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荃
摘 ? ?要:不同栽培模式對冬小麥種植過程中土壤溫度與產量的影響不同,需要基于當下冬小麥栽培方式進行探討,掌握其對于土壤溫度以及實際產量方面造成的影響,確保在現階段的種植過程中,種植戶能基于不同的種植條件,調整相關因素,全面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以某地區冬小麥種植工作為例展開研究,闡述了現階段冬小麥栽培模式研究發展現狀,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冬小麥;栽培模式;土壤溫度;產量;溫度變化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4-002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1 ? ? ? 文獻標志碼:B
冬小麥是我國大田作物中極為重要和常見的種類,廣泛分布于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地區,通常于秋季播種、冬季休眠,越冬氣溫回升后返青生長,具有存活率高、生產收益好的優勢。近年來我國種植業發展迅速,冬小麥種植規模明顯擴張,但受到區域經濟、人員素養等因素影響,栽培技術不合理、收獲率低的問題仍客觀存在,產投比例也沒有明顯改善。有必要對冬小麥生長環節和土壤環境的變化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提升種植質量、保障生產收益。
冬小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受到環境因素以及栽培管理的相關措施影響較大,但可以通過人為調控的方式,提升冬小麥產量。覆蓋栽培就是其中代表性技術之一,可以緩和種植區域水分虧缺、氣溫波動頻繁的問題,起到調溫穩溫、集雨保墑的作用。覆蓋栽培舊有模式下使用的塑料地膜環保性能較差,回收不當時可能損傷土壤肥力、造成白色污染問題。新型秸稈覆蓋栽培技術更加綠色、健康,但覆蓋栽培成效如何尚未有定論,需要進一步試驗對比和研究。
1 冬小麥栽培模式研究發展現狀
冬小麥覆蓋栽培、田間管理是持續性、動態化的過程,基本苗量、施肥種類、用量配比等均會影響冬小麥干物質積累情況,制約小麥植株群體生長發育狀況。為提升冬小麥麥田產量、保障種植戶年均收益,現有研究著重關注技術層面內容,通過試驗研究開發摸索各種影響因子的作用機理。部分學者從種植密度角度,發現種植密度會直接影響光照強度,從而改變小麥分蘗發育進程,制約后期產量收益的提升。部分學者則對冬小麥的根系、播種量開展了指數分析,發現基本苗數是影響根系發育的重要因素,可以間接決定小麥植株個體養分汲取能力,使得群體抗性等發生改變[1],實踐中可以通過密度控制、基本苗數優化達到降本增效的目標。還有部分學者聚焦施肥、灌水、播期、播量因素,對冬小麥生長情況展開探究,發現通過對有機肥與化肥用量的均衡、把控,可以使土壤當中的營養成分達到最佳平衡點,顯著提升冬小麥抗逆性,幫助小麥更好地抵御外界干旱、低溫、病蟲害等不良因素的干擾,獲得品質、產量上的雙重提升[2]。播種日期的選擇會對小麥的出粉率造成直接影響。播種日期選擇適宜,小麥所處的生長環境就會更加優質,養分、水分供應充足,適中的日照強度、時長加快了干物質累積,有助于麥穗果實的發育;播種日期選擇不當,則會影響小麥前期生長發育速率,造成植株抗性下降,后期生長中易出現倒伏、發育不良的情況。
這些研究從多個角度出發給出建議,為冬小麥種植管理技術提供了良好的革新方向,但大部分研究成果中未提及覆蓋栽培影響作用機理,很難為干旱地區小麥種植栽培提供指引。干物質的積累過程是小麥產量增加的基礎所在,在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當中,干物質的積累會對冬小麥的生長造成較為明顯的影響,而不同的冬小麥栽培模式會使田間形成不同的溫度、光照強度效果,引發土壤溫度、水分條件的變化,最終改變干物質積累效能。本研究從覆蓋栽培技術入手,重點關注管理方式變更前提,物質的轉運分配方式、植株性狀、品質以及最終產量[3]是否發生變化,在實踐驗證的基礎上總結規律、歸納建議。
2 試驗分析
2.1 試驗地
本研究以某地區冬小麥種植工作為例展開試驗。該地區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種植、栽培技術體系中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在整體的種植過程中,缺乏水資源也是限制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為了保障種植工作順利開展,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減少水分蒸發,保障土壤溫度。事實上,在該技術試用中,雖然保障了土壤溫度,但導致當地土壤肥力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現象,特別是土壤生態環境出現嚴重的失衡問題。這樣的種植方式也加劇了當地白色污染問題。為了保障當地種植工作順利開展,需要積極革新種植模式,完善種植技術,重點分析和探索秸稈覆蓋栽培等新型技術的可用性、適宜性,以此明確改進方向,促成冬小麥產量提升。
試驗地選取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最終選擇的區域常年降水量523 mm,每年7—9月氣溫可以達到25.80 ℃,年平均氣溫為9.23 ℃。該地區土壤類型為山地黃麻土,長年種植,消耗了土壤肥力,目前當地土壤的整體肥力處于中等水平[4]。
2.2 材料與方法
在試驗過程中,采用分區域種植方式,選擇的試驗場地是干旱半干旱的雨養性種植區域。試驗設計中,設置4個試驗地。試驗A全部采用黑色全膜進行覆蓋,試驗B采用白色全膜覆蓋,試驗C在秸稈處理上選擇帶狀覆蓋的方式,試驗D采用露地條播方式。這4種處理方式隨機進行分布,將最小區域控制在200 m2以內。進行3次重復性試驗與分析,在試驗地設置保護,以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
試驗A采用120 cm幅寬的覆蓋膜,覆蓋膜厚度1 mm左右。在此過程中,需要采用全地面平鋪的方式進行蓋膜,不留空隙,同時在膜體覆蓋上要做好地面上的平面布置,可以很好地支持精量播種機作業[5]。試驗B采用白色全膜覆蓋,其他參數與A組一致。試驗C采用秸稈帶狀覆蓋條播方式,在精量播種處理上需要將小麥行數控制為4行,行距20 cm,寬度80 cm。此后將玉米稈整齊放置,再進行塑料膜覆蓋。需要注意的是,覆蓋的過程中要在種植帶中間位置預留出一定的空隙,避免出現秸稈壓苗的情況。試驗D露天條播。在此過程中,地面并不需要進行遮擋,直接采用精量條播機作業的方式進行小麥種植,行距20 cm。
在冬小麥品種選擇上,本研究采用的是統一品種。綜合考察廠家生產資質、合格證明后,引進一批顆粒飽滿、抗病性能較強的冬小麥麥種,以保障試驗順利運行。在播種之前,要對小麥種子進行集中處理,做好消毒和貯存。正式播種前,需要開展旋耕整地,在專業機械幫助下平整地表,使粉碎后的秸稈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同時滅除田間雜草,為冬小麥的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環境。肥料施加環節,要嚴格控制尿素用量,采用腐熟的農家肥和磷酸鈣作基肥進行處理[6]。整個生育期間都不需要進行二次追肥。除草工作要進行3次。在除草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化學藥劑,保持冬小麥順利生長。
2.3 測定項目與方式
在冬小麥苗期階段,從種植開始到成熟期,需要選擇特定的深度,針對土壤溫度進行測定與分析。具體測定的過程中,可以選擇5 cm、10 cm、15 cm、20 cm等4種深度,對土壤溫度進行針對性的測定與分析。觀測之前要埋入一組準備好的溫度計,并在不同深度條件下開展分析,在天氣較為晴朗的期間進行連續測量與分析。采用這樣的測量方式時,還要分為早、中、晚3個時間段,進行相應的數據測量以及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不同覆蓋方式下的溫度改變
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在冬小麥的越冬期到成熟期,需要對4個處理區域進行0~25 cm土壤溫度的檢測以及分析。通過分析后發現,在實際生長過程中,測定結果會呈現出一定的遞增趨勢。溫度測量結果顯示,小麥越冬期間,試驗A當中溫度改變情況與試驗B當中溫度改變差異不大;試驗C處理方式下會發生明顯的增溫效果。隨著返青情況的出現,不同處理方式下的土壤環境出現明顯的溫度差異。在對試驗A與試驗B的對比分析中發現,地膜覆蓋區域增溫成效明顯。因此可以判斷,當下地膜的覆蓋方式可以發揮出良好的增溫效果。在試驗C中,各個地區土壤平均溫度都會低于CK,特別是在孕穗期之后,試驗C當中的處理方式處理效果較好,能夠起到改善土壤狀況的作用。對比這4種處理方式可以了解到,采用秸稈帶狀覆蓋處理時增溫效果更好。
3.2 不同覆蓋方式下的冬小麥物候期以及生育期
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冬小麥在生育期間的生長效果會呈現出明顯的改變。在不同的生育階段,往往存在著不同的生長特征。其中,在試驗A與試驗B的生育處理過程中,需要提前進行對照處理。在對試驗C與試驗D的處理過程中發現,生育期會延長11 d左右。試驗A與試驗B均采用覆膜方式,田間保溫、保水效果更好,因此冬小麥各生長階段均有所提前,其中出苗期提前3 d左右,返青期提前6 d左右,拔節期、孕穗期等均有所提前。在春季返青之后,相比試驗C,試驗B當中的處理方式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推遲情況。在試驗B的處理方式下,各物候期都出現了明顯的延后、提前變化,該種變化與溫度條件有極大關系,這種影響在小麥生長中后期階段作用尤為顯著。
3.3 不同覆蓋方式下的小麥經濟性
實際生產中,需要基于不同的種植模式對冬小麥經濟效益進行分析以及計算。針對單株穗數進行分析,同時對粒重進行稱量,通過對比了解不同覆蓋方式下小麥的經濟效益。在不同的試驗田當中,要采取不同的覆蓋方式,通過控制變量,促使相關人員了解到覆蓋方式對小麥經濟性的影響。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采用不同的試驗田處理方法,在不同地區進行播種,以了解不同小麥的經濟效益。通過試驗分析發現,試驗A冬小麥的株高為92 cm,試驗B冬小麥的株高最高,試驗C處理率最高,試驗A與試驗B成穗效果明顯。
3.4 不同覆蓋方式下的冬小麥產量
在不同的覆蓋方式下,冬小麥的產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可以通過試驗數據的分析,對各種試驗點當中的數據差異進行分析,以此得到具體的處理效果。特別是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栽培模式的不同影響。例如,本研究所采用的4種覆蓋方式下,相比對照有著不同的處理效果。
4 討論
本研究基于4個不同的試驗區域展開試驗分析,試驗田采用的是黑色、白色覆蓋膜,同時利用秸稈帶狀覆蓋的方式進行覆蓋,采用露地播種方式進行播種。通過試驗發現,這些方法均可以達到增產的效果,其中白色全覆膜方式收效最好,冬小麥產量最高,但整體上差異并不明顯。
冬小麥播種過程中,種植深度需要控制在0~25 cm。隨著種植深度增加,冬小麥的生長進程也會被推進。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生育期小麥生長情況會隨著土壤溫度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通過試驗可以發現,在采用覆膜的方式對冬小麥進行種植后,無論采用白色覆蓋膜,還是采用黑色覆蓋膜,冬小麥的生長效果都會優于不采用薄膜覆蓋下冬小麥生育期的生長效果,但是差距并不大。實際越冬期間,秸稈帶狀覆蓋種植方式對內部土壤平均溫度的影響效果一定程度上低于保水增溫的效果。在秸稈帶狀覆蓋環節中采用4行條播方式,不僅具備保水的效果,也具備溫度調節的效果。
采用不同的播種栽培方式進行種植,冬小麥所呈現的生育期狀態并不相同。對黑色覆蓋膜與白色覆蓋膜進行處理分析,需要對其生育期進行比較分析,對比評估冬小麥的生長情況。通過試驗分析可以發現,在實際的處理環節,采用良好的處理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整體處理效果。要積極把握冬小麥的整體生長發育規律,只有對小麥的生長能力與營養成分進行系統性分析,才可以在未來冬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栽培養護水平,同時加強整體處理的效果。采用良好的處理方式,可以提高產量與種植效率。分析秸稈覆蓋對溫度的影響之后發現,通過對溫度方面的良好把控,可以保障整體氣溫升高幅度符合冬小麥生長特點[7]。在秸稈處理中,特別是對于抽穗期小麥的養護管理過程中,要有效控制土壤的溫度。相關種植人員需對種植工作深入了解,這樣才可以避免冬小麥受到外界因素的直接影響,以免出現冬小麥生產品質下降的問題。特別是在現階段種植工作開展中,種植戶可利用對溫度方面的細節調控,全面提升種植的科學合理性,進一步規劃未來種植環節,有效保障冬小麥種植順利開展。
5 結束語
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明確影響生長速度以及產量的各種因素,了解不同栽培方式對冬小麥生長溫度所帶來的改變。在此基礎上,利用合理的種植技術手段,提升冬小麥栽培的質量,緩和覆膜栽培技術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發揮秸稈覆蓋等新技術手段的優越性,為冬小麥生產能力的提升和區域種植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姜麗娜,李金娜,齊紅志,等.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麥物質積累轉運及光熱資源利用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8,47(12):14-19.
[2]陳煒,李紅兵,鄧西平.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麥灌漿過程中旗葉蔗糖代謝和籽粒淀粉積累特性[J].西北農業學報,2018,27(5):641-649.
[3]姜麗娜,徐光武,黃培新,等.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麥根系直徑的頻率分布[J].麥類作物學報,2017,37(6):828-833.
[4]楊衛東,高會會.徽縣冬小麥微壟覆蓋不同栽培模式對比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23):88-90.
[5]李謹.臨夏縣旱地冬小麥不同栽培模式效果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22):38.
[6]董國璽,何文旭,陳超,等.干旱半干旱山區冬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2):9-10.
[7]楊慧敏.不同覆蓋方式對旱地冬小麥產量和氮素利用的影響[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