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麗



摘 ? ?要:選擇合適的農業管理方式和種植方式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關鍵因素。就草漿地膜覆蓋方式對大豆植株的農藝指標(株高、莖粗、含水量)、環境因子指標(含水量)的影響進行對比探究,研究結果為橫向的試驗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草漿地膜;大豆植株;產量因素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4-0018-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65.1 ? ? ? 文獻標志碼:B
大豆種植對于我國農業生產、國民經濟以及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大豆產量不足以滿足需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限制大豆產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內澇、雨季降雨過多或種植方式不合適等都會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
在作物生長季節中,有效收集降水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關鍵。各國學者開展大量研究來綜合提升農作物的雨水利用效率(WUE)[1],其中壟溝系統和地膜覆蓋是在春季氣溫較低的半干旱環境中提高雨養作物生產力的有效方法。這些方式都能夠提高土壤溫度,減少有效降水的蒸發,增加土壤含水量,延長生殖生長周期[2]。傳統塑料薄膜作為土壤表面的覆蓋材料,改善了作物生長和產量的土壤熱液條件,為半干旱環境中的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使用塑料薄膜對環境有負面影響,還會導致嚴重的土壤污染,并且在應用中降低了土壤的均質性,嚴重阻礙了土壤中水分和溶質的運動。草漿地膜具有物理隔熱的作用,能夠顯著抑制土壤表層的溫度降低,同時有助于土壤深層水分的向上遷移,削弱了地表水分的蒸發散失,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本試驗對草漿地膜的覆蓋方法展開相關探討。
1 草漿地膜覆蓋模式的類型與作用
草漿地膜覆蓋類型非常多,主要包括秸稈、麥稈、牧草等草漿地膜,其中常見的草漿地膜為秸稈類草漿地膜[3]。秸稈類草漿地膜避免了秸稈直接燃燒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并且直接與土壤接觸,提升了土壤土地肥力,使得土壤中的有機碳成分顯著增加,還能夠顯著改善微生物環境,增加了豐富的銨-氮和硝酸鹽-氮[4]。
草漿生物地膜可以保護土壤表面免受雨滴沖擊的物理影響,并減少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5],顯著抑制了土壤水分蒸發,改善了地表溫度和濕度環境,在應用中具有可持續的效果,使得土壤能夠始終保持松散狀態,減少徑流,提高土壤滲透性和水力傳導性,增加土壤剖面中的儲水量。草漿生物地膜具有保水保肥、來源廣泛、可降解、成本低、實用等多方面優勢,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和使用空間。
2 草漿地膜覆蓋處理對大豆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
2.1 試驗材料
試驗選用大豆植株。
2.2 試驗設計及田間管理
試驗地點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實驗站。大豆行距29.7 cm,株距為13.2 cm,插植3~4苗/穴。試驗地土壤肥力水平一般,純氮、磷肥、鉀肥的施用量分別為150 kg/hm2、75 kg/hm2、75 kg/hm2。按照基肥∶分蘗肥∶穗肥=5∶3∶2的比例施肥,補肥和穗肥均比傳統施肥延后10~13 d。磷肥作為基肥移栽一次性加入,鉀肥每次加入量為50%,分兩次加完。試驗分別設置CK、草漿厚膜、草漿前膜3組數據處理,每小區為24穴,小區面積約為1 m2。處理組采用秸稈草漿地膜覆蓋,對照組采用常規耕作方法。
2.3 調查指標與方法
農藝指標包括:每株隨機采3處植株用刻度尺測量株高;每處理每小區取右側第2排前3株調查莖粗并記錄,共9株;從出苗期開始調查每組的出苗數。
環境因子指標是土壤含水量,隨機選擇3處植株處的地含水量進行測量。
2.4 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統計數據和作圖,采用SPSS 22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草漿地膜覆蓋的株高指標分析
測量采用不同草漿地膜覆蓋方式大豆植株的株高,結果如表1和圖1所示。與對照組相比,無論是采用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還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其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不能明顯影響大豆株高的性狀。從圖1可以看出,相較于對照組和草漿前膜,采用草漿后膜覆蓋方式的大豆植株表現出一定的增高趨勢。
3.2 不同草漿地膜覆蓋方式對大豆莖粗的影響
測量采用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下大豆植株的莖粗,結果如表2和圖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無論是采用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還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其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不能明顯影響大豆莖粗的性狀。從圖2可以看出,相較于對照組,采用草漿后膜和草漿前膜覆蓋方式的大豆植株表現出一定的莖稈變粗的趨勢,說明草漿地膜覆蓋一定程度上能使大豆長得更健壯。
3.3 不同草漿地膜覆蓋方式對大豆出苗的影響
測量采用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下大豆的出苗勢,結果如圖3所示。與對照組相比,無論是采用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還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其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不能明顯影響大豆出苗勢。從圖3可以看出,采用草漿前膜覆蓋方式的大豆植株比對照組和草漿后膜覆蓋的大豆出苗勢較低,而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可以略微提高大豆出苗勢。
測量采用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下大豆的出苗率,結果如圖4所示。與對照組相比,無論是采用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還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其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不能明顯影響大豆出苗勢。從圖4可以看出,采用草漿前膜覆蓋方式的大豆植株比對照組和草漿后膜覆蓋的大豆出苗率較低,而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與對照組出苗率基本一致。
試驗結果說明,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對大豆出苗無顯著影響;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豆出苗,會降低大豆出苗勢和出苗率。
3.4 不同草漿地膜覆蓋方式對含水量的影響
測量采用不同的草漿地膜覆蓋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結果如表3所示。在大豆生長前期,無論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還是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與對照組相比,含水量都呈現升高的趨勢,說明草漿地膜覆蓋能夠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其中,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含水量升高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大豆植株生長中期,無論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還是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與對照組相比,含水量都呈現升高的趨勢,再一次說明草漿地膜覆蓋能夠增加土壤保水性。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能夠顯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說明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更有利于該試驗田土壤保水。
4 結論
草漿地膜覆蓋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農業耕作方法。試驗結果表明,草漿地膜覆蓋對大豆的株高和莖粗沒有顯著性影響,差異范圍將近達到統計學意義。通過對大豆出苗進行探究發現,草漿后膜對大豆植株的出苗無顯著影響,但是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的出苗率。在大豆生長前期,無論是采用草漿后膜的覆蓋方式,還是草漿前膜的覆蓋方式,含水量都具有顯著升高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章偉,占愛,李世清.密度與地膜覆蓋對旱塬幼齡果園中大豆綜合生產力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1,29(7):1138-1150.
[2]趙敦厚,關法春,張大勇,等.草漿地膜覆蓋對大豆苗期生長狀況的影響[J].大豆科學,2022,41(2):159-164.
[3]謝明.大豆高效優質機械化種植生產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21):45-46.
[4]董云云,王飛,韓劍橋,等.地膜和秸稈覆蓋對旱地農田土壤水分和大豆產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3):364-371.
[5]王英霞.大豆行間覆膜對土壤養分及微生物的影響[J].大豆科技,202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