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修
(作者系湖南省智庫專家、湖南省委黨校二級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定為基本方略,對脫貧攻堅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下,中華大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堅拔寨的“硬仗”,那么鄉村振興就是一場“持久戰”,推進鄉村振興,更加需要在精準上下功夫,需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發展狀況采取不同的鄉村精準振興方式。精準,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實事求是原則的有效發揮,指在全面掌握客觀實際的情況下,深入細致地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確保問題的實際解決。鄉村精準振興,是指抓住鄉村自身實際,立足當前,精確把脈、精確定位、精準施策,找到群眾的需求點、找準當地產業發展的優勢、找準人才需求的層次,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不搞齊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無效投入、造成浪費。這一要求清晰表明,在鄉村振興建設中,需杜絕不符合鄉村實際、超越當前發展階段、不為群眾所認可的建設。
比如,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橋村,是一個典型的邊遠山區、靠天吃飯的“旱山區”,曾為省級特困村。自2007年以來,油溪橋村不等不靠,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新創業精神,堅持自主改革、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主致富,短短15年里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800元增至24606元,實現了由“省級特困”向“全國示范”的蛻變,走出了一條依托本地發展資源、培育本地發展力量、激發本地發展動力的“內源式發展”路子。
油溪橋人的精神字典里出現最多的就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的家鄉自己建”。多年來,一直沒有單位幫扶、沒有領導聯系點,但從不哭窮、從不提要求、從不給上級添麻煩,全體村民憑著自己的雙手,以“紅旗渠”“挑山工”精神,一鋤頭一鋤頭挖、一扁擔一扁擔挑,開山劈石、壘壩修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鄉村奇跡,油溪橋村舊貌換新顏。為實現耕種水旱無憂和出行戶戶通,全體村民握緊錘子自己干,僅花費了3000元鉆機費就完成了16萬元的管道溝通挖掘施工項目。全體村民為集體建設義務籌工7.8萬個,修建硬化公路16公里、游步道22公里,風貌改造27棟,整修山塘6口。
油溪橋村的實踐得到有益啟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遵循發展規律,注重建設質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有序建設、平穩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目的是讓鄉村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得美好起來。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把農民的切身利益擺在首位,絕不能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換取鄉村的發展,絕不能讓鄉村各項資源變成某些資本家攫取利益的工具。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利用好當地要素稟賦,在經濟發展、民俗文化、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創造新產業新業態,真正把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創造潛力轉化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我曾擔任過副縣長,長期關注鄉村治理,組織課題組重點調研過湖南溆浦縣、沅陵縣和麻陽縣的幾十個村,鄉村治理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數字賦能+協會管理”模式,效果良好。其中,成立由本村村民自愿組成的從事非營利性公益活動的社會組織即幸福協會。制定幸福協會章程及繳納會費管理辦法,按照“管錢不用錢”的原則,制定幸福基金使用的范圍、用途、額度,充分發揮協會資金推進各類組織活動有序有力開展的效應和導向。采取村民捐資一部分、村里運轉經費保障一部分、上級黨委政府以獎代補撥付一部分的方式成立幸福基金,用于困難幫扶、道德模范人物評選表彰、公益活動、村民教育等,建設和美鄉村。
實踐告訴我們: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體現,只有全面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受益主體、建設主體和治理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使鄉村精準振興行穩致遠。鄉村振興干什么、怎樣干、干得怎樣,都要由群眾說了算,要充分相信基層群眾的判斷能力。推進村級事務即時公開,加強群眾對村級權力有效監督,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基層群眾借助議事會、懇談會、聽證會等平臺,全過程參與到鄉村決策中去,實現讓民做主、由民做主。
鄉村精準振興的根本問題是文化振興問題。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文化問題,是透過原真鄉村文化看到鄉村文化的屬性及存續狀態,通過再創造修復傳統、激活內在活力并合理利用促進其更好發展。鄉村文化并非虛無縹緲、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根基。挖掘鄉村文化需仔細探索,提煉鄉村的原真性和獨特性。關注鄉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脈絡,以點擴面,通過原生態鄉村景觀風貌保護、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體驗等,將挖掘到的鄉村文化融入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和鄉村景觀中去全面體現。

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橋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首先,挖掘鄉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獨特性。鄉村文化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沉淀、積聚起明顯不同于城市文化、宗親文化、游牧文化的獨特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質,歸納起來,主要是順天應時、因地制宜、和諧共生、崇禮守則、御欲尚儉、重視農業等。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鄉村間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景觀形成差異,體現在文化上就是鄉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獨特性。推動鄉村精準振興包括城鄉文化融合共促,在要素流動、共建共享中推動鄉村文化復興,但農耕文明、鄉土文化與工業文明、城市文化相比,有著各自的本色、長處和優點,有著各自的生態位和價值鏈,將工業生產模式、城市建筑樣式、市民生活方式簡單套用到鄉村,不能囫圇吞棗地搞類似城市的寬馬路、大草坪、高建筑等。
其次,挖掘鄉村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累世傳承下來的鄉村文化一般都具有特殊性,更具有歷史傳承性。它們不僅可以反映當地村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民間風俗,更是農民們在生產活動和休閑娛樂中所獲得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歷史傳承性可以被認為是鄉村特色文化的核心特征。每個村落的發展,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傳說。鄉村文化的提煉,需要吃透這些隱藏在鄉村背后的歷史或人物故事,才能更好地選擇獨特的文化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