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張爽 趙薇 周菊
肝癌是肝膽管細胞和肝細胞病理性惡性改變的肝膽外科系統疾病[1],常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隱痛、食欲減退、發熱以及腹水等,病情惡化進展,還會引發肝性腦病以及高血鈣等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通過將肝臟腫瘤及其周圍部分組織進行切除清掃,可有效控制癌細胞的轉移與擴散,成為臨床治療首選[2]。在以往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對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形式簡單,降低了患者對疾病知識學習的興趣,導致臨床治療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較差[3]。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實施高效、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十分關鍵。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護理,是借助互聯網多媒體技術,不僅健康宣教內容豐富完善,而且宣教形式喜聞樂見,極大提高了患者疾病知識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提升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水平,在慢性系統疾病臨床護理領域應用效果顯著[4]。本文通過臨床實踐,探討對肝癌術后患者實施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醫院收治的112例肝癌術后患者,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納入條件:出現肝區疼痛、黃疸、發熱以及腹水肝大等癥狀,經由甲胎蛋白(AFP)、增強CT、磁共振檢查(MRI)、肝穿刺活檢等檢查,符合肝癌診斷標準[5];AFP>400 ng/ml手術適應證。排除條件:合并轉移性肝癌、自體肝移植以及癌細胞腹腔內廣泛轉移;術中大出血、術后意識持續昏迷以及再手術等術后嚴重并發癥;伴隨嚴重呼吸腎臟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酮癥酸中毒急性發作期;患有肺結核、處于哺乳期、妊娠期以及月經周期。對照組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齡54.33±3.56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下26例,本科及以上30例;平均病程8.59±1.33月;Child-pugh分級:A級21例,B級35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齡54.39±3.52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下25例,本科及以上31例;平均病程8.62±1.42月;Child-pugh分級:A級22例,B級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腫瘤分期、病程、吸煙史、糖尿病史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等臨床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對本研究流程及目的了解詳細,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在患者入院時,將肝癌、手術歷程操作、預后自我注意事項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詳細講解,實時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及時給予其心理疏通與開導。同時,為其制定合理的膳食飲食計劃,嚴禁煙酒。此外,對于自身狀態允許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為其制定早期康復訓練指導,擇選適宜的有氧運動,例如太極拳、靜走等。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互聯網信息平臺知識推送:護理人員可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健康宣教平臺APP,對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基礎資料等進行詢問整理,并為其建立電子信息檔案,指導患者或家屬正確使用平臺APP。護理人員收集整理肝癌成因、臨床癥狀、治療手段以及自我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并在肝膽外科相關權威專家及信息資源數據庫的指導借助下,將疾病相關專業知識進行完善與拓展,并應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將其制成圖片、疾病知識宣教手冊以及電教視頻等,定期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推送。護理人員還可將平臺設置成24h開放式平臺,以供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隨時隨地查看,碎片化式學習疾病相關專業知識。
(2)正念心理減壓干預: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取較為舒適放松的平臥位,告知患者在輕柔背景音樂的引導下,完全放松全身肌肉及大腦思維,跟隨護理人員的口令,將注意力集中于身體各個部位及器官按順序掃描,從右腳開始依次向上直至頭頂,并叮囑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對各個部位深入體會,從而轉移患者對于手術創口或自身機體疼痛、焦慮等方面的注意力,引領患者深入體驗腦海中出現的念頭、思維、沖動以及情緒等產生和消失的過程,告知患者對情緒應秉持不排斥、接納、不批評的態度,促使患者在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夠做出正確且合理的反應,每天2~3次,每次30~40 min,連續指導8~10 d,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可借助遠程監控的模式,告知患者進行定時打卡,并進行及時反饋。
(3)強化遵醫行為: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深入分析,向患者灌輸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理念,與患者進行深入交談,幫助患者進行個人角色的適應與轉換,爭取處理自身患者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系。護理人員還可通過建立微信交流群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遠程指導,設立醫生咨詢窗口,鼓勵患者對自身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隨時隨地提問,耐心細致回復,并將患者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匯總成為相關的科普文章,定期在群內進行推送。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進行正確應用、飲食及訓練時,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盡可能避免專業術語的使用,并告知患者進行復述,對于記憶偏差或理解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
(1)自護能力:通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EA)進行系統評估,主要包括自我責任(0~24分)、健康知識(0~68分)、自我概念(0~32分)以及自護技能(0~48分)等4個維度,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6]。
(2)生活質量:應用WHOOOL-BREF 量表對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關系維度進行整體測評,每個維度滿分為25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好[7]。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4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4個維度得分均升高,并且觀察組患者自護能力4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自護能力水平比較(分)
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升高,并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隨著全球現代化經濟水平逐步發展創新,各國之間交流、貿易往來逐漸密切融洽,在經濟高速進步影響下,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也依此獲得了大幅度提升,在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各系統基礎疾病發生率也呈逐年遞增[8]。肝癌作為惡性腫瘤系統中發病率、病死率相對較高的疾病之一,經由相關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肝癌年患病率約為78.2萬例,病死例數達74.6萬例,位居癌癥疾病發病率的第5位,病死率位居腫瘤總病死因的第3位[9]。而我國肝癌的病發率約占全球總病發率的55%,病死率約占53%,5年的存活率僅有14%,位居惡性腫瘤致死病因的第2位,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10]。肝癌病程遷延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以及后期恢復效果較差,若不及時加以手段進行治療干預,癌細胞發生血行轉移、骨轉移與擴散,還會誘發高脂血癥、高鈣血癥以及各個器官組織功能衰竭、給患者家庭及心理造成嚴重的負擔與壓力[11]。近年來,在新興醫療診治技術發展與創新下,肝切除手術不斷完善,最大限度地將癌腫及其周圍組織進行完全切除清掃,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降低了術后癌細胞的轉移復發[12]。但由于手術操作時間較長、創口較大,導致患者心理及生理都遭受一定程度上的刺激,護理人員只是單純采取傳統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疾病相關知識一味灌輸給患者,患者未能很好地理解疾病相關知識,再加上疾病相關專業知識內容繁瑣抽象,長期以往不僅削弱了患者對于疾病知識學習興趣,導致患者對自我護理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臨床護理配合程度較差,護理工作未能順利開展。因此,采取較為形象生動、科學合理的健康宣教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本研究發現,實施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自護能力明顯高于實施常規健康宣教護理干預的對照組,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3]。由此可見,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通過應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手段,以圖片、視頻等素質化教育宣教途徑,將肝癌相關抽象、難懂的專業理論知識加以形象生動的呈現,為加深患者對于專業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可在知識宣教時,適時合理性地插入,更好地調動患者對于肝癌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對于傳統康復護理中存在的盲目、籠統等缺陷進行很好地改善[14]。護理人員通過從患者疾病認知角度加以干預,在提升患者對于肝癌知識熟悉與掌握等程度,起到較為顯著可觀的效果,激發患者自我護理的意識與認知,在患者開展一系列臨床護理治療干預措施時,患者配合程度與積極性都相對較好,利于護理人員工作的順利開展。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提升趨勢較為可觀,可見護理人員還可從患者心理狀態入手,實施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以正念心理干預療法,及時糾正患者消極悲觀的心理狀態,促使患者內心潛藏的焦躁、抵抗等負性情緒的正向轉化,樹立營造較為健康、樂觀的心理環境,在同伴互助的心理干預模式下,協助患者建立治療疾病的自信心,緩解患者負性心理情緒[15]。同時,護理人員還可借助互聯網信息溝通交流技術,對患者進行遠程延續性健康行為宣教與指導,促使患者養成較為良好地健康行為與生活習慣,應用流程圖,可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護理干預詳細流程的了解與掌握,加強患者參與程度,促使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以漸趨升高趨勢發展。
綜上所述,對肝癌術后患者采取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可對患者喔喔護理能力水平、日常生活質量水平起到積極有效的改善,對于推動醫院、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不足,且觀察時間短,觀察指標不足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續應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