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嫚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邏輯學”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優勢。“邏輯學”課程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堅持言教和身教相統一。“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在邏輯學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邏輯發展史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選取經典的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素材,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取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來說明邏輯原理,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當前形勢;組織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辯論,有利于學生明確人生方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育 “邏輯學” 通識課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即高校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這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思政主要通過加強非思政類課程的價值導向性引導學生培養中華文化認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有利于完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課程思政與整個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是一致的: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一、 “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優勢
(一)課程性質
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中,“邏輯學”“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在七大基礎學科中位居第二,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邏輯學”是“思維的文法”,提供的關于詞項、命題、推理、論辯的理論和方法,為人們學習、理解、掌握和研究其他科學提供了有力工具。另外,自古以來,中國、印度和西方都曾對“邏輯”這門學科的發生、發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邏輯學”具有全人類性。
柯匹·科恩指出:“無論在科學研究中,在政治生活中,還是在個人生活管理方面,我們都需要運用邏輯以達致可靠的結論。學習邏輯,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好的論證以及它們為什么好,亦可幫助我們確認壞的論證以及它們為什么壞。沒有什么研究會有比之更廣大的用途。”[2]
基于以上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全人類性,邏輯思維訓練是每個學科的學生都必備的,高校開設“邏輯學”通識教育課非常必要。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也非常顯著。
就覆蓋面而言,作為通識教育課的“邏輯學”比具體的專業課程更為廣泛,在通識課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邏輯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
(二)課程內容
教育部2020年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根據不同課程內容特征、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深挖思政因子,并將這些思政因子融入課程內容,在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邏輯學”包含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等內容,需要大量的例子來引入和說明。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效果的例子來組織教學。就此而言,“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師角色
全方位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因素之一是教師。教師有沒有育人意識、能不能找準育人角度、是否具有育人能力決定了課程思政建設能否落實落地、見功見效。在“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傳道授業解惑并行
“邏輯學”課程教師需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明確“邏輯學”課程在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位置,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在傳授邏輯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把思想引領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發揮通識教育課覆蓋面廣的優勢,體現通識教育課的育人功能。
一般認為,邏輯教學注重命題和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不關注命題和推理具體內容的真假。在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邏輯原理的基礎上重視具體內容。在學生學習了邏輯原理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運用邏輯原理分析具體事例,可以援引大量帶有價值導向性的例子,這樣不僅檢驗了學生邏輯原理的學習效果,也成功地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3]
(二)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首先,教師要避免單調的說教式、填鴨式教學,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具備材料轉化能力,善于把嚴肅的思政教育材料轉化成學生易于接受的“邏輯學”原理素材,增強“邏輯學”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說服力。[4]
(三)堅持言教與身教相統一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源于教師自身是否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世界形勢,是否具有明確的人生方向。因此,教師自己要時刻加強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黨的系列文件,學習各級部門關于課程思政的意見,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
三、“邏輯學”課程思政教育途徑探索
(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邏輯發展史
現有的通識課“邏輯學”教材大多以西方形式邏輯為主要框架,這會讓學生誤以為中國沒有邏輯學。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的思想家就已經獨立提出了邏輯學說。[6]
以春秋戰國時期為例,儒家的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孟子發展了譬式類比方法的“類,舉相似”的方法論意義;荀子在《正名篇》中系統論述了“名”“辭”等概念,完善了儒家的正名邏輯體系。《墨經》的邏輯體系是世界上出現較早、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之一,全面提出了名(概念)、辭(命題)、朔(推理)、辯(論證)的邏輯理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名辯邏輯學體系。韓非子第一次提出了“矛盾之說”,揭示了矛盾律的基本性質。 其余如名家、道家等也都在邏輯方面做出了重要論述。
以《墨經》的邏輯思想為例,其中不僅闡述了假言、選言、直言等命題的性質和推理形式,同時也包括直言命題推理中的對當關系推理,以及詞項的周延理論,對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有清晰地揭示,這些都已達到或接近亞里士多德邏輯和今天邏輯的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介紹中國的邏輯學思想,一方面可以系統地梳理中國的邏輯發展史,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邏輯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介紹古代經典蘊含的卓越的文學成就和哲學智慧,增強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
(二)選取經典的思政教育素材
對這些素材的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邏輯知識和邏輯技能,而且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的。”[7]
這段論述中包含大量的不同類型的邏輯命題和推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一個選言命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和“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是兩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命題,它們一起構成一個聯言命題。“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的”是一個省略三段論,省略了大前提“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整個三段論是第一格的AAA式。
教師可以在“復合命題及其推理”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引入這個例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闡述各個類型復合命題的邏輯含義,說明省略三段論的原理;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把思政教育融入邏輯學基本知識教育過程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類似的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經典素材,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比比皆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大量引用這類例子,以增強“邏輯學”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選取爭議性的問題來說明邏輯原理
教師通過一些活生生的例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邏輯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當前形勢,有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
例如,2019年5月29日,中國環球新聞網主播劉欣和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主播翠西·里根就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辯論,其中有關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討論。[8]翠西·里根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放棄發展中國家地位,停止向世界銀行借款。劉欣指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取決于如何定義“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強大了,但是強大是基于中國經濟的總體規模;中國有14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三倍;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及美國的1/6,甚至不如歐洲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
在這段辯論中,二人都涉及“發展中國家”的定義。邏輯學上的定義是揭示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運用一個概念的時候,一定要能揭示這個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特點或者本質。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主要是指一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對比較低的國家,通常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翠西·里根顯然沒有抓住“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或本質,在運用這個概念時犯了概念內涵不明確的錯誤。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教師在“邏輯學”課程知識方面可以使學生明白“定義”這種邏輯方法的要點所在;在對世界局勢的認識方面,可以使學生理解中國目前雖然已經強大了,但是人均GDP仍然很低,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誤解。
目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定,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會產生諸多分歧。我們在進行“邏輯學”教學時,結合這些實例進行講解,一方面可以增強“邏輯學”課程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9],形成批判性思維。同時,這類素材的選擇可以使“邏輯學”的課程思政教育和“形勢與政策”類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比如,針對“躺平”“躺贏”等提法,《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建功新時代系列評論”,旗幟鮮明地提出“躺平不可取”,周密細致地分析了“躺贏不可能”,激情洋溢地號召“奮斗正當時”。該系列文章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
以《躺平不可取》為例,該文先分析了“躺平”的順從環境、妥協于困難、放棄未來的字面意義,尖銳指出“躺平”者表面隨意、心里不甘、懼難偷懶的心態;接著提出新時代新百年黨和國家乃至于社會個體都要實現“高而更高、新而更新”。文章第二部分以我們黨的光輝歷史說明,“多少命懸一線的危機化為再創輝煌的契機”,如一葉小舟啟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萬五千里長征;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豐功偉績說明,“多少不可能成為可能”,如14億人民吃飽飯、羅布泊升起的蘑菇云、兩彈一星等等。文章接著提出“新時代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以“康乾盛世”的“躺平”帶來的歷史難題從反面說明“落后就要挨打”;“新征程是出彩人生的新跑道”,以新時代的“奇偉瑰怪非常”之成就正面論證,千載難逢的機遇正在到來。文章第三部分,呼吁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抓住這蘊含著歷史使命的機遇,既可報國,也可成就人生;既有宏觀層面的時代宏圖,也有個體層面的成就夢想。最后,基于“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持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告誡青年,“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倡議青年要“知歷史、觀大勢、創未來”[10]。
以上論述有演繹論證,有歸納論證;有正面論證,有反面論證;有直接論證,有間接論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論證的結構、論證的策略、論證的建構和評估”等邏輯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掌握邏輯論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對這些現象的來源、內涵、形成原因等進行辯論,在辯論和學習中重點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確自己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重要責任。
四、結語
高校通識課“邏輯學”由于課程性質和內容等方面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巨大的優勢。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既要授業解惑,也要傳道育人,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并重;提升思政育人能力,為思政教育增強活力;注重言傳和身教并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使用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材料,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選用邏輯性強的時事政治事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百年不遇變局下的世界形勢;可以就一些爭議性強的問題開展辯論,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講解、辯論等形式,對具體案例進行邏輯辨析,使邏輯知識和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 [9]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美]柯匹·科恩.邏輯學導論[M].張建軍,潘天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
[3] 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 江蘇高教,2018(12):91-93.
[4]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17(7):10-14.
[5] 鄭佳然.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行同向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6] 《邏輯學》編寫組.邏輯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23.
[7]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N].解放日報,1944-09-21.
[8] 單仁平.中美女主播約辯是值得鼓勵的開頭[N].環球時報,2019-05-31.
[10] 關銘聞.躺平不可取——建功新時代系列評論之一[N].光明日報, 2021-12-27.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 (2019SJA0359),南京審計大學第四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