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 胡小云
已知多種中草藥具廣譜抗病毒作用,尤其是清熱解毒類中藥,包括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穿心蓮和野菊花等,對多種病毒具抑制作用,如呼吸道合胞病毒(HSV)、甲型流感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登革熱病毒(DEN)等。這些藥物的活性成分或直接作用于病毒,或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實現抗病毒作用。迄今為止,已報道的活性成分以化學物質為主,例如板藍根中的靛藍對HSV 具顯著抑制效果;魚腥草中的黃酮類成分可抑制多種病毒,其中金絲桃苷可有效抑制DEN;野菊花中的野菊花黃酮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抑制效率甚至高于病毒唑[1]。
MicroRNA 是一類內源性的、長度為21~25 nt 的單鏈小分子RNA,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具高度保守性;在生物體內,microRNA 通過與mRNA 完全或不完全互補,在轉錄后水平發揮生理作用。從2002 年證實植物中microRNA 的存在以來,植物microRNA 領域研究進展迅猛。在藥用植物領域,自從2015 年Zhou等[2]發現金銀花來源的植物microRNA,miR2911 可通過口服途徑進入動物體并抑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復制,植物microRNA 對動物體的“跨界調控”作用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多種藥用植物中具跨界調控活性的microRNA 被發現。邵紅偉等[3]報道,甘草miRNA 對人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并能顯著增加HLA-DR+細胞亞群的比例;Yang 等[4]發現,丹參中的Sal-miR-1 和Sal-miR-3 可在小鼠中調節OTUD7B/KLF4/NMHC ⅡA 軸,抑制血管重構。
然而,上述對具跨界調控活性植物microRNA 的研究皆屬于對作用機理的探索,含活性植物microRNA 受試物的制備僅限于實驗室規模,經驗尚不能支持工業化規模生產,亦不清楚將活性植物microRNA 作為有效成分的工業規模產品在質量控制和有效性方面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含miR2911 的清熱解毒類中藥為原料,確立了一套以miR2911 為有效成分的新型抗病毒產品的制備工藝,并對以本制備工藝生產的產品進行了質量及穩定性研究,皆獲得了積極結果。
1.1 樣本中miR2911 含量的檢測
1.1.1 樣本處理 取1~10 g 樣本,200 ml 沸水溶解,過濾后取50 μl 上清提取,600 μl 水洗脫。TRizol 法提取核酸。
1.1.2 實時熒光定量核酸擴增檢測(qPCR)條件 引物、探針序列:R :gtcgtatccagtgcagggtccgaggtattcgcactgg atacgactcccag;UR:agtgcagggtccgaggtatt;F:aatacggggga cgggct。
1.1.3 逆轉錄體系(共10 μl) dNTPs,1 μl;RNA 模板(1/1000),2 μl;HS-1R(1/500),1 μl;M-mlv,0.3 μl;(5×Buffer),2 μl;DEPC 水,3.7 μl。
1.1.4 qPCR反應體系(共20 μl) 2×SYBR Green Master Mix,10 μl;正向引物 (HS-1F1/500),1 μl;反向引物 (UR1/500),1 μl;模板DNA,2 μl;DEPC 水,6 μl。
1.1.5 反應程序 逆轉錄反應程序:(分段) 65℃5 min →4℃ 2 min →4℃+∞→42℃ 60 min →70℃10 min →4 ℃+∞。qPCR 反應程序:95 ℃ 5 min →40 循環(95℃ 10 s →60℃ 30 s →72℃ 20 s)→95℃15 s →60℃ 60 s →95℃ 30 s。
1.2 原料粉碎粒徑研究 將原料采用手工磨碎、破壁機磨碎以及粉碎機粉碎等三種粉碎法制粉(粒徑差異大),或將原料分別粉碎10、15、20、30 s 后,比較樣本miR2911 溶出效果差異。
1.3 提取料液比研究 包括變料(原料)定液(提取液)和定料變液研究。將提取液體積固定,不斷加大原料投料量,研究提取液溶出上限。然后,將原料投料量固定,研究不同體積提取液對提取的影響。
1.4 提取溫度、方式和時間研究 其他提取條件不變,研究70℃熱水、沸水兩種提取溫度條件對原料中miR2911 溶出的影響。同時,研究浸泡和煎煮兩種提取溫度維持方式下miR2911 溶出效果的差別。在選定上述兩種條件后,研究0~12 min 提取時長范圍內每延長2 min 對miR2911 溶出的影響。
2.1 原料篩選 檢測多種中草藥飲片中miR2911 含量,參考各飲片中miR2911 含量進行原料篩選。檢測數據顯示:各飲片中miR2911 含量不同,其中金銀花最高,野菊、綠茶、大青葉、桂花、黃柏等含量較高。選擇miR2911 含量較多的飲片進行提取工藝研究。因綠茶來源多、有效成分變化較大,不利于質量控制,故舍棄。此外,甜菊葉是花草茶常用的調味劑之一,其所含甜菊糖具有高甜度、低熱量的特點;且其含有較高水平的miR2911,即可能也具抗病毒活性,因此將其納入配方中。候選組合配方包括:金銀花、甜菊葉、野菊、大青葉、桂花。
2.2 提取工藝初步研究 基于金銀花單方進行提取工藝初步研究,包括原料粉碎粒徑、提取料液比及提取溫度、方式和時間。
2.2.1 原料粉碎粒徑 采用粉碎機粉碎、破壁機磨碎和手工磨碎的原料,miR2911 含量檢測結果(MEAN CT:2.61、13.57、15.54)表明,粒徑越細越容易溶出,結合生產可行性,暫定粒徑≥200 目。
2.2.2 提取料液比
2.2.2.1 變料定液 將浸出液體積固定為200 ml,不斷加大金銀花投料量,研究浸出液溶出上限,結果顯示200 ml 提取液,金銀花投料上限約為5 g。保持此料液比不變,做6 倍的等比放大工藝研究,結果與前述結論基本一致,因此將金銀花的投料上限暫定為4 g。見表1。

表1 變料定液
2.2.2.2 定料變液 在前期樣本處理方法研究中,已發現當飲片粉末與純水之比過高時,檢測結果已超出PCR 方法的最適范圍,導致無法繼續研究,并測得料液比最高值為1∶20。在此,將金銀花投料量固定為1 g,研究不同體積(100、200、400、800、1600 ml)提取液對提取效果的影響。結果(MEAN CT:23.78、22.89、24.39、25.05、26.40)顯示,當料液比在1∶1600 范圍內,樣品檢測有效,并能顯示出濃度差異。但1∶1600時檢測值接近水背景,不再予以考慮。1∶200~1∶100溶出基本穩定飽和。因此料液比設定在1∶200~1∶100,甚至更高程度為宜,但要低于1∶20。
2.2.3 提取溫度、方式和時間 首先確認沸水相較于70℃熱水的提取優勢明顯。結果顯示,提取樣本中miR2911 含量差異高達8~32 倍。然后,研究浸泡和煎煮兩種方式下提取效果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種方式下,miR2911 的溶出量并無差別。
在已選定的提取方法,即沸水浸泡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浸泡時長(0、2、4、6、8、10、12 min)對miR2911提取效果的影響;結果(MEAN CT:20.71、18.90、16.09、14.11、16.27、15.92、16.13)顯示,浸泡時間<4 min 時,對溶出有明顯幫助。因此選取最佳浸泡時長為2~8 min。
2.2.4 提取工藝初步小結 基于金銀花單種原料的提取工藝初步研究建立的條件包括:采用粉碎機粉碎,樣本粉碎粒徑≥200 目;金銀花與浸出液投料比為1∶200~ 1∶20;沸水浸泡2~8 min。
利用在飲片篩選時確定的候選組合配方,即原料包括:金銀花、甜菊葉、野菊、大青葉、桂花,對上述初步提取工藝進行確認?;诮Y果2.2.1,進一步驗證主要原料金銀花在200 ml 提取液中的提取上限。保持野菊(1 g)和甜菊葉(0.1 g)重量不變,不同重量金銀花(2、3、4、5、6 g)的組合配方,提取樣本中miR2911 含量(MEAN CT)分別為19.00、19.11、17.31、18.24、19.92。結果顯示,在組合配方中,金銀花的最佳重量仍為4 g?;谏鲜鼋Y果,繼續研究其他成分不同重量時的組合配方的miR2911 提取效果。結果顯示,當金銀花為4 g 時,甜菊葉0.1 g、野菊0.5 g、大青葉0.1 g、桂花0.2 g 的組合有效成分提取效果最佳。
稱取配方為“金銀花(4 g)+甜菊葉(0.1 g)+野菊(0.5 g)+大青葉(0.1 g)+桂花(0.2 g)”的組合原料,及配方為“金銀花(4.9 g)”的單方原料,分別粉碎10 s后裝入茶包中,加入200 ml 100℃的純水,浸泡5 min后,對浸出液進行miR2911 的提取和檢測,檢測結果(MEAN CT:17.97、16.63)顯示,組合配方優于單方。
采用上述組合配方的原料對提取工藝進行優化和確認,得到原料粒徑20~200 目,原料與提取液投料比為1∶320~1∶20,溫度在80~90℃,浸泡時間在5~10 min。
針對袋泡茶和飲料兩種產品類型,進一步開展產品定型研究,主要包括滅菌工藝、調味、包裝材料、使用方式等。
4.1 袋泡茶 基于提取工藝研究結果,以提取液中miR2911 含量到達頂峰為指標,選定配方為金銀花4~8 g、甜菊葉0.1~0.2 g、野菊0.5~1.0 g、大青葉0.1~0.2 g、桂花0.2~0.4 g,即本品單位總重為10 g 左右,符合市場同類產品一般規格。浸泡時長5~10 min,提取液中miR2911 濃度最高。
4.1.1 沖泡體積 將選定配方的原料按經確認的工藝處理后,用不同體積(100、200、400、800、1600 ml)的沸水沖泡5 min 后,檢測茶湯中miR2911 含量,結果(MEAN CT:17.85、17.72、20.79、22.26、23.08) 顯示,200 ml 以內沸水沖泡可以保持穩定的近飽和狀態,1600 ml 沖泡后濃度較低。
4.1.2 包裝材料 調查市場常用的三種材質濾袋分別為無紡布濾袋、尼龍濾袋及濾紙濾袋,選取120 目左右的濾袋進行實驗。各制備12 份茶包沖泡2 min,檢測miR2911 含量,結果(MEAN CT:18.85、17.73、16.31)顯示,尼龍濾袋效果最好,濾紙次之,無紡布效果最差。結合材質特征分析,認為三種材質皆可用作濾袋,其中優選孔徑≥120 μm 的濾紙和尼龍濾袋,最優選為尼龍濾袋。
經用法及包材研究,最終選定配方為金銀花4~8 g,甜菊葉0.1~0.2 g,野菊0.5~1.0 g,大青葉0.1~0.2 g,桂花0.2~0.4 g;用法為沸水200 ml,沖泡5~10 min,一次飲用;包材可為孔徑≥120 μm 的濾紙和尼龍濾袋,最優選為尼龍濾袋。
4.1.3 穩定性 基于36 份袋泡茶產品進行檢測,最終將出廠標準中的miR2911 含量定為<16.79 CT+2 SD。
對袋泡茶產品進行4 個月的質量穩定性研究發現:前兩個月袋泡茶含量穩定,第3、4 個月開始含量降低,考慮可能為系統背景降低導致的整體數據后移。因此,將袋泡茶產品的保質期定為2 個月。見表2。

表2 袋泡茶穩定性
4.2 飲料
4.2.1 滅菌工藝 考慮飲料一般采用后滅菌工藝,產品需經歷高溫高壓過程,因此研究高溫高壓過程對miR2911 成份的影響,結果顯示,在121℃高溫高壓滅菌條件下,制品中的miR2911 含量在0、3、5、10、20、30 min 時幾乎沒有變化。
4.2.2 調味 在飲料原液中加入A、B 兩種風味添加劑調味,攪拌均勻后,檢測miR2911 含量。結果發現,添加劑調味后對檢測影響非常大,不能正常評估miR2911 含量(MEAN CT:A 風味,28.89;B 風味,28.57;水,23.80),因此飲料不添加食品添加劑。
4.2.3 穩定性 基于54 份飲料進行質量標準建立,最終確定飲料的出廠標準中miR2911 含量為CT 值<17.84 CT+1.2 SD。對飲料進行3 個月的穩定性研究,確認飲料的保質期為3 個月。見表3。

表3 飲料穩定性
4.3 與市售產品的比較 將各種市售產品采用一次口服用量兌200 ml水溶解,飲片以1 g兌300 ml沸水粉碎。250 μl 提取,60 μl 洗脫,結果表明,金銀花中miR2911含量有絕對優勢,在市的食品/藥品中僅××感冒通片具有可觀含量,但是含miR2911 量至少較金銀花飲片低10 倍以上,且與以本研究制備工藝制得的袋泡茶或飲料相比,miR2911 的含量都顯著不足。見表4。

表4 市售產品miR2911 含量檢測
經過一系列工藝研究,本研究確立了包括金銀花的中草藥單方和/或復方組合物為原料的提取工藝,以及袋泡茶和飲料產品的完整制備工藝。提取工藝參數主要包括:原料粒徑20~200 目,原料與提取液投料比在 1∶320~1∶20 范圍內,溫度為80~90℃,浸泡時間為5~10 min。袋泡茶最終選定配方為金銀花4~8 g,甜菊葉0.1~0.2 g,野菊0.5~1.0 g,大青葉0.1~0.2 g,桂花0.2~0.4 g;用法為沸水200 ml,沖泡5~10 min,一次飲用;包材可為孔徑≥120 μm 的濾紙和尼龍濾袋,最優選為尼龍濾袋。飲料制備工藝采用中草藥飲片復配提取、終端滅菌,不添加食品添加劑。以本研究制備工藝制得的袋泡茶和飲料產品,其miR2911 含量遠高于市售產品,且可在2 或3 個月內保持質量穩定。
在本研究之前,藥用植物中的microRNA 研究發現并證實了具跨界調控活性植物microRNA 的作用機理,提出了一套評估藥用植物治療活性的新理論。本研究基于這些發現和理論,首次研究了以具跨界調控活性植物microRNA 為活性成分產品的制備工藝,并證實了以本工藝制得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優勢,對上述新理論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