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王金星 康焱紅 夏青青 陳偶英
接納承諾療法(ACT)是以獨特的哲學和認知科學為基礎[1]的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2],主要包括接納、認知解離、體驗當下、以己為景、澄清價值觀和承諾行動六大核心過程[3]。近年來,國內外眾多護理學者將ACT廣泛應用于慢性病[4]、精神心理障礙[5]、腫瘤[6]、康復[7]等疾病護理過程中,用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靈活性,幫助患者學會接受負性情緒,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做出相應的改變,從而減輕痛苦[8]。雖然國內外將接納承諾療法應用于護理實踐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是未有相關學者進行文獻計量分析。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用于分析文獻的信息可視化軟件,可以用來了解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9-10]。本研究應用CiteSpace 6.2.R1軟件對國內外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文獻進行分析,并繪制可視化圖譜,探討該領域研究熱點及其趨勢,把握其未來發展方向,為后續我國學者更深入的研究接納承諾療法提供依據。
國內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檢索字段“接納承諾療法”OR“接受與實現療法”OR“ACT”OR“ACT療法”,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年7月31日發表的文獻,共檢索出266篇。國外文獻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字段“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OR“ACT”,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And“ Review”,語種選擇“English”,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年7月31日發表的文獻,共檢索出623篇。
納入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研究相關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排除重復文獻、內容缺失的文獻、學位論文、報紙、會議論文、科技成果。
國內文獻利用NoteExpress軟件合并去重后以Refworks格式導出,國外文獻則以“純文本”格式導出,均通過CiteSpace 6.2.R1進行轉化、分析。
軟件參數設置:國內文獻時間分區為2006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國外文獻時間分區為1994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作者、機構、關鍵詞。TopN閾值設為50,其余參數設置為軟件默認設置。
年度發文量是衡量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熱度、受關注程度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11-12]。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納入國內文獻266篇,國外文獻623篇,見圖1。

圖1 國內外文獻年發文量趨勢圖
國內接納承諾療法的文獻首次出現在2006年,出現時間較晚,僅發文1篇,2007—2010年無文獻產出,此后發文量呈上升趨勢,但趨勢較為緩慢,2020—2021年均發文量超過60篇,其中2021年發文量最多,為69篇,2022年發文量減少。國外文獻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2017年前文獻發表數量較少且增長趨勢緩慢,2019—2021年漲幅趨勢最為明顯,在2021年發文量達到峰值,但2022年文獻數量呈回落趨勢。
根據發文量,對國內外文獻發表的期刊分別進行排序,發文量前10的的期刊見表1,表2。

表1 國內發文量前10的期刊

表2 國外發文量前10的期刊
應用 CiteSpace軟件對文獻作者進行共現圖譜分析,可反映作者在該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及合作關系。國內文獻合作圖譜顯示共有721名作者進行過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見表3。作者網絡合作圖譜,見圖2。共有238個節點,320條連線,網絡密度0.113,說明各作者之間聯系密切,胡茂榮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16篇)。主要形成了以胡茂榮、祝卓宏、蔣維連、王敬為主的4個核心作者團隊。其中,胡茂榮團隊主要探討接納承諾療法對抑郁[13]、焦慮[14]、強迫癥[15]和慢性疼痛[16]等情感障礙患者的療效研究,祝卓宏團隊側重于接納承諾療法的作用機制[17]和治療模式[18]研究。

圖2 國內文獻作者合作圖譜

表3 國內發文量前10作者
國外文獻合作圖譜顯示,共有617名研究者進行過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見表4。作者網絡合作圖譜中,見圖3。包含434個節點,704條連線,網絡密度0.0075,相較于國內文獻的作者合作密度有所降低,作者之間合作較為分散。發文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Lance M Mccracken(17篇),Christopher D Graham(5篇)、Joanna J Arch(5篇)Nickolas J Hulbertwlliams(5篇)、Raimo Lappalainen(5篇),除發文量排名第一的Lance M Mccracken發文量較多以外,其他作者發文數量相同。在接納承諾療法領域,穩定合作最多的是Lance M Mccracken團隊,其他學者之間研究合作較為分散,團隊人員數量少,合作度不高,說明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的相關應用還未形成大規模、成體系的研究團隊。

表4 國外發文量前10作者

圖3 國外文獻作者合作圖譜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可以反映在該研究領域內機構的發文量、合作關系、科研實力以及做出的貢獻[19]。國內文獻機構合作圖譜中,見圖4,共有180家機構,連線98條,網絡密度0.0061,機構之間合作較少,聯系較為分散,可能與各機構的研究方向及主題不同有關。機構合作之間主要是附屬醫院及綜合性高校,但發文量均少。主要合作單位為山西醫科大學、山西省精神衛生中心、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國內發文量前10的機構,見表5,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山西醫科大學和山西省精神衛生中心(各18篇),占所有文獻(266篇)的6.76%,發文量前10的機構大部分首次發文時間都在2010年以后,說明接納承諾療法在國內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性研究起步較晚。

表5 國內發文量前10的機構

圖4 國內文獻機構合作圖譜
國外文獻機構合作圖譜中,見圖5,包含333個機構,565條連線,網絡密度0.0102。國外發文量前10的機構,見表6,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卡羅林斯卡醫學院(36篇,占總發文量的5.77%);中心性是該節點在網絡圖譜中的重要性指標,前5個機構分別是卡羅林斯卡醫學院(0.20)、倫敦國王學院(0.18)、昆士蘭大學(0.09)、烏普薩拉大學(0.06)、倫敦大學學院(0.08),各機構之間合作密切且發文量均≥16篇,說明國外高校間合作密切,機構之間相互配合能顯著增加發文量,促進該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圖5 國外文獻機構合作圖譜

表6 國外發文量前10的機構
2.5.1 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是對論文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對于深入了解與分析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頻次和中介中心性是衡量關鍵詞重要性的2個關鍵指標,頻次和中心性的值越大,該關鍵詞被關注的程度越高,中心性超過0.1則被公認為具有較高的影響力[21]。國內文獻中頻數≥10的關鍵詞見表7,國外文獻中頻數≥60的關鍵詞見表8。

表7 國內文獻高頻關鍵詞排序圖(頻數≥10)

表8 國外文獻高頻關鍵詞排序圖(頻數≥60)
國內文獻關鍵詞納入分析,獲得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6,圖譜中共有183個節點,305條連線,網絡密度0.0183,節點之間聯系密切。通過節點和關鍵詞對圖譜進一步分析,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內容較全面,可分為以下5個維度,包括研究對象、干預方案、觀察指標、評價標準、文獻類型等。ACT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年輕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慢性病及腫瘤患者;干預方案以團體干預為主;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集中在生活質量、心理彈性、自我效能、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等方面,文獻類型以綜述為主。

圖6 國內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
國外文獻關鍵詞納入分析,獲得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7,圖譜中共有423個節點,2779條連線,網絡密度0.0311,各節點聯系密切,說明接納承諾療法在國外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范圍較廣。主要研究熱點包括干預方式、研究類型、重點研究人群、效果評價指標、研究類型等。干預方式以正念減壓法為主,研究類型以干預類的隨機對照試驗為主,重點研究人群是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效果評價指標以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等評分為主。

圖7 國外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
2.5.2 關鍵詞聚類 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做聚類分析。國內文獻排名前6的聚類,國外文獻排名前9的聚類,見圖8、圖9,每個聚類包含的基本情況見表9、表10,數字值越小越代表包含的關鍵詞多。國內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包括節點183個,連線305條,網絡密度為0.0183。網絡模塊度0.6678,平均輪廓值0.8334;國外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包括節點423個,連線2779條,網絡密度0.0311。網絡模塊度0.3437,平均輪廓值0.7026,國內外文獻聚類后關鍵詞輪廓值均>0.5說明聚類結構顯著,具有合理性。

表9 國內文獻關鍵詞聚類基本情況

表10 國外文獻關鍵詞聚類基本情況

圖8 國內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9 國外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2.5.3 關鍵詞突現 通過關鍵詞突現的分析,可以明確某一段時間內的研究熱點,判斷潛在的發展趨勢[22]。國內文獻關鍵詞突現圖譜顯示,見圖10。2006—2012年,主要是對接納承諾療法的理論框架探索,2013—2017年,主要研究接納承諾療法的臨床試驗,著重探討精神心理疾病兒童、青少年等群體的團體干預,2018—2020年,研究內容趨于細化,不僅開展了接納承諾療法對患者精神健康的干預方案研究,還將引進的評估工具漢化、應用并進行信效度分析,其實施也為接納承諾療法在國內應用提供了評估工具,近年來,隨著整體護理和安寧療護的不斷演化,國內學者針對腫瘤患者設計了基于接納承諾療法的延續性護理干預,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還能提高生命質量。

圖10 國內文獻關鍵詞突現圖譜
國外文獻關鍵詞突現圖譜(圖11),從圖11可知,2009—2022年國外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研究應用的主題不斷發生變化。2009—2013年主要傾向于認知行為療法對驚恐障礙的療效研究,2014—2018年研究重點集中在接納承諾療法的研究對象,以難治性癲癇、精神分裂癥、慢性疼痛等患者為主,近年來重點探討接納承諾療法對癌癥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心理靈活性的干預研究。

圖11 國外文獻關鍵詞突現圖譜
2.5.4 關鍵詞時間線圖 在聚類后關鍵詞的基礎上繪制時間線圖譜,相對應橫線長度表示該聚類的時間跨度[23]。國內文獻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見圖12,2013—2015年,慢性病、癌癥等患者的接納承諾療法心理干預逐漸成為研究重點;2016—2019年的研究對象轉移至兒童、青少年、大學生、醫護人員等群體,干預方案以團體干預為主,焦慮、抑郁、自我效能、心理彈性情況、生活質量、應對方式等為主要效果評價指標;近年來,主要探究基于接納承諾療法的延續性干預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圖12 國內文獻關鍵詞時線圖
國外文獻關鍵詞時線圖,見圖13。1994—1997年,為接納承諾療法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研究其理論背景和哲學基礎,2007—2011年,研究熱點是對癌癥、慢性病、抑郁癥等患者的正念承諾治療;2012—2016年,研究重點為自閉癥兒童及父母、創傷后應激障礙、疲勞綜合征等患者的認知行為干預研究,2017—2022年,學者重點關注接納承諾療法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中的干預研究。

圖13 國外文獻關鍵詞時線圖
接納承諾療法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最新發展模式,通過平衡接納與改變來提高個人的心理靈活性,已在多項研究中證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狀況[24]。但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且研究成果不足,研究廣度及深度有待擴展。而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6.2.R1軟件分析接納承諾療法在國內外護理領域應用的研究熱點與趨勢,旨在為今后進一步開展深層次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近年來我國接納承諾療法的研究發展較為緩慢,國內文獻發文量少于國外,國內外發文情況呈先升后降趨勢,其原因可能與我國開展接納承諾療法研究較晚,研究內容偏局限、研究方向不夠深入、相關專業培訓資源匱乏等原因有關。作者合作圖譜顯示作者之間合作較少,聯系較為分散,可能與各研究團隊側重點及方向不同有關。機構合作圖譜顯示大部分為附屬醫院、高校之間的合作,缺乏其他學科、研究中心、地區之間的合作,不利于科研研發及產出。因此,未來接納承諾療法的研究應借鑒國際發展的熱點、不斷擴展研究深度及廣度,并加強跨領域、跨學科、跨學校,甚至跨地區、地域的廣泛深入的合作,以期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接納承諾療法的發展。
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與突現圖譜顯示,國內的研究熱點:接納承諾療法初期主要集中于理論框架研究,隨著時間的進展,研究逐漸深入化,轉移至臨床實踐,重點關注團體干預方案,注重對精神心理障礙疾病的兒童、青少年、大學生、有焦慮和抑郁癥狀的醫護人員等群體的心理干預,近年來隨著腫瘤發病率日趨增高及患者生存期延長[25],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負性情緒也受到關注,對其實施延續性護理的需求也愈加突出,因此針對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基于接納承諾療法的延續性護理干預也成為近期的研究熱點。與國內研究相比,國外早期主要研究接納承諾療法的理論背景和哲學基礎,后逐漸關注對癌癥、慢性病、自閉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患者的認知行為干預,近年來重點探討接納承諾療法對癌癥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心理靈活性的干預,以及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心理干預研究。
目前,雖然接納承諾療法在護理領域應用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且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還存在眾多不足之處,亟需進一步完善,其應對措施及思考如下所述。
(1)研究對象存在局限性,既往研究對象以有明顯臨床癥狀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主,缺乏研究對象的多元化,未來可涉及心理亞健康群體并探討其應用效果。
(2)相關干預性研究中實驗設計不規范,缺乏具體實踐標準及應用方案,還存在納入研究樣本量小、區域單一、研究周期較短等問題,無法確保其干預效果。因此,日后相關學者應制訂可行且有效的干預方案并開展大規模,多中心、高質量的干預研究,采取長時期干預模式,并采用線上、線下干預模式相互結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幫助患者改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3)干預方案中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藥物安慰劑及常規護理等單一治療,未對其他療法進行整合,而研究表明推拿[26]、針灸[27]、艾灸[28]、耳穴貼壓[29]、拔罐、中醫情志療法、五行音樂療法[30]等中醫護理技術具有協調五臟以及氣血津液的順暢作用,有助于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且按照中醫護理中“治未病”的思想,疾病需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而現代心理療法僅關注疾病的治療。因此,強調在現代心理療法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中“治未病”的思想對患者進行干預,兩種醫學互為補充、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促進接納承諾療法的發展。
(4)國內接納承諾療法的評估工具與效果評價指標均從國外引進漢化使用,缺乏本土的研究工具,且評價方式以量性研究為主,而國外學者更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將量性和質性研究相結合,使研究結果更加可靠真實,因此在后續研究中需不斷加強合作,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根據國內患者特點,完善研究工具及豐富評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