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墨 金宇艦 岳振鐸
摘 ? ?要: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氣象因素對于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有著決定性作用,不良的氣象條件會導致農作物的整體生長狀況下降。為了減少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工作人員要做好氣象服務工作,讓種植人員了解準確的氣象條件,把握其發展趨勢,合理制訂應對措施,切實提高農作物的質量。文章分析了農業氣象對于農作物的影響,提出了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的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服務;農作物;產量;品質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4-012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165 ? ? ? 文獻標志碼:A
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農業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氣象因素的影響。相關人員要加大分析力度,合理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切實提高氣象服務水平,讓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
1 農業氣象對農作物的影響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變動性和不可控性,如果在生長過程中發生氣象災害,如冷凍、干旱、洪澇、冰雹、連續陰雨天氣等,會導致農作物品質以及產量受到影響,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
冷凍是氣象災害中發生最為頻繁的一項災害,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周圍環境溫度過低,無法正常發芽,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進程,導致農作物質量下降。凍害主要發生在除夏季以外的其他季節,比較常見的有霜凍、寒潮等。凍害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主要發生在北方區域[1]。
干旱災害會對農作物的水分產生影響,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干旱天氣,會導致蒸騰作用變大,進而出現水分不足、養分大量流失的現象,致使農作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嚴重時會導致農作物枯萎、死亡。
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巨大,主要發生在夏季,尤其是強降雨之后。目前我國洪澇災害的發生特點與地勢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如果種植區域處于丘陵山谷或者低洼區域,出現強降雨后,土壤無法及時排出水分,會導致種植區域水位升高。土壤在長期浸泡的情況下會積累有毒物質,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
與其他災害相比,冰雹天氣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其發生范圍狹窄,但是危害巨大,是較為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遭受冰雹天氣容易對根系造成傷害,影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
連續陰雨天氣主要指秋季的梅雨季節。該氣象會對農作物的收成產生巨大影響,導致農作物整體產量無法達到預期標準。通常情況下,陰雨天氣主要出現在農作物生長后期,此階段的農作物對于陽光和溫度的要求較高,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會導致陽光照射力不足,溫度持續下降,土壤中的水分持續上升,致使農作物根系腐爛,進而影響農作物產量[2]。
2 氣象服務對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氣象服務主要是監測天氣變化,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向大眾轉達不同階段的氣象,讓大眾了解氣象變化趨勢。如果種植人員在種植過程中無法準確掌握天氣情況,會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在此背景下,農業氣象服務應運而生。農業氣象服務主要是針對不同區域的農作物生長情況,幫助種植人員了解當地氣象變化,掌握突發天氣,切實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與效率。種植人員需高度重視農業氣象信息,切實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保證農作物產量以及品質。
2.1 明確最佳種植時期
在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巨大。我國農業生產單位與氣象部門開展了緊密合作,建立了現代化農業體系,對農業生產與發展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相關部門需要做好氣象設施建設工作,以科學性和合理性為原則,切實提高氣象服務設施的運行質量,進而讓氣象服務更加高效、精準,保證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為農業生產提供較為全面的服務支撐。農業生產人員應及時了解天氣變化,根據天氣變化調整生產方案,有利于減少突發情況對于農作物的影響,使種植工作更加合理[3]。
氣象部門需要完善播報系統,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為農業人員及時播報相應的天氣變化,準確掌握不同區域的天氣動態情況,提高農業生產的風險應對能力。利用網絡系統將各項數據傳輸到相應平臺上,幫助農業人員及時了解具體的天氣變化,根據天氣預報開展防護與調整工作,避免農作物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導致質量下降。在氣象服務的加持下,農業生產人員可以及時了解具體的天氣變化特征,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不同農作物的最佳種植時期,及時調整生產計劃,保證農作物茁壯生長。
2.2 及時調節生長環境
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對于外界環境的要求較為嚴格,需要保證外界環境的適宜性和穩定性。在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相應的技術觀察農作物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求觀測生存環境,準確把握環境變化因素。通過氣象服務,能大幅度提高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率,讓種植人員準確利用相應的氣象條件,開展標準化和規范化作業,從根源上降低不利氣象條件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切實保障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在農業氣象服務的加持下,農業種植人員可以充分了解轄區內氣象條件,明確該氣象條件是否符合農作物生長要求,準確掌握不同氣象的特點,比如年平均降水量。北方區域降水量較小,冬季較為漫長,溫度和濕度較低,要選擇耐旱性較強的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確定灌水量以及灌水時間,避免水分不足導致農作物根系受到影響。但如果水分過多,會導致農作物根部出現質量問題,如缺氧、腐爛等,影響農作物的整體產量??梢?,農業氣象服務對于農作物生長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合理的氣象服務能夠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讓農業種植人員根據天氣變化調節種植方案,進而使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更加合理化,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避免農作物因外界因素影響出現質量問題[4]。
2.3 提高農作物抵御能力
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導致產量下降,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在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氣象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向農業種植人員發布預警信息,讓農業種植人員了解不同季節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明確防治措施,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任何一個周期都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加之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區域的氣象不盡相同,病蟲害特征也有明顯差異,如類型、發展規律、為害程度等。在氣象服務過程中,相關人員要以農作物生長情況為入手點,做好監管與監測工作,充分了解農作物的實際生產情況,明確對農作物有利的氣象條件,分析氣象問題的應對措施,準確評估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以及發生時間,掌握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具體影響,制訂防治辦法,讓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全面。例如,在大暴雨期間,空氣中的濕度以及溫度較高,會導致農作物出現銹斑病、疫病、霜霉病、灰霉病等。工作人員應利用氣象服務開展病蟲害預報工作,讓種植人員提前了解在該氣象條件下可能會發生的病蟲害類型,并采取解決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提前做好排水工作,以科學性為原則噴灑適量藥物,提高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讓防治體系更加全面。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如臺風、暴雨、低溫、凍害、大風、陰雨等,這些天氣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巨大。例如臺風天氣會伴隨強降雨,農作物種植區域容易發生內澇,導致農業設施被破壞,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低溫、凍害主要發生在冬季,會影響農作物后續生長質量,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品質下降。陰雨天氣濕度較高,易發生病蟲害,明顯削弱根系的活力,嚴重時還會導致農作物枯萎與死亡。
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可以切實提高種植人員的氣象災害應對能力。氣象工作人員必須及時發布提醒信息,種植人員收到相應信息后需立即開展防護工作,提前加固農業設施,避免出現經濟損失。例如,霜凍來臨之前要做好相應的灌水工作,采取多種方式對農作物進行保溫,如使用塑料、薄膜等。如果溫度下降速度過快,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保持地面溫度,如搭建大棚、覆蓋雜草等。如果在種植過程中發現農作物已經出現凍害,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特征開展補救工作。對于根系類農作物需要噴灑相應的藥物,按照一定的周期連續噴灑幾次后可有效降低凍害的影響。
3 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的措施
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體系中極為重要,服務水平直接決定我國農業發展效率。相關部門要重視氣象服務工作,切實提高服務效能,為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為了保證服務水準,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做好改革工作,讓氣象服務工作更加高效,充分發揮氣象服務的作用與優勢,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3.1 明確人員職責,提高信息準確性
農業氣象服務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需要切實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農業氣象部門需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開展調研活動,了解不同轄區的綠色農業發展現狀,掌握不同農作物的種植規模,分析不同農作物對于氣象的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服務機構。要根據當地區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相應崗位,配備專業人員,讓每位工作人員了解自身的工作范圍,明確自身的工作權限,樹立服務意識。工作人員以氣象服務為背景開展標準化作業,切實提高氣象服務水平,使實數據傳輸通道更加通暢,提高數據的采集質量與收集水平,建立互聯互通的服務網絡體系。
工作人員在實際作業過程中,要明確氣象對于農作物的影響,掌握各項參數,如溫度、濕度、氣壓等,準確預測氣象災害,做好播報工作,根據不同農作物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詳細的信息,進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讓我國氣象服務工作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全面服務于農業生產體系。
3.2 基于基層情況完善服務體系
要想切實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就要明確氣象服務的對象。在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種植人員,相關部門要立足于實際,明確基層種植人員的實際需求,確保數據結果的準確性。將氣象服務作為農業生產的內驅力,切實豐富服務內容,以現代化和科技化為依據不斷創新,保障氣象服務質量。
種植人員要根據氣象信息制訂種植計劃,明確管理措施,保證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性。農業氣象部門應該開展全面調研,了解轄區內農業生產的具體情況,如產業結構、經營主體等,并以此為基礎調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對于氣象服務的要求,明確農作物種植目標,加大研究力度。根據轄區內容作物的種植模式,明確服務要點,細化服務內容,合理選擇服務渠道,讓每位種植人員都能準確了解氣象數據,切實發揮氣象服務的功能,使服務工作與基層種植人員的實際需求相結合。
若種植人員主要通過大棚技術開展種植工作,氣象工作人員應分析轄區內適合大棚種植的農作物,研究其氣象需求,監測大棚內的環境因素,準確把握氣候變化趨勢,了解氣象環境的變化,分析氣象災害的發生概率。同時,要與基層種植人員加強溝通,提供豐富的技術指導,讓種植人員掌握先進的種植理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讓農業生產更加科學,進而實現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現代化的目標。
3.3 做好優化創新工作,保障服務質量
農業氣象服務是服務于農業生產的核心技術,需要跟隨農業生產發展水平做好優化與創新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大幅度提升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水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的價值與優勢,建立智慧型、現代型以及綠色型農業?,F階段,我國傳統的氣象服務體系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其消息過于滯后,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種植人員接收到相應消息后,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無法發揮農業氣象服務的作用與優勢,會導致農作物生產質量下降。
氣象部門要加大創新力度,改變傳統的服務機制,合理制訂相應的服務體系,讓企業服務工作更加科學合理。要加強新型設備引入工作,加大新型設備的應用力度,如現代科學技術、觀測儀器、服務設備等。根據氣象服務各流程,明確各項新型技術的應用要點以及范圍,將其與氣象服務工作全面結合,充分發揮新型技術的優勢,轉化科技成果,讓技術服務于氣象工作,切實提高氣象服務水平。
在信息采集階段,氣象部門工作人員需要通過各類技術,擴大數據的覆蓋面,如GPS系統、遙感技術、無人機觀測技術等。在實際服務過程中,要結合智慧農場建立相應的模塊,明確各項系統的應用功能,通過新型設備如傳感器等了解農作物的具體生長情況,進而實現動態化監管。讓工作人員了解農作物在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明確農作物對于氣象的需求,提高氣象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大幅度提升科技含量,實現氣象服務創新目標。
4 結束語
氣象服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分析力度,了解現階段氣象服務中的問題,明確氣象服務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通過不同方式提高氣象服務水平,讓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讓種植人員都能享受到氣象服務成果,為我國農業氣象服務以及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朱志丹,王一凡.農業氣象服務對農作物種植的影響分析[J].河南農業,2022(26):50-52.
[2]閻廷,呂靜,倪妮,等.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措施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7):108-110.
[3]孫瑋鴻.氣象服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及應用途徑[J].南方農業,2022(2):15-17.
[4]格桑多吉,達瓦次仁.干旱對貢嘎縣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及氣象服務分析[J].鄉村科技,2020(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