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李小紅,李娜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是無體外循環支持條件下進行手術操作,手術術野更好,對機體損傷小,但對醫者操作技術要求更高,也更易增加患者心理負擔[1]。缺少有效的圍術期護理不僅會影響手術順利進行,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術后康復。常規護理是以疾病本身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護理過程中往往會忽略患者心理情緒,難以滿足臨床需求。個體化護理是基于現代化護理理念的新興護理模式,可根據患者個性特征、病情實際等實施針對性護理,更好地滿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2]。目前,關于個體化護理干預應用于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患者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患者遵醫行為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20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于我院行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的74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8 例;年齡44~79 歲,平均(61.24± 6.03)歲;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1例,Ⅲ級14 例,Ⅳ級12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43~77 歲,平均(60.87 ± 6.44)歲;NYHA 心功能分級:Ⅱ級10 例,Ⅲ級16 例,Ⅳ級11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告知患者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進行手術配合指導,協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醫生的手術操作;術后進行體征監測及基礎護理;出院時實施一般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體化護理干預:(A)成立護理小組。邀請科室經驗豐富的護士長、主管護師、專科護士等組建護理小組并對成員進行個體化護理相關培訓及考核,保證其掌握相關知識及操作。(B)制定護理方案。綜合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非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護理相關文獻,臨床相關護理經驗,患者手術方案、病情實際及護理需求制定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C)護理方案實施。①術前:入院后及時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全面評估;基于患者個性特征、文化程度選擇其接收度更高的方式進行一對一宣教,為其講解手術方案、治療優勢、注意事項等,爭取患者的配合;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通過語言安撫、音樂療法等緩解其緊張情緒,使其保持情緒穩定;術前1~2 d 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有效咳嗽等訓練;基于患者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應急預案,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術前6 h 禁食、術前2 h 禁飲。②術中:入手術室后再次核查患者基本信息,建立靜脈通路,留置尿管,進行各項體征監測;手術期間確保手術器械準確、快速遞送;加強體溫監測,做好保暖,如患者體溫<36 ℃則需予以加溫毯復溫,保證最佳室內溫度;術畢仔細清點器械物品,檢查出血點及引流管固定。③術后: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并進行干預;每隔2 h 協助患者進行翻背拍身;可給予霧化吸入促使患者排痰;加強切口監測,定期消毒清理;注意觀察引流情況,確保引流管通暢,術后48~72 h 可根據患者情況拔除引流管;術后1 d 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訓練、股四頭肌伸縮等訓練,逐步過渡到床邊步行、康復訓練;基于患者喜好、身體狀況制定針對性飲食、作息計劃,保證患者營養攝入,作息規律。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ICU 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根據冠心病患者遵醫行為量表[3]自制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包括治療與護理配合、健康行為、情緒控制、應對方案4 項,每項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遵醫行為越好。③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低氧血癥、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神經系統并發癥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ICU 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遵醫行為評分觀察組治療與護理配合、健康行為、情緒控制、應對方案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2.3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21.62%(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操作難度較大。研究[4]表明,大多數患者缺少對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的正確認知,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術后康復效果。因此,加強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圍術期的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個體化護理是基于患者個體差異進行的針對性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較既往常規護理模式更具針對性、系統化和全面化,有助于為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患者提供良好的臨床護理服務[5]。此外,個體化護理可根據患者個體需求對癥施護,有助于緩解患者心理應激狀態,提高患者圍術期舒適度,緩解負面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ICU 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個體化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與朱松[6]的研究結果相符。遵醫行為是患者心理情緒在臨床上的具體表現,是患者對醫護人員醫療服務和行為的認同。研究[7]表明,在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圍術期應用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使護理和治療達到預期效果。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各項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改善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患者的遵醫行為,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個體化護理干預可以促進非體外循環下心臟搭橋術患者術后康復,改善遵醫行為,降低術后并發生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