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牧 龔東亮 徐黎明 彭 榮
(1.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檢驗科,上海 201700;2.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骨科,上海 2017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尋找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和誘發因素,并加以控制,將對乳腺癌的防治起積極作用[1]。有研究發現,病變細胞必須以特異性的修復機制來進行修復[2],而著色性干皮病基因組C(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XPC)編碼的蛋白在早期DNA損傷修復中起關鍵作用[3]。為進一步探討XPCrs2228000(Ala499Val)位點多態性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本研究擬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檢測XPC基因,并分析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與乳腺癌發病的相關性。
選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女性乳腺癌患者562例(乳腺癌組),年齡(43.0±9.4)歲。納入標準:經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乳腺癌。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腫瘤;2)不愿意參加本研究。另選取同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體檢健康女性572名(正常對照組),年齡(45.0±10.2)歲。納入標準:1)與病例無親緣關系;2)體格檢查和實驗室常規項目(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測均正常。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青醫2022-59),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完成流行病學調查。所有患者自愿提供術前、術后、化療后的外周血樣本。
1.2.1 問卷調查
采用自主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妊娠次數、分娩次數、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收集乳腺癌患者的絕經情況、腫瘤類型、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BRCA1基因表達情況等臨床病理資料。
1.2.2 樣本采集
采集正常對照者體檢當日和乳腺癌患者術前1周、術后(化療后)6周的空腹靜脈血樣本5 mL,-80 ℃保存備用。
1.2.3 儀器和試劑
全血DNA提取試劑盒、10×PCR Buffer、dNTP mixture、rTaqDNA聚合酶、10×T Buffer、限制性內切酶SacⅡ均購自日本TaKaRa公司。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DNA marker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TOne 96 G PCR擴增儀(德國Biometra公司)。MF-ChemiBIS 3.2電泳凝膠成像分析系統(以色列DNR公司)。
1.2.4XPCrs2228000(Ala499Val)位點多態性檢測
采用全血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采用Primer 3.0軟件設計DNA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為5'-TAAGGACCCAAGCTTGCCCG-3',下游引物為5'-CCCACTTTTCCTCCTGCTCACAG-3'。以提取的基因組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PCR反應體系:10×PCR Buffer 2.0 μL,2.5 mmol/L dNTP 0.8 μL,10.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rTaq DNA聚合酶0.2 μL,DNA模版4.0 μL,ddH2O 11.0 μL。反應條件:95 ℃5 min;95 ℃ 30 s,63.3 ℃ 40 s,72 ℃ 40 s,35個循環;72 ℃ 10 min。PCR-RFLP酶切反應體系:10×T Buffer 1 μL,0.1%牛血清白蛋白1 μL,限制性內切酶SacⅡ 0.5 μL,PCR 產物3 μL,ddH2O 4.5 μL。采用BeadXpress數碼微珠芯片系統(美國Illumina公司)進行批量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點檢測,通過Sequenom Typer4.0軟件(美國Sequenom公司)確定基因型。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與乳腺癌發病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乳腺癌組和正常對照組年齡、妊娠次數、分娩次數、婚姻狀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乳腺癌組與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PCR酶切產物經消化后在150 bp處產生特異性片段,見圖1。
圖1 PCR產物電泳圖
采用限制性內切酶鑒定基因型,結果顯示,CC基因型在131 bp處有特異性條帶,TT基因型在150 bp處有特異性條帶。見圖2。
圖2 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產物電泳結果
所有研究對象的基因型頻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遺傳平衡定律(乳腺癌組:χ2=0.038,P=0.781;正常對照組:χ2=1.512,P=0.237),具有群體代表性。
乳腺癌組和正常對照組CC基因型(野生型)、CT基因型(雜合型)、TT基因型(純合型)和等位基因(C、T)的分布頻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乳腺癌組與正常對照組XPC rs2228000位點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頻率比較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以CC基因型為對照,CT和TT基因型個體乳腺癌的發生風險顯著增高[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分別為1.36、2.44,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別為1.06~1.75、1.64~3.65];以C等位基因為對照,攜帶T等位基因的個體乳腺癌的發生風險顯著增高(OR=1.52,95%CI為1.37~1.94)。
ER陽性、病理類型為浸潤性導管癌的乳腺癌患者XPCrs2228000位點基因型分布分別與ER陰性、其他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原位癌等)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絕經狀態、PR表達、BRCA1基因表達的乳腺癌患者之間XPCrs2228000位點基因型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其他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原位癌等)為對照,CT+TT基因型的乳腺癌患者病理類型為浸潤性導管癌的風險增高(OR=2.3,95%CI為1.3~4.0)。以CC基因型為對照,CT+TT基因型的乳腺癌患者ER陽性的風險顯著增高(OR=1.9,95%CI為0.8~2.5)。見表3。
表3 不同臨床病理參數乳腺癌患者XPC rs2228000位點基因型分布比較
XPC蛋白可與紫外切除修復蛋白RAD23B形成異二聚體復合物[4],在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的早期發揮作用,是核苷酸切除修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有研究結果顯示,XPC可與人源RAD23B重組蛋白相互作用,形成XPC-RAD23B復合物,激活p53抑癌基因,導致細胞周期阻滯,并在DNA識別和NER機制的啟動中發揮重要作用[6-7]。XPC基因結構功能障礙可導致DNA修復能力降低,目前已被證實與肝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易感性相關[8-9]。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組與正常對照組基因型(CC、CT、TT)和等位基因(C、T)的分布頻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攜帶T等位基因的個體(CT+TT基因型)乳腺癌發生風險是攜帶C等位基因個體的1.52倍(OR=1.52,95%CI為1.37~1.94),攜帶CT和TT基因型的個體乳腺癌發生風險分別是攜帶CC基因型個體的1.36和2.44倍(OR值分別為1.36、2.44,95%CI分別為1.06~1.75、1.64~3.65)。提示XPCrs2228000(Ala499Val)位點多態性→T變異與乳腺癌發病有關。吳茵茵等[10]發現,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與乳腺癌發生無關,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與地區、樣本數量、基因之間遺傳連鎖不平衡和缺少其他腫瘤患者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研究等有關。
有研究結果顯示,XPC基因會影響不同個體對DNA損傷的修復能力,從而影響患者惡性腫瘤的發生、激素水平和預后[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XPCrs2228000位點基因型分布與ER陽性和病理分型有關;以其他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原位癌等)為對照,CT+TT基因型個體發生浸潤性導管癌的風險增高(OR=2.3,95%CI為1.3~4.0),且含等位基因T的個體所占比例較高(71.7%)。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的常見類型,表現為分化程度低,預后較差[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與年齡、絕經狀態、PR、BRCA1等均無關(P>0.05),與文獻報道[14-15]一致。但因隨訪時間較短,人群地域分布較集中,可能存在與其他未知功能性SNP之間連鎖不平衡的偏差,本研究結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XPCrs2228000位點多態性與乳腺癌發病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