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
“雙減”政策的落實,針對學生的課業進行了一定的減負,也對學科教學進行了改革,能夠改變以往教學中的弊端,確保素質教育的落實。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缺乏過程評價,過于重視分數等等,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貫徹落實“雙減”政策,開展減負提質創優等一系列工作,不僅要注重作業的優化設計,還需要考慮到課堂結構和教學質量。改革課程、優化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確保“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1. 忽略綜合素質
在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占據了課堂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學習知識。學生被動的學習很難產生個人的理解,對教師產生了一定的依賴。許多知識學生雖然已經記憶背誦下來,但是無法熟練地掌握。雖然在語文考試中駕輕就熟,獲得了高分數,但是語文核心素養沒有得到充分落實,無法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無法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無法將知識內化為他們的素養,更培養不出思維敏捷、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2. 缺乏過程評價
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獲得的陳述性知識的多少,沒有關注學生們策略性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過程評價,更加注重結果。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太多的實踐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一些方法記憶知識,教師只關注最后學生記憶學習的結果。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舉一反三,缺乏知識建構能力、實踐水平不足、自主學習效率不高。
3. 過于重視分數
在評價工作中,教師過于重視分數,缺乏一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時過度依賴于傳統的考試,利用考試檢查學生們對書本知識的記憶情況。而成績只能代表學生的記憶情況,并不能代表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和應用情況。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評價,缺乏評價的反饋和激勵,也會影響素質教育的落實。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 課程改革引導減負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傳統的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在小學語文教育方面,學校可以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進一步改革課程。課程改革要擺脫單一性的方式,更加注重高效率和高質量。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課程目標可以開展分層化的設計。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一步步實現不同程度的目標。從簡單的理解記憶知識到能夠熟練掌握運用知識,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我理解架構知識,形成一條完善的知識鏈,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積累相關的經驗,根據學生們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做好課程改革工作,使得語文教學更加多元高效。
例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充分借助這篇文章來鍛煉學生寫作思維、寫作手法的運用,從單一、傳統的閱讀課堂實現讀寫結合的轉型升級,推進課堂改革的進程。首先,教師留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劃分段落,提煉出其中的關鍵詞。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鍛煉學生對語感的把握,留給他們更多的自主選擇機會。其次,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按照作者游覽的先后順序來講解每個地點的不同風光,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些景點描寫的看法,并思考如果是自己應該會怎么描寫呢?通過這一形式,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寫作技巧的應用。然后,教師設立一個特有的情境,為學生播放一個自然景觀的紀錄片片段,要求學生按照文章的結構和方式描寫。幫助學生掌握時間順序的記敘方式以及對自然喜愛之情的表達。學生也能從傳統的、華麗的詞藻中脫離出來,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流露。通過一步步推進來實現不同的目標,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2. 開展素養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教師需要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好好學習,并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落實素質教育,能夠做到精準減負、科學減負,在課堂中的大多數時間由學生來討論、思考和學習,減少重復記憶的時間。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認知水平,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語文課文中獲得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教師結合素養教育的目標,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科學減負。一是創造解放學生的自學能力。文章講述的是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針對不同重量的鐵球著地先后順序的不同認知,伽利略甚至為此做了實驗。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將學生從傳統的學習狀態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道具和場地,帶領學生親自做這個實驗。學生可提前查閱資料,做好準備工作,在實驗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生記錄實踐內容并記錄下自己的疑問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活躍了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二是善于總結。實驗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回到課堂,總結本次實驗,并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總結進一步升華,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3. 提高信息技術應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應用一些新的教學模式來創新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緩解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壓力,引導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新時期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學帶來諸多的可能,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開展情景化教學、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線上線下結合等諸多模式,每次使用不同的模式,帶給學生新鮮的體驗,也能在更多新模式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通過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吸收更多的語文知識,并掌握這些知識的具體應用。與傳統的單純記憶背誦相比,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時,教師選擇使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首先為學生播放關于恐龍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求學生結合視頻閱讀文章,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在情境中,教師要求學生自由討論,談一談對恐龍變為鳥兒這一過程的看法,分析文章內容,做好段落的劃分。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的各種想法得到碰撞,紛紛表達他們對恐龍的各種想象以及對文章的理解。討論時間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到正式的學習階段。學生將剛才的自主學習內容帶入到這一過程中,緊跟教師的節奏,解決剛才的一些疑問。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關于恐龍的一些紀錄片,實現課堂主題的升華。引導學生從恐龍的相關知識轉移到古生物科學家們的貢獻上,了解科學家們所做出的各類貢獻,建立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4. 關注作業減負
“雙減”政策著重關注學生的作業減負情況,過多的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加重了學生們在課下的學習負擔,也縮短了學生休息和發展興趣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會進入到學習的疲倦期,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會浪費時間,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當更加注重作業的減負。為了提高作業減負的質量,可通過“三步法”來實施。第一步,優化作業的設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優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不僅要結合課堂的難點和重點,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設置作業梯度。在形式上也不再局限于書面作業,可以增加探索項目、團隊作業、線上作業等諸多類型。第二步,作業實施階段。以往的作業,主要由學生背誦書寫記憶,這些作業相對低效、低能,過于呆板單一。教師需要增加作業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可增加諸多元素。例如可以將作業的實施和探索活動游戲等相結合,更加考驗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再創造。第三步,作業反饋。學生提交作業后,教師需要精心批改和指正,然后將內容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通過這一環節能夠充分作業的有效性,強化實踐效果,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了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后,教師布置了一個小組作業,要求學生可以通過繪畫、拍攝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呈現古詩的內容,不僅要簡單地呈現內容,還要深切體會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由小組長做好統籌和分配工作。有的小組選擇拍攝視頻,他們使用了簡易的道具,根據每一句的內容進行拆分,選擇恰當的道具和場景進行拍攝。在這個過程中,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分析并提供自己的點子,有的學生充當演員表演。有的學生負責尋找和古詩相契合的一些場景。通過合作,學生們完成了視頻的拍攝。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內容,才能感受到杜甫在詩中所流露出來的喜悅情感以及真摯的愛國情懷。作業提交后,教師針對這一作業進行點評,表揚了學生的大膽創新,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鼓勵他們可通過這一形式創造出更多的作品。通過這一類作業,學生能夠從創作中獲得更多的感受,掌握知識的具體應用,同時他們的思維也能更加獨立。
5. 開展科學評價
在小學語文的評價工作中開展科學全面的評價是落實“雙減”政策、推進課堂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師需要將評價的重點轉移,更加關注學生的過程評價,同時增加評價的多種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考試。構建一個多方面立體評價體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解決各類問題。而教師也能通過過程評價,掌握教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使得教學改革更加適應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圍繞核心素養建立多維的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作文寫作、實踐活動表現、課后作業完成度等諸多內容,主要是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情感體驗、創新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借助信息技術構建數據庫,記錄學生的各種表現。教師也可以創新評價的形式,有小組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種形式,通過多角度的評價,了解學生的優點和不足,評價結束后及時反饋,為學生提供改正的意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中,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這一主體,結合學生的發展情況優化課程設計,落實素質教育,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優化作業的設計,實現作業減負,發揮作業的有效性。在教學評價方面也需要全面、客觀。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同時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掌握知識的具體應用,發散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