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閃 郭明發 孫 佳 史利歡 劉 煒 段勇濤
(1.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小兒血液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0000;2.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白血病,嚴重威脅患兒健康和生命[1]。目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治療方案以化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為主,復發是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微量殘留?。╩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惡性血液系統疾病經治療后雖然達到臨床緩解,但血液中仍殘存微小比例白血病細胞的狀態[2-3],隨著治療的持續進行,殘留的細胞可能會逐步減少,直至完全消失。MRD是疾病復發的隱患,持續監測MRD是評估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預后的重要措施。由于MRD呈動態變化,不同時間點的MRD數值反映的預后意義不同[4-5]。有研究發現,對于不同融合基因背景的ALL患兒,MRD狀態及其代表的預后意義有一定差異[6],但相關研究報道較少,結論不明。本研究擬探討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和陰性的B-ALL患兒各時間點MRD的差異和臨床意義,以期為不同融合基因背景B-ALL患兒的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收治的B-ALL患兒234例,其中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78例(陽性組),陰性156例(陰性組)。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經法美英分型標準和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確診為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初診患兒;3)初診時接受46種融合基因檢測,確認為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或無融合基因背景(常見融合基因檢測均為陰性);4)在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接受化療,并隨化療進程接受MRD監測;5)患兒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混合系白血病患兒;2)未完成化療或化療開始3個月內死亡患兒。
收集所有患兒入院時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初診白細胞計數、臨床危險度[7],根據患兒的隨訪記錄統計其生存情況,無復發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定義為從第1次完全緩解至疾病復發的時間。記錄患兒誘導化療第15天、第33天和鞏固治療開始前(第12周)的MRD檢測結果,分別記為MRD1、MRD2和MRD3。檢測方法:通過骨髓穿刺抽取患兒骨髓液2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2 h內送檢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檢測,檢測儀器為美國BD公司FACS canto型流式細胞儀。按照初診時的免疫分型結果制定個體化MRD檢測方案,檢測患兒有核細胞≥5×105個;采用CD45、CD19、CD38、CD20、CD10、CD34、CD58、CD123、CD13、CD33等抗體組合。首先根據CD45/CD19和CD19/SSC對CD19+細胞進行設門,然后對CD19+細胞進行其他抗體分析,以殘存細胞比例作為MRD值,MRD1和MRD2均以>1×10-3為陽性標準,MRD3以>1×10-4為陽性標準。典型MRD陽性結果見圖1。
圖1 典型MRD陽性流式細胞術檢測結果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ETV6/RUNX1融合基因與B-ALL患兒生存率之間的關系。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評價B-ALL患兒預后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陽性組和陰性組年齡、性別、初診白細胞計數、臨床危險度、3次MRD陽性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陽性組和陰性組一般資料比較
234例患兒隨訪時間為4~46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26個月,有18例(7.69%)患兒復發,5例(2.14%)患兒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整體RFS較長(χ2=4.745,P=0.029),即復發率更低。見圖2。
圖2 ETV6/RUNX1融合基因與B-ALL患兒RFS的關系
在陰性組內,MRD1陽性患兒平均RFS為40個月,與陰性患兒(42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72,P>0.05)。MRD2和MRD3陽性患兒的平均RFS均為33個月,均短于MRD2和MRD3陰性患兒(均為43個月)(χ2值分別為9.747、11.697,P<0.05)。見圖3。
圖3 陰性組內各時間點MRD與患兒RFS的關系
以各時間點MRD、患兒年齡、性別、初診白細胞計數和臨床危險度(低危和中/高危)為自變量,采用Cox回歸分析B-ALL患兒預后的影響因素,方法為“條件(向前)”逐步回歸,結果顯示,年齡(≥10歲)、臨床危險度(中/高危)和MRD3陽性是陰性組患兒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ETV6/RUNX1融合基因陰性患兒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在陽性組內,MRD1陽性患兒平均RFS為44個月,與陰性患兒(42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8,P>0.05)。MRD2和MRD3陽性患兒的平均RFS均為39、34個月,均短于MRD2和MRD3陰性患兒(均為45個月)(χ2值分別為1.567、4.266,P<0.05)。見圖4。
圖4 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組內各時間點MRD與患兒RFS的關系
進一步納入各時間點MRD和患兒一般資料進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10歲和初診白細胞計數≥100×109/L是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患兒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患兒RFS影響因素分析
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進步,B-ALL患兒的整體生存率已逐步提高,但仍有20%~30%患兒化療失敗[8]。除環境因素外,遺傳因素也是患兒發病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兒童白血病融合基因相關研究成果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也逐漸普及。ETV6/RUNX1融合基因是一種常見的融合基因類型,由位于12號染色體上的ETV6基因與位于21號染色體上的RUNX1基因剪切重組后形成,可影響造血干細胞的復制、分化等生物學過程,參與白血病的發生和發展[9]。有研究發現,約25%的B-ALL患兒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占有融合基因背景B-ALL患兒的40%[10]。關于ETV6/RUNX1融合基因與B-ALL患兒預后的關系,相關研究報道其5年無病生存率顯著高于其他亞型[11],但不同研究對這一結論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其有促癌作用,有學者認為其可致病情進展,也有學者認為其與患者預后無相關性。MONTA?O等[12]發現,敲除淋巴細胞ETV6/RUNX1融合基因,可以抑制淋巴細胞惡性增殖、凋亡抗性和體內成瘤能力,提示該基因發揮促癌作用。AMPATZIDOU等[13]發現,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ALL患者中存在淋巴細胞克隆異質性和MRD清除功能受損,最終導致疾病的復發和不良預后。BHOJWANI等[14]發現,ALL患兒ETV6/RUNX1陽性表達與年齡<10歲、低風險分級和治療第19天的MRD水平相關,ETV6/RUNX1陽性患兒的無事件生存率明顯更高(P<0.05)。WANG等[15]發現,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ALL患兒風險分層治療完全緩解率高、遠期療效好。相關研究結果顯示,ETV6/RUNX1在白血病中的臨床意義與其作用機制有關,一方面,ETV6/RUNX1可以激活PI3K/Akt/mTOR等致癌通路,促進細胞增殖、細胞黏附和DNA損傷反應;另一方面,ETV6/RUNX1高表達也會提高治療反應性,利于疾病預后,爭議可能與研究對象和目的的差異有關[12,1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陰性組比較,陽性組患兒的RFS顯著延長(P=0.029),提示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是患兒無復發生存的保護因素,與WANG等[15]的研究結論一致。
復發是威脅B-ALL患兒生存的最主要原因,及早診斷和調整治療方案是改善患兒預后的關鍵。隨著流式細胞術診療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MRD檢測也在白血病患兒化療療效監測中廣泛開展。盡管MRD是觀察療效最直觀的指標,但目前關于MRD監測的時間點和閾值設定仍未達成共識[17-18]。這是因為腫瘤細胞是在治療過程中被逐步消滅的,MRD陽性,尤其是化療早期陽性并不意味著患兒一定會復發;同時,因MRD閾值和檢測精度的原因,MRD陰性也不等同于癌細胞的絕對清除。目前的研究多以患兒誘導化療第15天、第28~33天和鞏固治療開始前(第12~13周)為監測點,即多數研究認為這幾個時間點的MRD與預后相關性較好[19]。目前,關于MRD與ETV6/RUNX1融合基因相關性的研究尚不多見,不同融合基因背景患兒MRD檢測的臨床意義是否存在差異尚無明確結論[20-21]。危彤等[6]發現,MRD監測僅對無融合基因背景的B-ALL患兒的預后有意義,而對于ETV6-RUNX1或E2A-PBX1陽性的患兒無顯著預測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陰性組中,治療第15天MRD陰性和陽性患兒RF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第33天和第12周時MRD陽性患兒RFS顯著短于陰性患兒(P<0.05),MRD3陽性是此類患兒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而陽性組中,治療第15天和第33天MRD陰性、陽性患兒RF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2周時MRD陽性患兒RFS顯著短于陰性患兒(P<0.05),但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MRD3并非此類患兒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融合基因背景下各時點MRD意義存在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白血病是一種遺傳因素占主導地位的惡性疾病,在存在融合基因的情況下,患兒病情的進展主要受遺傳特征、基因導向等因素影響,MRD的預后提示價值相對較弱;在無融合基因背景的情況下,患兒的治療反應性是決定預后的根本因素,而MRD是直接反映治療反應的指標,因此對預后的提示意義相對較大。臨床在制定患兒化療和療效監測方案時,可綜合考慮患兒的融合基因背景,以合理決策,使患兒受益。
綜上所述,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的B-ALL患兒整體預后優于該融合基因陰性的患兒,其中誘導化療第12周時的MRD水平是ETV6/RUNX1融合基因陰性患兒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但各時間點MRD對于ETV6/RUNX1融合基因陽性患兒預后無顯著影響,臨床可參考患兒融合基因背景制定個性化MRD監測方案,從而在保證預后的前提下,減少患兒穿刺操作,改善患兒診療體驗,降低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