海外人才來華工作的障礙。
此外,應出臺技術移民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海外科技人才保障體系,促進海外引才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進一步完善科研和人才發展環境,針對工作平臺、永久居留、激勵保障和配套設施這四個制約引進國際人才的方面,提出注重綜合配套的創新性建議,努力提升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生活環境優勢,增強國際人才吸引力。完善“綠卡”制度,通過移民、工作簽證、留學生計劃、國際研究合作、吸引人才回流等方式吸引更多海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來我國進行學習交流或從事科研活動。
最后,政府、高校及科研機構等要發揮引才主要主體作用,增強國際高新科技層面的人才交流交換活動、充分調動國內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企業等社會主體也應重視與國際人才的交流,積極參與人才引進工作。
我們不僅要培育、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營造出適合青年科研人才研究、成長的環境,減少人才流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以其雄厚的資源及地理優勢,領頭開發出了首都國際人才社區、G60科創走廊、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一系列平臺,打造好人才生態圈,形成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效應,不斷激發出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今后我們還應繼續完善人才社區配套設施,加大交通、醫療、教育、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優化力度,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給予人才住房、就近安置子女入學、車牌搖號等支持,以多種人才補貼、激勵形式緩解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生活壓力,切實解決其遇到的現實困難。通過覆蓋青年科技人才的不同研究周期、職業發展與薪酬保障相結合、穩定支持與競爭支持相結合、多渠道扶持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為他們個人職業發展、實現自我理想提供更大空間,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根植意愿度。
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建立對青年科技人才長期穩定的支持和保障機制,給予青年科技人才信任和機會,容忍一些試錯,讓他們敢于并且有機會潛心進行科研創新。持續優化,創造出適合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寬松、自由、公平的學術、生活環境,留住優秀青年人才,為我國科研事業積攢強大后備力量。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向著中國式現代化征程邁進,我國還需要在青年科技人才的選用、培養、引入、激勵、服務等方面傾心盡力,不斷完善現有人才體制機制,著重做好青年科技人才支撐工作,讓更多科技人才投入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