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長青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省文聯副主席等。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著有《沈陽故宮四百年——一部敘事體的文化史記》《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史綱》《中華文明養成記》《絲綢之路全史》《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等。

《望東方:從古希臘到1800年的西方中國報告》
武斌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1/224.00元
進入21 世紀后,“全球化”成為了世界學術界最熱門的詞匯之一。今天的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生活在一個整體世界之中,全球化帶來的變化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世界觀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改變著文明對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對歷史的看法。
全球化時代需要相應的全球化觀念、全球化思維,在歷史學領域的標志就是全球史觀的興起。全球史是史學界對于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的學術反思與回應,而全球史觀是建立在人們的意識對全球化現實反映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超地區、超民族的史學觀念,是一種從全球的視野和宏觀歷史學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觀批判“歐洲中心論”,主張從全球視角考察和分析世界歷史的進程,專注跨民族、跨國家和跨地區的文化或文明交往和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方式。
用全球史的觀點去重新認識歷史,就是在不同時代的“世界體系”“全球化體系”中重新認識中華文化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各民族、各文明間的相遇、對話、交流、互鑒、互動是“全球化體系”的形成條件,也是“全球化體系”的基本內容。按照全球史的觀點來看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我們將獲得一種新的視野和眼光,就是不僅在中國的范圍內、在中華文化自身發展的歷史中看待中華文化,還要從全球文化的范圍來看中華文化,即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日益增長的交流”,“將中國歷史納入世界歷史之中”“將中國歷史放在世界歷史的結構中來討論”,將中華文化的“過去”“全球化”,探討其賦予世界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中華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也是一條源遠流長、奔流不息的文明長河。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以其勤勞的品格和智慧的心靈,以及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在廣袤的東亞大陸上開榛辟莽、艱苦奮斗,持續地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以豐富的內涵、卓越的風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豐富而且先進的中華文化不僅給予了世代中國人精神上的滋養,還以其璀璨的內涵、深沉的智慧、飛揚的靈感、優雅的英姿、獨特的風貌播揚全世界,從古至今,未曾終絕,時時展現著它的世界性輝煌。
在世界文化的總體格局中,中華文化占有顯著的、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巍峨壯觀、風光無限的高峰。這個界定包含有時間和空間兩層含義。從時間上來說,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自文化曙光時代的草創開始,在世界文化史的各個發展階段,中華文化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代以來雖經歷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和現代化的歷史性嬗變,中華文化始終道統不絕,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中綿延發展,傳承不斷,歷幾千年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量。從空間上來說,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繁衍生息在廣袤而豐饒的東亞大陸上,中國疆域之廣和中華文化輻射范圍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

而且,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長久以來其總體水平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因此,中華文化的發展并不限于中國本土,還擴散到了周邊的東亞各國,形成了包括朝鮮、日本、越南在內的“中華文化圈”。中華文化圈大約在隋唐時代完成了它的總體構造,當時的東亞世界在地理上以中國本土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華文化為軸心,直到19 世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進入東亞地區之前都基本上保持著這樣的格局和態勢。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一直是亞洲歷史舞臺的主角,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文化力度向周邊地區輻射和擴散,而朝鮮、日本和越南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吸收和融合中華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了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