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方,朱文娟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耳科一病區,河南 鄭州 450052)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推測多與病毒感染、免疫損傷、微循環障礙等密切相關,患病期間主要有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表現,病情進展后可能導致患者聽力永久性喪失,嚴重影響其生活與工作[1]。目前臨床對突發性耳聾患者予以血管擴張劑及能量合劑治療后,可有效改善其癥狀,但考慮到部分患者治療配合性較低,病情恢復速度緩慢,故應在治療期間輔以合理的護理手段。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MB)模型是1992 年由Fisher 等提出的一種行為改變理論。研究[2]表明,基于IMB 模型的護理干預在突發性耳聾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對突發性耳聾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106 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3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52~78 歲,平均(62.30 ± 5.84)歲。對照組男30 例,女23 例;年齡51~77 歲,平均(62.73 ± 6.11)歲。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主要進行病房環境干預、日常基礎護理、飲食指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常規護理,各項護理措施嚴格參考科室相關護理要求規范實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包括:①信息干預。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積極與其進行言語或肢體溝通交流,根據患者自身或家屬講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及家庭情況講解突發性耳聾病因與康復知識,綜合分析患者康復條件及可能需求,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在家屬支持下采取對應的護理行為,日常護理中收集患者在康復期遇見的問題,并幫助其正常、順利實施康復訓練,疏導患者在康復治療與護理中出現的負性情緒。②動機干預。前意圖期:通過耐心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建立信任關系。意圖期:告知患者長期進行康復治療與訓練的必要性,積極配合護理行為對良好預后轉歸的重要性。準備期:患者住院期間積極為其制定家庭康復計劃與目標,根據患者家庭情況提出對應的意見與建議;出院后鼓勵患者通過微信或微信群的方式反映康復期遇到的問題,該項行為可由患者家屬操作。改變期:出院后定期評估患者康復進度及護理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針對未達標的患者再次進行遠程護理指導。維持期: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康復期多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保證整個護理計劃的長期實施。③行為技巧干預。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及家屬反饋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并參考患者自身情況提出對應的改善措施,提升康復效果。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3]評估,量表評分項目共計10 項,采用4 級評分法(1~4 分)評估,總分4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4]評分,量表包含4 個項目,每項均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量表共計20 個問題,以患者自述滿意度評價1~5 分,≥90 分為非常滿意,60~89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效能護理后,觀察組的GESE 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GESE 評分比較(,分)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觀察組GQOL-74 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工作類別及環境因素的改變,突發性耳聾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患者發病后生活質量持續降低,疾病進展還可能導致其聽力永久損傷,故需及早開展對應治療。血管擴張劑及能量合劑在突發性耳聾治療中通常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考慮到部分患者對治療方式有抵觸情緒,接受能力較低,因此治療期間仍需配合合理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雖已廣泛應用于耳鼻喉科疾病的護理中,但其內容相對簡單,護理主動性較弱,積極性偏低,效果并不理想[5]。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機構對護理行為的逐漸重視,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也開始應用于諸多類型耳鼻喉科疾病護理中。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主要通過收集患者基礎資料,結合其家庭背景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促進患者康復期掌握對應技能,同時還能調整家庭氛圍,促使家屬正常看待患者,增加家屬參與家庭護理的主動性[6]。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主旨是指導患者學習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倡導其積極參與康復訓練,整個護理過程中還格外注重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從而保障各個階段護理行為順利開展。護理期間收集患者反饋的問題匯總分析,通過不斷改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獲得長期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突發性耳聾患者整體身心狀態,為其康復期正常生活提供保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可顯著提升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預后改善有積極意義。張曉霞等[7]的研究表明,對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實施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護理管理模式,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護理模式所采取的個性化護理措施能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護理模式可改善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提高其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