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萍 夏秋鈺 郭涵敏 耿瑩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的一種,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主,在長期伏案、久坐等因素影響下,此病發生率不斷提升[1]。現階段,西醫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藥物等方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手術治療創傷較大,藥物治療效果不夠理想,且相關副作用較多[2]。近年來,中醫藥在腰椎盤突出癥治療中的優勢逐漸顯現,此病在中醫理論中屬于“腰痛”范疇,病因主要為腎精虧虛、外感淫邪等,病機為腰部靜脈與氣血受阻、腰腑失養,以氣滯血瘀型為主要證型,治療應以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等為主[3]。本研究探討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醫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西醫診斷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4]。中醫診斷標準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血瘀證為參照,主癥:腰痛如刺、日輕夜重、腰部板硬、轉則不利;次癥:腰膝酸軟、肢體發涼、倦怠乏力;舌脈:舌質暗紫,伴瘀斑,脈澀或弦緊。納入條件:符合西醫《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診斷標準和《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血瘀證診斷標準;年齡≥18歲,且<70歲;入組前4周未接受相關治療。排除條件: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癌癥;合并多節段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峽部裂、脊柱感染等腰椎疾病;腰部、腿部外科手術史;合并精神疾病;認知、語言交流障礙,無法配合康復訓練;腰背部皮膚破損、皮膚疾病;妊娠、哺乳期女性。按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2例;年齡37~66歲,平均51.50±6.78歲;患病時間1~4年,平均2.50±0.48年;病變腰椎節段:L4~523例,L5~S118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1例;年齡38~66歲,平均52.00±6.76歲;患病時間1~5年,平均3.01±0.49年;病變腰椎節段:L4~524例,L5~S1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腰椎節段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以7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為1個周期,持續3個周期。具體方法如下。
(1)第一療程:①五點支撐法訓練。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頭、雙足跟、雙肘著床,撐起臀部離床,使腹部前凸呈拱橋狀,隨后放下,重復進行,每組15次,每天2組。②飛燕式訓練。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后伸雙手至臀部,將腹部作為支撐點,同時抬起雙下肢、胸部離床呈飛燕狀,隨后放松,重復進行,每組15次,每天2組。
(2)第二療程:①前屈訓練。指導患者取站立位,分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扶腰,最大程度前傾上半身,1~2 min后還原,重復進行3~5次,每天2組。②體后伸訓練。指導患者取站立位,分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置于后腰,盡量伸展后傾上半身,1~2 min后還原,重復進行3~5次,每天2組。③體側彎訓練。指導患者取站立位,分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以腰為軸,緩慢彎曲腰部至可耐受角度,還原,再彎曲另一側,重復6~8次,每天2組。
(3)第三療程:①弓步行走。指導患者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屈曲膝關節>90°,向后繃直左腿,呈右弓步,以相同方法做左弓步,左右交替前行,期間使上身保持直立,抬頭挺胸,臀部自然擺動,每次5~10 min,每天2組。②后伸腿訓練。并攏雙腳站立,雙手扶住桌邊,抬頭挺胸,挺直左腿并向后伸,左右腿交替,重復進行擺動,逐漸將幅度增大,每次3~5 min,每天2組。
(4)第四療程:①提髖訓練。患者取仰臥位,放松,盡量向下壓右腿、右髖,左腿、左髖最大程度上抬,使髖關節上下扭動,左右交替,每組1~8次,每天2組。②蹬足訓練。患者取仰臥位,左側下肢屈膝屈髖,膝關節最大程度向胸部貼近,并對腳掌進行背伸,足跟用力做斜向上的蹬出動作,促進下肢繃緊,維持5 s,放下,再重復,左右交替,各做20次,每天2組;③三點支撐。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住頭部,以頭、雙足跟為支撐,使臀部抬起,每組15次,每天2組。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藥物包括青鹽300 g,紫石英150 g,骨碎補90 g,肉豆蔻60 g,肉桂粉、細辛各45 g,川芎、牛膝、梔子、紅花、絡石藤、陽起石、海風藤、忍冬藤、伸筋草、透骨草各15 g,桃仁、當歸各9 g,冰片、龍血竭各3 g。本院中藥房進行統一研磨,置入布包,指導患者俯臥,充分暴露腰背部,用濕毛巾包裹藥包,置入微波爐加熱5 min后取出,均勻抖動藥包,將濕毛巾取下,包裹干毛巾,置于患者腰部正中熱敷,每次30 min,每天2次,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為1個周期,持續3個周期。康復護理方法、療程與對照組完全一致。
(1)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干預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對兩組患者腰痛如刺、腰部板硬、轉則不利、腰膝酸軟幾個癥狀進行評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癥狀計2分,中度癥狀計4分,重度癥狀計6分。
(2)臨床療效:依據癥狀評分減分情況判定,癥狀評分降低90%以上為治愈;癥狀評分降低70%~89%為顯效;癥狀評分降低30%~69%為有效;癥狀評分降低30%以下或增加為無效。
(3)疼痛緩解情況:干預前后,通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評價兩組疼痛緩解情況,選擇一標有0~10刻度的直尺,指導患者依據自身疼痛情況標出數值,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痛,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7]。
(4)腰椎功能:干預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兩組腰椎功能。JOA總分0~29分,得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好[8];ODI共10個問題,分別計0~5分,總分=(實際得分/5×回答問題數)×100%,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9]。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腰痛如刺、腰部板硬、轉則不利、腰膝酸軟癥狀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腰痛如刺、腰部板硬、轉則不利、腰膝酸軟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癥狀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治愈、顯效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JOA、ODI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JO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OD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JOA、ODI評分比較(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退行性腰椎間盤受力后纖維破裂、髓核突出對神經根產生壓迫與刺激引發的腰腿疼痛綜合征,主要癥狀為腰痛、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下肢感覺異常等。現階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包括手術、非手術兩種方式,其中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僅10%~20%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10]。在非手術治療中,康復護理是主要內容,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合理康復訓練,可促進腰椎周圍肌肉代償能力有效提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神經根刺激、壓迫程度降低,從而達到減輕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的效果。但單獨予以康復護理效果不夠理想,當前臨床上多會配合予以中醫療法,通過辨證施治,可有效切中病機,進一步緩解患者癥狀。
中醫理論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這一病名,但依據其表現可歸入“腰痛”,病機主要為瘀血阻滯、經絡不通,致使氣血不暢,不通則通,因此需從活血祛瘀、通經活絡、止痛行氣等方面入手實施干預[11]。本研究通過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的方案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腰痛如刺、腰部板硬、轉則不利、腰膝酸軟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進一步提升療效。中藥熱奄包是常見中醫外治方法的一種,通過物理加熱效應對局部組織微循環產生促進作用,使藥物能夠由表透里,進入樞機與血脈,達到病所。本次研究中藥熱奄包用藥包括多味中藥,其中青鹽涼血泄熱,并刺激皮膚表皮的脂腺分泌,促進藥物滲透;紫石英鎮靜、解痙,骨碎補活血止痛,肉豆蔻溫中行氣,肉桂粉補火助陽、溫經止痛,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氣、止痛,牛膝具有逐瘀通經的功效,梔子涼血解毒,紅花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絡石藤則祛風通絡,陽起石溫腎壯陽,海風藤通絡止痛,忍冬藤疏風通絡,伸筋草活血化瘀,透骨草舒筋活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當歸補血活血、止痛,冰片止痛開竅,龍血竭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全方具有良好的活血止痛、溫經通絡的效果,可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從根本上得以改善[12]。康復訓練通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進行康復活動,可使核心肌群力量得以增強,改善腰椎功能,保持脊柱穩定性,促進腰椎生理曲度恢復,從而使患者腰椎壓迫、刺激減輕,緩解相關癥狀。通過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干預時,兩種方法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使患者相關癥狀得到緩解。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因素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內在因素包括纖維環退化破裂、軟骨終板囊變、腰椎失穩等,此類因素是引發疼痛主要原因;外因包括腰部外傷、負重等[13]。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變由髓核開始,可致使椎間盤結構穩定性逐漸下降,并引發髓核營養障礙,致使腰椎功能逐漸下降。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疼痛,并進一步改善腰椎功能。中藥熱奄包各味藥物合理配伍,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多味藥物均有抗炎、鎮痛、鎮靜效果,可達到有效解除血瘀痹阻、經脈不通等癥狀,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腫吸收,有效緩解疼痛[14]。康復訓練可強化腰肌力量,促進腰肌穩定性、協調性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使髓核回縮,對神經根內環境進行改善,減少壓迫減輕疼痛,逐漸對腰椎活動度進行改善[15]。以上兩種方法聯合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干預中時,從不同方面發揮治療效果,可有效減輕腰椎壓迫、刺激,促進疼痛癥狀有效緩解,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腰椎功能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小且均一、未納入血清學客觀性指標等不足,可能影響結論的準確性,仍需展開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進一步驗證中藥熱奄包配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