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李輝,苑曉姣,劉燕,郭元競,迪力夏提·阿力甫
膿毒癥休克是重癥休克最常見的病因之一,由宿主對感染反應失調引起,我國膿毒癥休克病死率為37.3%[1-3]。膿毒癥休克治療重點為盡快糾正休克狀態,改善組織器官灌注,治療包括補液及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4-6]。對膿毒癥休克患者,低血容量的診斷及靜脈容量的監測至關重要,在發生器官損傷前診斷低血容量,對于盡快糾正其容量不足具有重要意義[7]。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直徑及其相關參數可有效評估容量狀態[8]。但目前針對膿毒癥休克IVC動態變化情況在預測患者預后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現對膿毒癥休克患者早期復蘇IVC動態變化情況及其預后診斷價值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更有效的監測指標,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ICU病房收治膿毒癥休克患者109例,根據治療28 d時患者是否死亡,分為存活組69例和死亡組4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1004),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膿毒癥休克診斷的患者[9];②入院6 h內未死亡患者;③年齡18~80歲;④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腎、腦等其他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統和/或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④患者腸脹氣嚴重無法正確測得下腔靜脈相關指標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⑥中途終止治療患者。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予液體復蘇,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營養支持,必要時予呼吸機輔助通氣、血管活性藥物等治療方法。以常規治療28 d為終點。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4.1 收集臨床資料:收集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感染部位、合并基礎疾病及APACHE Ⅱ評分(年齡評分、急性生理評分及慢性健康評分,滿分為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等資料。
1.4.2 下腔靜脈相關指標檢測:患者進入ICU后行常規心電、血氧監測,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經超聲引導行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將導管與壓力換能器及監護儀連接并監測患者呼氣末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患者去枕仰臥位,將便攜式超聲診斷儀(CX50)探頭(頻率2.5~3.5 MHz)垂直置于劍突下,縱向向肝后探測IVC,探頭與腹壁垂直并順時針旋轉90°,顯示橫切面,觀察腹主動脈,并區別 IVC與腹主動脈,觀察不同呼吸周期的橫切面,記錄呼氣末IVC長頸、短徑,并記錄IVC擴張指數。每個指標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其中IVC擴張指數=(IVC長徑-IVC短徑)/IVC長徑×100%。IVC直徑為呼氣末IVC長徑。記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MAP=(收縮壓+2×舒張壓)/3。
1.4.3 下腔靜脈指標變異性檢測:治療前及治療6 h后對患者MAP、CVP及IVC直徑的變異性進行比較,變異性計算公式:變異性=(治療6 h-治療前)/治療前×100%。

2.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死亡組患者的APACHEⅡ評分高于存活組(P<0.01),而2組患者其他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2組治療前后下腔靜脈相關指標及其變異性比較 治療前,死亡組患者MAP、CVP、IVC直徑均低于存活組,而IVC擴張指數高于存活組 (P均<0.01);治療6 h后2組患者MAP、CVP及IVC直徑均較治療前升高,IVC擴張指數降低,且死亡組MAP低于存活組,IVC擴張指數高于存活組(P均<0.05);死亡組患者MAP變異性、CVP變異性高于存活組(P均<0.01),見表2。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下腔靜脈相關指標及其變異性比較
2.3 影響膿毒癥休克患者預后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以膿毒癥休克患者預后為因變量,以上述結果中P<0.05項目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MAP變異性高、CVP變異性高、治療前IVC擴張指數高及治療6 h后IVC擴張指數高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4 膿毒癥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效果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曲線結果顯示,MAP變異性、CVP變異性、治療前IVC擴張指數、治療6 h后IVC擴張指數及四者聯合預測膿毒癥休克患者復蘇效果的AUC分別為0.929、0.862、0.790、0.862、0.985,四者聯合優于各自單獨預測的效能(Z/P=2.334/0.020,3.579/<0.001,4.602/<0.001,2.970/0.003),見表4、圖1。
休克是一種機體循環障礙性疾病,使組織氧供應和氧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導致細胞和亞細胞代謝和能量產生改變[10]。膿毒癥是中國第三大致命疾病,2015年約有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11]。液體復蘇是膿毒癥休克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盡管膿毒癥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循環損害機制,如血容量不足、運動功能減退及血管麻痹等多種因素,但液體復蘇仍是其治療要點,故對患者血容量的監測在治療及評估預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2]。

表3 影響膿毒癥休克患者預后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表4 膿毒癥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效果的預測價值分析

圖1 IVC相關指標及其變異性影響患者預后的ROC曲線
IVC與右心房相連,為容量血管,管腔直徑會隨呼吸運動改變,且其內徑亦受機體血容量影響而產生相應變化,故IVC直徑測量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重癥患者容量狀態評估指標,具有簡單、無創的優點[12]。MAP在組織灌注中起著重要作用,是推動血液通過器官的主要驅動壓力[13]。研究顯示,MAP對反映機體的血供及狀態具有較高診斷價值[14]。CVP是上、下腔靜脈匯入右心房處的壓力,與患者心功能、循環血容量及血管張力有關,是目前危重癥患者液體復蘇中最常用的血流動力學監測指標之一[15]。
膿毒癥休克早期,因機體應激反應,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大量釋放,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等使機體血容量下降,造成組織灌注及心排血量下降,進而導致酸中毒及血壓下降等一系列組織灌注不足的表現,若糾正不及時,可因腎灌注不足引起腎功能損傷及腎血流動力學障礙,晚期則可能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損傷,為膿毒癥休克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6-17]。
本試驗結果顯示,復蘇前死亡組患者的MAP及CVP明顯低于存活組,經積極液體復蘇6 h后,2組患者的MAP及CVP均較治療前上升,且死亡組患者的MAP及CVP變異性明顯高于存活組,提示患者經復蘇后,循環血量及組織灌注較前好轉,但因患者基礎灌注水平較低,即使經積極復蘇,循環血量仍低,外周組織器官缺乏有效灌注,使其并發腎損傷、酸中毒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升高,故預后欠佳。
IVC是反映血管內容積狀態及評估患者容量缺乏嚴重程度的有效方法,且IVC管徑不受機體容量丟失后動脈收縮代償機制的影響,與動脈指標比較更能反映患者當前的血容量[18]。研究顯示[19],IVC扁平是患者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與其他已知休克參數相關,可作為低血容量休克指標。本試驗通過對患者復蘇前后的IVC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死亡組患者治療前后IVC水平均明顯低于存活組,盡管通過積極液體復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組織灌注,但因患者炎性反應損傷較重,加之因感染導致各器官功能障礙,使患者預后不佳。因IVC管徑與機體呼吸相關,故為排除呼吸對IVC的影響,本試驗還對IVC擴張指數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死亡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VC擴張指數均明顯高于存活組患者,提示死亡組患者機體容量缺乏嚴重,即使經有效復蘇,仍難以保持。且ROC曲線顯示治療前后IVC擴張指數、MAP變異性、CVP變異性聯合預測患者預后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能有效預測患者預后。
綜上,下腔靜脈相關指標及其變異性能有效預測膿毒癥休克患者預后,治療前后IVC擴張指數、MAP變異性、CVP變異性聯合預測價值最高。但本試驗納入樣本較小,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本試驗僅對近期死亡進行預測,并未行長期隨訪,且受樣本容量限制,本試驗納入的指標有限,故應行多中心、大樣本、多指標的長期臨床試驗對其預測價值進行深入分析。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王平: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李輝:提出研究思路,論文審核;苑曉姣:實施研究過程,統計學分析;劉燕: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郭元競: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迪力夏提·阿力甫:資料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