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經濟作物之一,種植廣泛。近幾年,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對小麥種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來看,我國部分地區在小麥種植中受長期連作和不合理耕作措施等因素影響,導致小麥種植水平較低,不僅產量得不到提升,而且還存在嚴重的病蟲害問題,使得種植戶的效益受到較大損害。目前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開始重視應用種子包衣技術,即在播種前使用一些藥劑處理種子,操作簡便,效果顯著,尤其是病蟲害發生概率明顯下降,同時在小麥整個生長周期采用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比如在小麥選地、整地、播種、水肥管理等環節加強精細化管理,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小麥種植水平,對促進種植戶的增收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麥種子的包衣與配套栽培管理技術,以期能為當前的小麥種植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麥;種子包衣;栽培管理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4-0055-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志碼:B
小麥種子包衣處理后,其在發芽和生長的過程中都可以借助種衣劑中的活性物質,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保障幼苗長勢,而且種衣劑還能防治地下病蟲害,保障小麥幼苗健康生長,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同時,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嚴格遵循小麥的生長習性開展精細化田間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小麥的生長水平,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小麥種子包衣技術概述
種子包衣技術是使用種衣劑處理種子,種衣劑大多是以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成膜劑及其他功能性助劑為原料,再加入滲透劑、濕潤劑等其他成分混合加工而成的農藥劑型,可以直接作用于小麥種子,成膜性的特點會使其附著在種子表層,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通透性,確保種子正常呼吸。就其成分組成來看,種衣劑主要包括活性物質和非活性物質,其中活性物質主要有微生物、抗生素、生長調節劑等,非活性物質以成膜劑為主,包括天然物質和合成物質等,其中天然物質中的樹脂、淀粉、殼聚糖等能給種子生長提供必要養分,合成物質中的聚乙酸乙烯酯、甲基纖維素鈉、聚丙烯酸等能促進種子萌發及生長。播種后,附著在種子表層的種衣劑會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逐漸膨脹,同時又不會完全溶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子即使在發芽后也能通過包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包衣中所含有的農藥和種肥也緩慢釋放,最終被種子所吸收[1]。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種衣劑類型有單一型種衣劑、復合型種衣劑、生物型種衣劑和特異型種衣劑,在具體選擇時,需要根據小麥的生長需求選擇對應的種衣劑,以便可以充分發揮種衣劑的作用。比如特異型種衣劑能夠增強小麥等植物根部的生物活性,提高吸水、持水功能,促進種子萌發和育苗生長,因此在處理小麥種子時可以使用一些特異型種衣劑。
2 小麥種子包衣技術要點
使用種衣劑可以在小麥種子發育階段形成特殊的保護層,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可以有效防治種子及幼苗發育期的病蟲害。經過大量研究表明,種衣劑對小麥種子病蟲害防治效果可達70%以上,藥效可持續30 d以上,同時其中含有大量的生長調節劑和活性物質,能夠促進小麥種子萌發以及生長,因此開展種子包衣工作勢在必行。在處理種子包衣時,一是精選良種。優良的品種是保障小麥生長質量的基礎,種植戶需要嚴格按照當地的氣候特點、土壤結構選擇抗病性能好、產量高、抗倒伏的優良品種,要去正規經營的店鋪購買種子,確保種子質量。二是處理種子。應挑選外部飽滿、無病害、無破損的種子,清理過大、過小、外部破損的種子、病種以及種子中的雜物,然后晾曬種子,晾曬時間為48~72 h,讓種子解除休眠狀態,提高種子發芽速度以及發芽率,之后包衣處理,種植戶應根據不同地形、土壤條件以及病蟲發生種類選用適合的種衣劑。比如在處理時可以使用27%苯醚·咯·噻蟲懸浮劑(1 mL包衣劑包衣0.5 kg小麥種子),小麥苗齊苗壯、根深葉茂,成穗率高,前期無病蟲害(除了紅蜘蛛以外,種子包衣對紅蜘蛛無效),控制期長達半年以上,春季少打1遍藥,符合國家農藥減量增效、綠色環保的要求,因此應用效果較好,可促進種子發芽與生長[2]。
3 小麥配套栽培管理技術
3.1 土地選擇和整地
選擇合適的地塊并做好整地工作能夠給小麥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選擇地塊時,應選擇土壤肥力較高、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且地塊所處區域平坦、通風條件良好。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地塊土壤的物理性狀,最常見的整地方法是深翻,深度控制在20~25 cm,以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及保肥能力,將底層土壤翻到表面露天環境中,借助紫外線殺滅其中隱藏的蟲卵以及病原菌。在整地環節要消毒土壤,降低土傳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3.2 造墑施肥
在較為干旱的環境下開展播種工作,為了保障幼苗的成活率,種植戶需要開展造墑施肥工作,一是要給土壤澆水,確保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有充足的水分。二是要施足底肥,確保小麥種子在生產過程中有充足的養分,底肥一般以腐熟農家肥為主,從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每公頃配合使用純氮105~120 kg、五氧化二磷105~120 kg和氧化鉀75~90 kg,保障土壤肥力,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為了保障施肥的合理性,種植戶可以借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面分析土壤內部的營養元素組成,合理配制肥料,從而確保施肥的科學性與有效性[3]。
3.3 播種
播種環節對小麥的生長質量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種植戶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適時播種。選擇一個合適的播種時間是促進種子發芽的關鍵,避免小麥錯過最佳生長時間,因此種植戶需要時刻關注種植區域的天氣條件,尤其是溫度變化,當溫度為15~18 ℃時即可播種,避免過早或者過晚播種出現發芽率變低的問題。二是要適量播種。要規劃好種植密度,避免種植密度過小影響產量,種植密度過大導致小麥植株之間爭奪養分,出現生長不良的情況,因此種植戶需要嚴格按照地塊土壤肥力,科學規劃小麥種子種植密度,一般按照225萬~375 萬/hm2基本苗的標準播種,目前小麥播種機械應用廣泛,在合適的地塊采用機械播種的方式可以確保小麥在單位面積內獲得最大產量[4]。三是要控制好播種深度。播種深度過淺會凍傷小麥,播種深度過深會影響小麥發芽,因此一般將播種深度控制在4~5 cm。
3.4 田間管理
3.4.1 施肥管理
通過科學的施肥管理可以讓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得到足夠的養分,從而保持較為旺盛的生長態勢。在施肥過程中,需要選擇安全環保、高效的有機肥,在小麥長出3片葉后要追分蘗肥,用量為75 kg/hm2;小麥分蘗期要施足底肥,使小麥在冬季生長有充足的肥料,保障小麥正常返青;小麥拔節孕穗期要增加施肥量,用量為90~120 kg/hm2,主要是磷肥、鉀肥、尿素;小麥抽穗期要葉面噴肥,應用0.1%~0.2%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7 d噴施1次,共噴施兩次,從而保障小麥的產量[5]。
3.4.2 灌水
小麥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不同,一般需要在以下幾個階段灌水。在過冬反青期,及時澆透返青水,保證小麥高產;在小麥拔節期,利用自流清水的形式澆灌,該時期小麥需水量增加,春季極易遇到春旱,這時需要及時灌溉,如果降水較多還需要及時排水。
3.4.3 除草
雜草會與小麥植株爭奪養分,導致小麥植株長勢受到影響,因此種植戶需要重視除草工作。一是要選擇合理的除草藥劑,選擇高效、無毒的除藥劑,避免在噴灑小麥植株時威脅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二是要針對雜草種類選擇合理的藥劑,如果是雙子葉雜草,可選擇5.8%雙氟·唑嘧胺懸浮劑作為除草藥劑,按照150 mL/hm2的標準給藥;如果是單子葉雜草,可選擇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作為除草藥劑,按照1 200 mL/hm2的標準給藥。三是要注意藥物使用時間,應在小麥拔節期完成除草工作,避免藥劑對后續小麥生長造成影響,在使用藥物時應選在晴朗無風且溫度在8 ℃以上的天氣,從而提高除草效果[6]。
3.4.4 防倒伏
小麥生長期間極易出現倒伏現象,一般是因為氣溫波動過大、氮肥施加過多或者種植密度過大導致的,發生倒伏會導致小麥減產,因此需要做好防倒伏工作。除了要選擇抗倒伏的小麥品種以外,還可以在小麥分蘗期至拔節期噴灑瑞僑牌美多素1 000倍液。
3.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威脅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種植戶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會受到不同病蟲害的威脅,因此需要結合小麥的生長特性做好針對性的防治工作。一是播種期。播種后小麥極易受到地下害蟲、全蝕病、根腐病的侵害,在防治過程中除了要做好種子包衣工作以外,還要合理施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選擇高質量的有機肥以及復合肥,減輕小麥生長后期養分的供應壓力,為其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增強小麥長勢。二是麥苗期。應針對紋枯病、全蝕病以及銹病開展防治工作,小麥出苗后21~28 d是全蝕病高發期,可輪換使用氟硅唑乳油及粉銹寧可濕性粉劑,以提升防治效果。當10%左右的小麥植株出現銹病時,可使用75%拿敵穩水分散粒劑150 g/hm2或15%三唑酮粉劑1 200~1 500 g/hm2,兌水600~750 kg噴霧防治。針對紋枯病,可使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675~900 g/hm2兌水噴霧防治。三是返青拔節期。需要做好紅蜘蛛以及條銹病防治工作,條銹病可使用三唑酮、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已唑醇等藥劑防治,紅蜘蛛可使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20%噠蟠靈1 000~1 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2 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四是拔節孕穗期。主要針對蚜蟲,田間百株麥苗蚜蟲數量達到800頭,可選擇10%吡蟲啉、50%抗蚜威、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防治。五是抽穗揚花期。該時期病蟲害發生概率較高,要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針對赤霉病,可以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多菌靈超微粉兌水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灑1次。
通過上述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全面保障小麥健康生長,降低病蟲害對小麥植株造成的不利影響[7]。
3.6 及時收獲
小麥成熟后應及時收獲,如果遇到突發惡劣天氣要做好相關預防工作,從而確保小麥產量。收獲小麥后需要晾干或者烘干,并儲存,期間要注意防雨防潮。
4 小麥種子包衣技術的展望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綠色生產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在農作物實際種植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采用綠色種植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使用種子包衣技術可以從根源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促進農作物生長,因此該技術符合當前綠色發展的要求。目前,種衣劑的生產和銷量呈上升趨勢,在生產實踐中使用種衣劑的種植戶越來越多,可以說種子包衣技術已經進入到迅速發展的時期,同時用于種子處理的農藥種類不斷增加。
就目前來看,種子處理劑經歷了粉劑、可濕性粉劑、乳油等常規劑型,目前已經發展到懸浮劑、種子處理懸浮劑、微膠囊劑等,這些先進劑型能夠使種子處理劑更好地包裹在種子表面,避免傷害種胚,延長保護幼苗時間,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應用包衣機械使種子包衣更加均勻和精準,從而提高包衣效率。但是我國的包衣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在使用多種衣劑時會出現包衣不牢固、分層和沉淀等問題,種植時包衣會逐漸脫落并溶于水,活性成分大量流失,影響種子生長,削弱種子包衣抗病蟲害的效果。在小麥種子包衣處理時還存在理論研究依據不充足的問題,使得小麥種子包衣處理缺乏針對性,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需加強研究,做好技術開發工作,合理選用小麥專用種衣劑[8]。
除此以外,要結合不同地域的土壤、氣候等因素開發特用型種衣劑,例如抗酸種衣劑、防蟲種衣劑、抗旱種衣劑、抑制除草殘留種衣劑等,以便進一步提高種子包衣技術水平,為我國農業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5 結束語
小麥種植質量與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使用種子包衣技術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小麥種子的發芽率,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為提高小麥的生產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采用配套技術手段可精細化管理小麥生長周期的全過程,有力保障小麥的生長質量,對促進種植戶增收增效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當前的小麥種植中要加強種子包衣技術推廣應用,從而不斷提高我國小麥種植水平。
參考文獻:
[1]魏宏.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要點探析[J].農家參謀,2022(16):48-50.
[2]白周鵬.小麥病蟲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10):47-50.
[3]于思賢,胡新鎖,于思勤.小麥種子處理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C]//河南省植物保護學會、河南省昆蟲學會、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河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十一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信陽:河南省昆蟲協會,2022:365-368.
[4]王繼輝.小麥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探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2,34(1):94-96.
[5]陳韜.種子包衣劑對小麥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農業工程,2021,11(6):131-136.
[6]詹振亮.關于小麥種子包衣防治病蟲害技術的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9):99-100.
[7]張薔新.不同種子包衣劑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控效果[J].種業導刊,2020(5):39-41.
[8]趙艷麗,王祥會,胡英華,等.種子包衣技術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