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秀 吳治敏 肖佳敏 趙安芬 王艷 陶文蘭 杜凌
癌癥是全世界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公共衛生問題。據全球腫瘤流行病學統計,2018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1810萬例,約970萬例癌癥患者死亡[1]。婦科癌癥作為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2]。目前,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等綜合性治療已成為癌癥治療的主要方式。其中化學治療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化學治療是指采用藥物針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一般采用靜脈給藥,也可通過口服、肌內注射、動脈、胸腹腔以及鞘內等途徑給藥,達到治療疾病為目的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有研究報道焦慮、抑郁是腫瘤化療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談癌色變及化療過程中的毒副作用給患者帶來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身心受創、社會功能減退、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下降,從而影響了治療依從性和醫患關系[3-4]。近代腫瘤學已基本達成共識,認為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比生存期、死亡率更能代表患者治愈效果和康復情況[5]。而認知-信念-行為循環干預模式(IKAP循環模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幫助患者健康行為信念,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將IKAP循環模式應用于婦科日間病房化療患者的護理中,探討對患者負性情緒與遵醫行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日間病房收治的76例婦科腫瘤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婦科惡性腫瘤病理報告符合化療標準的患者。WBC≥3.5×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血小板≥80×109/L,肝腎功能正常;化療周期21 d,經過4~8個療程;患者≥18歲;既往無心理疾病史。排除條件:小學文化程度以下;語言表達及交流障礙;化療期間因并發癥延遲治療的患者。將2020年1月—2020年6月在婦科日間病房婦科腫瘤化療患者38例作為對照組;將2020年7月—2021年1月在婦科日間病房的38例婦科腫瘤化療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年齡21~67歲,平均46.9±8.7歲;疾病類型:宮頸癌8例,卵巢癌20例,子宮內膜癌4例,滋養細胞腫瘤4例,其他癌癥2例。觀察組中年齡20~65歲,平均46.1±9.3歲;宮頸癌9例,卵巢癌18例,子宮內膜癌3例,滋養細胞腫瘤5例,其他癌癥3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為(B)KY202296,且患者本人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和住院期間口宣教給予患者及家屬講解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飲食指導及各種管道維護知識;出院指導主要由醫生在出院診斷證明書上注明化療用藥方案和療程頻次,計算出下次化療時間及出院后監測血常規、肝腎功等內容的診斷證明書作為宣教內容。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IKAP模式。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IKAP循環干預模式內容
(1)遵醫行為:采用全面評估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依從性的調查表[6]。采用4級評分法,Ⅰ級完全依從:主動遵醫囑按時用藥,規范自身日常行為,定期復查相關身體指標,按時返院化療;Ⅱ級部分依從: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遵醫囑用藥,規范日常行為,在醫護人員的提醒下按時復查相關身體指標,按時返院化療;Ⅲ級依從性差:出現忘記療程化療時間及復查血常規、肝腎功等身體指標情況,日常行為難以規范;Ⅳ級不依從:拒絕用藥,不按時到院復查,甚至出現不安全日常行為。
(2)情緒狀態:參考Zung編制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7],兩量表各有20個項目。計分方法為:各個條目分值累計得總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為標準分。SAS以標準分50為分解值,≥50分認為存在焦慮情緒。焦慮狀態分級:50~59分為輕度,60~69分中度,≥70分為重度。SDS以53分標準分為分解值,≥53分認為存在抑郁情緒。抑郁狀態分級:53~62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73分為重度。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呈負相關。
(3)滿意度:患者住院滿意度以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8],分值19~95分,85~95分非常滿意,70~84分較為滿意,19~69分不滿意。
應用 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取IKAP循環干預模式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程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后依從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出院時,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采取IKAP循環干預模式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2020年癌癥新發患者可達到2000萬例,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生物醫學和免疫學的研究發現,癌癥發病率、年輕化及死亡率逐年升高趨勢。化療是婦科腫瘤患者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由于腫瘤本身和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在治療過程中導致患者出現活動無耐受力、虛弱、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去興趣、營養不良等表現。腫瘤患者得知自我所患疾病后可出現不同程度抑郁、焦慮、煩躁等心理。加之化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刺激,患者出現睡眠障礙、胃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等表現,加重患者抑郁狀態,甚至有可能拒絕接受醫務人員提供的護理和治療。因此癌癥患者生命安全、軀體完整性、家庭穩定性和社會支持性在治療過程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化療作為癌癥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其毒副反應加重了患者軀體、心理、社會人際關系的創傷。
本研究主要從信息、知識、觀念、行為方面給予干預。①信息。院前IKAP化療組醫護人員用專業知識與和藹可親態度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交流,查閱患者病歷詳情,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飲食習慣、疾病階段及個人愛好。化療全程給患者提供海綿、皮套材質具有溫暖肢體功能的舒適輸液座椅或床位,從溫暖患者肢體達到溫暖患者身心。增加治療舒適度和滿意度。②知識。運用健康知識手冊、定期專家教授知識講座、視頻宣教、一對一面對面指導等方式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的病因、發展及治療過程,化療原理、并發癥、飲食等相關知識,緩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根據患者具體疾病、體質制訂個性化的飲食方案。IKAP化療組醫護人員及時告知治療方案,讓患者清楚掌握化療藥物名稱、劑量、用藥時間及途徑(如靜脈滴注、腹腔灌注、肌內注射、靜脈推注)以及并發癥的預防管理。提高了患者用藥安全系數和自我管理意識,同時提高治療依從性。③觀念。在醫生指導下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化療的意義;癌癥治療的意義是活下去,鼓勵患者釋放情感,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女性患者對自我形象要求較高,告知患者化療導致的皮膚變化及脫發等現象都是暫時性的。向患者和家屬闡釋化療過程中藥物導致患者身心疲憊、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適,焦慮不安、失眠多疑等癥狀都是化療患者必經之過程,需要家屬鼓勵支持采用健康行為方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有研究顯示醫護人員提供有效支持性照護,可幫助其改善生活質量,降低焦慮抑郁情緒[9]。IKAP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形成健康理念,幫助患者增強自身疾病康復信心;及時關注患者心理、生理變化、減少或者消除其負性情緒,持續維持其良好心理狀態,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使其保持愉悅舒暢心情。④行為。將年齡、疾病、生活環境、文化教育、性格愛好相似有共同語言的群體安排在臨近床位,實施同伴教育[10],一起分享信息;學會傾聽與解釋,給予充分情感支持,借助新老患者同伴教育,分享成功案例,讓患者產生共鳴;利用情感支持體系,調動患者社會支持系統,憑借家屬和朋友的關愛幫助提高患者身心適應力,帶動患者主動康復。治療間歇期借助網絡微信平臺作為溝通橋梁為患者隨時解答疑惑。切實執行“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精髓;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參加適當體育鍛煉,有利于釋放情緒強身健體。讓患者生病期間保持日常愛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轉移其注意力、提高自我價值[11]。
有研究表明[12-14],IKAP模式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干預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IKAP健康模式提高了化療患者治療依從性,使其焦慮、抑郁情緒程度得到緩解,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提高了有利緩解護患矛盾,和諧醫患關系。隨著現代醫療體系的發展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作為臨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效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身體機能,增強患者信任感,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臨床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的缺點,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樣本量,擴大研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