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包志軍,梁彥彬,楊志波,張俊
腦血管痙攣(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損傷后常見并發癥,可導致急性腦水腫、腦梗死等,加重患者病情,增加致殘與死亡風險。顱底腫瘤由于位置較深,解剖關系復雜,周圍血管神經密集,顱底腫瘤術后常導致CVS發生,早期診斷CVS對降低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至關重要[1-2]。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屬于黏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家族,參與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滲出,促進炎性反應,加重血管損傷,與糖尿病血管病變和CVS有關[3-4]??扇苄訤ms樣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 like tyrosine kinase 1,sFlt-1)為酪氨酸激酶活性細胞因子,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抑制劑,介導血管內皮損傷[5]。研究顯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sCAM-1、sFlt-1水平升高,與aSAH并發CVS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對CVS的早期診斷有一定價值[6]。血清sICAM-1、sFlt-1與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相關性尚不清楚,現分析血清sICAM-1、sFlt-1在顱底腫瘤患者術后的動態變化及其與術后發生CVS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2年8月三二〇一醫院神經外二科收治的顱底腫瘤患者123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5例,女58例,年齡35~76(54.21±12.34)歲;腫瘤類型:垂體瘤44例,聽神經瘤32例,腦膜瘤29例,咽管瘤5例,脊髓瘤8例,其他5例。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CVS分為未發生CVS亞組71例與發生CVS亞組52例。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人員1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59例,女61例,年齡36~75(54.50±12.28)歲。2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吸煙、飲酒、家族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305) ,受試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健康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行手術治療,且經病理學診斷確診;②首次發病且患者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術前發生CVS者;②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合并感染、肺水腫、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者;④術后發生嚴重心功能不全或腦死亡者。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1.3.1 血清sICAM-1、sFlt-1水平檢測:顱底腫瘤患者于術前及術后3 d、7 d、14 d,健康對照組于體檢當日,分別采集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留取血清,-80℃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sICAM-1、sFlt-1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舒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2 CVS診斷及病情判斷[7]:所有患者術前與術后行經顱多普勒[TCD,型號為DopplerBox,購自企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動態監測,若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VMCA)>120 cm/s則為CVS,其中CVS>120~140 cm/s則為輕度亞組,CVS >140~200 cm/s則為中度亞組,CVS>200 cm/s則為重度亞組。

2.1 2組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 觀察組術前及術后3 d、7 d、14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與術前比較,觀察組術后3 d、7 d、14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均顯著升高(P<0.01),且在術后7 d達到最高值,術后14 d明顯下降,見表2。

表2 健康對照組與觀察組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
2.2 顱底腫瘤患者不同亞組術后3 d血清 sICAM-1、sFlt-1水平比較 與未發生CVS亞組比較,發生CVS亞組患者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顯著升高(P<0.01),見表3。

表3 發生CVS亞組與未發生CVS亞組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
2.3 不同程度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患者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 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輕度亞組<中度亞組<重度亞組(P均<0.01),見表4。

表4 不同程度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患者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比較
2.4 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對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診斷價值 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術后3 d 血清sICAM-1、sFlt-1及二者聯合診斷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42、0.821、0.924,二者聯合診斷效能高于單獨檢測(Z/P=2.029/0.042、2.235/0.025),見表5、圖1。

圖1 術后3 d血清 sICAM-1、sFlt-1對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診斷的ROC曲線
CVS是神經外科嚴重的術后并發癥,顱底腫瘤患者術后發生CVS,可加重腦神經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損傷,可導致患者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早期預測顱底腫瘤術后CVS的發生,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8-9]。

表5 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對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診斷效能分析
sICAM-1可介導細胞間的黏附作用,是內皮細胞功能的重要標志物,在血管內皮細胞、白細胞、內皮細胞均有表達,正常情況下,sICAM-1表達水平較低,在內毒素與炎性因子刺激下,其表達水平升高[10]。sICAM-1可介導白細胞、炎性因子通過血管壁,加重內皮損傷,與血管性病變、血管性癡呆、CVS等疾病密切相關[3,11]。邢文艾等[12]研究顯示,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3 d、7 d血清sICAM-1水平較術后1 d升高,且與CVS患者嚴重程度有關。另有研究顯示,aSAH患者血漿sICAM-1的表達水平在發病后顯著增高,且在3~7 d達到峰值,并在14 d逐漸恢復平穩,且CVS患者術前血漿sICAM-1水平高于非CVS患者[13]。本研究監測顱底腫瘤患者術前及術后血清sICAM-1水平動態變化,結果顯示,顱底腫瘤患者術后3 d血清sICAM-1水平顯著升高,在術后7 d達到峰值,在術后14 d血清sICAM-1水平降低,與以往報道結果類似[12-13],推測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與早期血管內皮損傷后期功能恢復有關。另外,本研究還顯示,發生CVS亞組患者術后3 d血清sICAM-1水平顯著高于未發生CVS患者,且輕度、中度、重度CVS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依次升高,提示血清sICAM-1與CVS的發生有關,且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可作為評估CVS發生的指標。
sFlt-1是一種血管生長因子受體,VEGF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促進新血管形成,sFlt-1可與VEGF結合,減弱VEGF介導的信號傳導并抑制其生物學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生成,sFlt-1是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標志物[14]。sFlt-1水平升高與血管內皮損傷有關,在子癇前期、妊娠期高血壓中異常表達[15-16]。研究顯示,自發性SAH并發CVS 患者血清sFlt-1水平升高,是SAH并發CVS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對CVS有一定診斷價值[17]。雷曉鵬等[18]研究顯示,急性顱腦損傷SAH后患者血清及腦脊液sFlt-1水平升高,是急性顱腦損傷SAH后CVS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顯示,顱底腫瘤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血清sFlt-1水平呈升高趨勢,且在術后7 d達到最高值,術后14 d下降,呈先增高后下降的趨勢。發生CVS患者術后3 d血清sFlt-1水平顯著高于未發生CVS患者,血清sFlt-1水平隨病情程度增加而升高,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似[17-18],提示血清sFlt-1與CVS的嚴重程度相關,可作為評估CVS發生的指標。ROC曲線分析顯示,術后3 d血清sICAM-1、sFlt-1聯合診斷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AUC為0.924,敏感度為0.865,特異度為0.902,聯合診斷效能高于單獨檢測,提示檢測血清sICAM-1、sFlt-1水平對于預測顱底腫瘤患者術后發生CVS有一定指導價值,可能成為臨床輔助診斷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分子標志物。
綜上所述,顱底腫瘤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血清sICAM-1、sFlt-1水平呈升高趨勢,術后14 d下降,與術后發生CVS有關,對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有一定診斷價值,可作為判斷顱底腫瘤術后發生CVS的指標,其臨床價值需更深入的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王克: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包志軍: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梁彥彬、楊志波、張俊: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進行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