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陸云 劉峻蘭 杜倩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當前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是心臟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壞死,會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研究表明[1-2],AMI為創傷性事件,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影響創傷后成長,不利于病情控制及患者預后。認知行為干預強調情緒、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可通過糾正患者疾病認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與消極行為[3]。當前臨床關于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AMI患者中的相關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1年9月—2022年6月醫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納入條件:符合《急性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AMI的診斷標準[4];認知正常,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條件: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有明顯心力衰竭癥狀;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按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5例;年齡39~74歲,平均58.13±5.17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7例,下壁10例,前間壁9例,廣泛前壁、高側壁1例,下壁、廣泛前壁1例,下壁、正后壁1例,正后壁1例;BMI 18.2~31.4 ,平均23.68±2.25;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2例,中學10例,小學及以下18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6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8.06±5.19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6例,下壁11例,正后壁1例,廣泛前壁、高側壁1例,前壁9例,下壁、側壁1例,下壁、正后壁1例;BMI 18.4~31.2 ,平均23.71±2.22;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3例,中學17例,小學及以下1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SW2022R99-HS03),納入患者對本研究知悉,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疾病概念、發生原因、治療方法及預后注意事項等;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評估其心理狀況,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囑患者可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多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并參與日常護理;告知不良習慣對病情控制的影響,進行健康飲食管理,適當進行運動鍛煉,以提升身體素質。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如下。
(1)認知干預: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巡視次數,通過面對面交談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狀態,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與患者進行一對一深入訪談,鼓勵其傾訴內心感受,共同分析其存在的消極思維與錯誤認知,采用質疑、舉例的方式幫助其發現不利疾病康復的行為方式,并向其宣教正確的疾病、手術、護理等相關知識及具體措施,強調不健康的行為方式可能對病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引導其重新評估自我思維與認知。
(2)行為干預:①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選取舒適的仰臥體位,閉目及縮唇,囑其集中注意力,放松全身肌肉;囑其深吸氣并保持10~20 s后收緊腹部肌肉并緩慢吐氣,持續進行反復的吸氣與吐氣5次,每天2次。②漸進式運動訓練。第1步,首先指導患者臥床期間行肢體被動和主動運動;縮緊肩部,盡量貼近耳朵后放松;將手指置于肩上,使用肘部做畫圈運動,分別向前、向后十次;屈曲肘關節后盡量伸直;提起左腳屈曲貼近腹部,再伸直,兩腳重復進行;上下擺動踝關節、腳趾,并做畫圈動作,10~15 min,每天2次。第2步,指導患者坐于床邊重復第1步內容,10~15 min,每天2次。第3步,指導患者取站立位,重復第1步內容,作為熱身運動,隨后再行主動運動;囑其原地踏步10~15次后,以緩慢的速度行走30 m;再次重復第1步內容作為降溫運動。第4步,行熱身運動后,原地踏步10~15次,取站立位,雙手握扶手,保持雙膝處于屈曲至半蹲狀態,隨后站直,重復10~15次后緩慢步行45 m;常規行降溫運動;每天2次。第5步,熱身運動后,平地行走90 m后進行上下樓梯訓練,3~5級/次,隨后行降溫運動,每天2次。第6步,熱身運動后,平地行走150 m進行上下樓梯訓練(上下半層樓梯),隨后行降溫運動,每天2次。第7步,熱身運動后,平地行走150 m進行上下樓梯訓練(上下一層樓梯),隨后行降溫運動,每天2次。③訓練注意事項。訓練開始前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囑其穿著寬松;運動過程中控制心率,以心率增加不超過每分鐘20次,并能夠耐受為宜。
(1)情緒狀態:出院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6]進行綜合評價。①SAS包括20個與焦慮情緒相關的項目,每個項目分別計1~4分,得到各項總分后×1.25換算為百分制,滿分100分,以50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則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②SDS共計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各項目計分,得到總分后×1.25獲得標準評分,評分范圍25~100分,低于53分為無抑郁,評分越高則抑郁程度越重。
(2)創傷后成長:出院時采用創傷后成長量表(PTGI)[6]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5個維度,共21個條目,采用0~5分評分法,分值范圍0~105分,分數與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呈正相關。
(3)運動耐力:出院時根據6 min步行試驗(6MWT)[7]進行評估,指導患者在長度為50 m的走道中以最大速度來回行走,記錄6 min內完成的最大距離,走動距離與運動耐力呈正相關。
(4)護理滿意度:出院時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8]進行評價,共19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法,滿分95分,分為非常滿意(≥77分)、滿意(57~76分)、不滿意(≤56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認知行為干預,觀察組患者出院時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情緒狀態比較(分)
表2結果顯示,經過認知行為干預,觀察組患者出院時PTG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創傷后成長與運動耐力比較
經過認知行為干預,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AMI為臨床常見的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多種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當前臨床治療AMI的方法較多,通過手術配合長期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減輕臨床癥狀,但難以達到治愈目的。加之AMI臨床發病較急,病情較重,會對患者心理造成負面影響,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一系列不良創傷后體驗,還會伴隨一定程度的心理改變,致使疾病的調節控制能力降低,不利于病情的穩定控制[10]。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臨床護理中逐漸重視患者心理方面變化。創傷后成長出現于個體經歷創傷應激事件的過程中,可減輕負性情緒,對改善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常規護理內容較為單一,且缺乏針對性,在改善患者認知與心理方面效果不理想。認知行為干預認為正確積極的疾病觀念是行為改變的推動力,可通過糾正錯誤認知及針對性行為干預,起到改善情緒及行為的作用,近年已在臨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11-12]。興奮、抑郁等的情緒波動可使得AMI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血管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極易因血管舒縮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心肌梗死再發,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時,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情緒激動等可導致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機體兒茶酚胺水平升高,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可誘發心肌梗死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時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TGI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認知行為干預能夠促進AMI患者的創傷后成長,改善其負性情緒。分析其原因在于,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AMI患者護理中,加強了與患者溝通交流程度,根據個體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疾病相關認知干預,可提升其對疾病、治療、康復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糾正錯誤認知,并促使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正確看待疾病及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促進創傷后成長。在了解患者內心感受的基礎上,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可有效放松身心,緩解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以相對良好的情緒狀態參與到自我護理中,有利于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增強護理效果。同時,通過指導患者開展放松訓練,可緩解其身心緊張情緒,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減輕患者神經、肌肉、血管的緊張度,利于改善大動脈順應性、微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減少心肌梗死的再發生。隨著AMI病程延長,心肺功能會不斷減退,致使運動耐力持續降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AMI患者運動耐力,提升護理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認知行為干預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改善情緒狀態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病情特點,為其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能夠滿足其訓練需求;且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訓練強度與訓練量,患者接受度較高,訓練依從性較好,進而利于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促進病情改善。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還可幫助其消耗體內游離脂肪酸,加速極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分解,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防治動脈硬化,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減少心肌梗死再發風險。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AMI患者中,通過加強認知,提升其對康復的正確了解,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行為干預中,配合持續開展的肢體功能訓練,有利于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減輕疾病造成的不良影響,增強康復信心,進一步促進創傷后成長。但當前臨床關于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AMI患者中的相關報道較少,且存在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少等不足,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臨床仍應不斷進行實踐與研究,進一步完善認知行為干預內容,并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深入分析認知行為干預對AMI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在AMI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利于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創傷后成長,提升運動耐力,進而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