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艷陽
科技出版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無數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需要科技出版工作來記錄、固化、傳播,特別是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給科技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和技術手段,同時也對科技圖書編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筆者總結的科技圖書編輯急需提升的五種專業能力。
出版物是科普產品的重要形式之一,大批優秀科普出版物的問世為科普事業增色不少。即使在互聯網時代,閱讀依然是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那么,科技圖書編輯在這種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下應該有何作為?首先是意識,傳統科技出版社需要進一步強化科普責任,提高大眾科普圖書的出版力度。相較于其他領域,科技圖書編輯長期接觸科技工作者,對專業技術領域了解更深入,對科技熱點的敏感性更強,因而在科普產品開發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每一名科技圖書編輯都應該轉變思想,加強從“小眾到大眾”“從高端到普及”的責任意識。
其次是方向,科技圖書編輯需要在自己的科技出版領域內積極挖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科普類選題;策劃反映國家科技創新成果、重大科技工程、熱點科技事件的科普出版物,從出版的角度努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最后是方法,科技圖書編輯應當積極引導、幫助作者對市場有需求、容易轉化的科技出版物進行科普化加工,從出版層面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圖書編輯要不斷提升“科技—科普”轉化的敏感性,發揮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一體兩翼”之間的促進和催化作用。
對于科技熱點具有敏感的捕捉能力,是新時期、新要求下科技圖書編輯能否策劃出精品書、暢銷書的關鍵之一。編輯在策劃選題的時候,應該能夠判斷選題內容是否為當前科技熱點或在近期有成為熱點的潛力,這方面能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著力提升。
一是時刻關注國內外的最新科技資訊。科技圖書編輯需要加強對科技信息的搜集、整理、轉化能力,通過關注門戶網站、公眾號、微博等渠道,時刻關注國內外科技進展、新產品應用、政策法規發布等,將其中符合科技熱點標準、易于進行圖書轉化的信息記錄在案,作為選題儲備。
二是瞄準國家重大工程和偉大科技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以上方向都可以挖掘、開發出很多有意義的選題,而將這些反映我國偉大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選題轉化為圖書,可以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國內外了解我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展現自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發揮重大作用。
三是聚焦熱點行業學術獎項、會議和論壇。科技圖書編輯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長期跟蹤、關注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的專業學術會議。通過定期參加會議,科技圖書編輯不僅可以了解到該行業最前沿的科技發展現狀,在會議中結識潛在作者,還可以通過傾聽科技工作者的報告發言或與其當面交流、座談,從中獲取最新專業知識,了解知名人物,預判發展熱點,為選題策劃提供思路。
無論是從融合出版倡導的思想創新還是技術引領出發,科技圖書編輯都責無旁貸,理應成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踐行者。具體到實際工作中,科技圖書編輯需要努力提升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產品融合。近年來,各大科技出版社推出的融媒體圖書產品已不再局限于電子書、音/視頻、H5、VR/AR等,還會提供如線上圖書館、慕課課程、出版交流平臺等更為豐富、多樣化的數字資源與服務,小小的二維碼所承載的內容包羅萬象、五花八門。因此,在注重內容開發的同時,科技圖書編輯也要提升融合出版產品的使用率和實用性,努力開發有更大市場需求的融合出版產品,如幫助讀者理解圖書內容的相關講座、課程,對行業發展有益的知識庫、數據庫等等,避免推出“為融而融”的形式化產品。
二是營銷融合。傳統科技圖書屬于小眾出版,技術門檻導致受眾面相對狹窄,讀者大多通過線上搜索購買圖書,營銷手段單一、營銷活動轉化率低的現狀使高水平科技圖書的出版信息不能被真正有需要的讀者及時接收到。對此,新媒體營銷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比如行業線上/線下學術會議、論壇,院士、學術大咖講座、訪談,網絡專業博主直播帶貨等,都是科技圖書營銷的優秀平臺。此外,出版社可以通過專業讀者群的建設,向目標讀者精準推送圖書出版信息,再結合視頻/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官方新媒體平臺宣傳,進一步提高專業讀者的媒介“黏合度”。
三是技術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帶來的科技革命浪潮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特別是近期出現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應用再一次顛覆了人們的認知。科技圖書編輯應該成為出版行業中對新技術應用最為敏感的群體,做前沿技術探索應用與成熟技術應用推廣的先行者。同時,科技圖書編輯還應該具備推進技術融合落地的意識。目前很多科技產品離真正應用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推廣多年的智能審校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編輯工作量、提高書稿質量,但離成為真正合格的“審校者”還有很長的道路。科技圖書編輯應該在“嘗鮮”新技術的同時,利用編輯的職業技能為新技術的成熟、落地提供幫助。
首先,科技圖書編輯要提高外語使用能力。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許多國際學術會議改為線上舉辦,這就需要科技圖書編輯具備良好的外語聽說能力,能夠與參會人員順暢溝通交流,為引進/輸出版權圖書打好基礎。同時,作為一名科技圖書編輯,要不定期地瀏覽國外圖書銷售網站以及國外各大出版集團的官網,通過網站上的內容簡介、作者介紹、讀者評價、專業熱門度排序等大致了解圖書的基本情況,從而篩選出擬引進的圖書。
其次,科技圖書編輯要提高對涉及意識形態的內容的把控能力。科技圖書出版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出版過程中,編輯要牢記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守圖書出版的思想引領和政治把關任務。在引進出版國外科技類專著時,對意識形態問題要高度重視。科技圖書編輯在審讀樣張、簽訂版權合同之前,除了要對內容和市場需求進行正確研判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圖書反映的立場、觀點和傾向性問題進行把關。有些政治性問題可能隱藏在某個段落甚至某張圖片中,需要編輯時刻保持極高的政治敏感度。尤其是引進軍事戰略、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倫理等敏感題材圖書時,科技圖書編輯要保持高度警惕,嚴防出版物中出現政治問題。
責任編輯的工作是給圖書內容“做嫁衣”的創造性勞動,隨著讀者對美的欣賞要求越來越高,市場上時尚、美觀的科技專著也層出不窮。因此,科技圖書編輯應當在裝幀設計能力上進行提升,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多關注設計精美的同類圖書,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考借鑒。而且,責任編輯是除了作者之外最了解圖書內容的人,可以根據圖書主題,在封面設計、版式設計等方面與美術編輯展開充分溝通和討論,深入參與設計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科技圖書的整體美感。
新時代下,對“科技—科普”轉化能力、科技熱點捕捉能力、融合出版能力、對外交流合作能力、圖書裝幀設計能力這五個方面的提升也許并不能完全覆蓋新時期科技出版工作對科技圖書編輯的全部要求,但它們都與適應當今科技出版新形勢、新變化息息相關,值得重點關注。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進步,以上能力也在不斷變化、迭代,科技編輯需要審時度勢、標新立異,堅持基礎能力鞏固與新能力提升并重,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科技出版工作創新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