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匡曉梅,羅小婉
(中山市博愛醫院 婦女保健科,廣東 中山 528400)
骨質疏松癥患者以腰背酸痛、周身酸痛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癥狀,嚴重可導致身高縮短和駝背,甚至于日常意外跌倒時發生胸、腰椎及髖部等部位骨折,造成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1]。絕經后婦女為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但關于我國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及其易發因素的臨床資料十分缺乏[2]。因此,調查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狀況,分析其發病原因,提高絕經后婦女對該病的認識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山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狀況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4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我院進行骨質疏松癥篩查的203 例中山市絕經后婦女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0~78 歲,平均(59.34 ± 5.25)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骨質疏松癥篩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①基線資料:統計所有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包括孕次、既往未知原因骨折史(有、無)、髖部骨折家族史(有、無)、絕經年限(≥10 年、<10 年)、既往疾病史、既往服藥史、戶外運動(偶爾、經常)、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②骨密度:采用骨密度檢測儀(美國諾蘭德制造有限公司,型號435A101)以雙能X 線吸收檢測法(DXA)檢測腰椎1~4、總髖部和左側股骨頸,以面積骨密度(sBMD,g/cm2)表示。骨質疏松癥判定標準: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2.5 個標準差以上。③BMI 計算及分組:所有研究對象在同一儀器上準確測量身高、體重,計算BMI;分組:以研究對象平均年齡55 歲為標準,分為≤55 歲組和>55 歲組。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srson 相關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密度與基線資料的相關性研究對象L2~L4、腰椎總體、股骨頸、髖部總體的骨密度分別為0.603 ± 0.824、0.626 ±0.112、0.572 ± 0.143、0.728 ± 0.051。203 例絕經后婦女年齡、身高、體重、BMI、絕經年限、戶外運動與腰椎、股骨頸、髖部總體骨密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絕經后婦女各部位骨密度與其基線資料的相關性(r/P)
2.2 不同年齡婦女各部位骨密度比較>55 歲組L2~L4、腰椎總體、股骨頸、髖部總體骨密度均低于≤55 歲組(P <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婦女各部位骨密度比較()

表2 不同年齡婦女各部位骨密度比較()
2.3 單因素分析102 例東區絕經后婦女中有38 例(37.3%)確診為骨質疏松癥,101 例鄉鎮絕經后婦女中有32 例(31.7%)確診為骨質疏松癥;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發生不受既往未知原因骨折史、孕次、髖部骨折家族史的影響(P >0.05),但可能受絕經年限及戶外運動的影響(P <0.05)。見表3。
表3 絕經后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n(%),]

表3 絕經后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n(%),]
2.4 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絕經年限長、戶外運動少均是絕經后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影響因素(OR>1,P <0.05)。見表4。

表4 絕經后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骨質量與骨密度下降,使骨微結構遭受破壞、骨脆性增加而引發[3]。研究[4]表明,女性骨密度累積丟失率普遍高于男性,尤其是絕經后婦女,骨密度累積丟失率較高。絕經后婦女雌激素缺乏,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應得到社會高度重視,需明確其患病狀況及原因,從而指導臨床提早干預,以預防或延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學界認為BMD 達峰值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203 例絕經后婦女中有70 例患者確診為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4.5%;城市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發病率高于鄉鎮,50~59 歲骨量減少人群比例升高明顯。由此可見,中山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及發生風險均較高,其中>55歲組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55 歲組,骨密度降低更明顯。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絕經后婦女骨密度與年齡、絕經年限呈負相關。分析原因在于:絕經后婦女普遍存在雌激素缺乏現象,絕經時間越長,雌激素減少越明顯[5];而雌激素能夠促進早期成骨細胞分化,刺激膠原蛋白并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當雌激素嚴重不足后,會導致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進而使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轉化率,造成大量骨質丟失,最終引發骨質疏松癥。本研究結果顯示,戶外運動少與絕經后婦女骨密度降低呈正相關。缺乏戶外運動可能是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人體在運動時會產生一定的機械應力,帶動全身骨骼肌收縮,加快成骨細胞增殖,從而增加骨密度。同時,較多的戶外活動還可增加人體曬太陽的時間,增加機體維生素D 含量,促進鈣吸收,降低骨質疏松癥發生風險。因此,絕經后婦女應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和曬太陽。本研究結果顯示,BMI 與腰椎總體骨密度呈正相關,相關性也最高,分析原因為:體重高者承受的負荷更大,骨骼負重轉化為機械應力,可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由此提高骨礦含量與骨強度;體重過低者骨重建會受到影響。建議絕經后女性科學飲食,適當進行抗阻力運動有助于提高骨量及肌肉量。
綜上所述,中山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率較高。絕經年限長及戶外運動少的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發生風險較高,臨床應將骨質疏松預防關口前移,推薦40 歲開始骨密度測定,關注絕經年限長、低體重的絕經后女性,日常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科學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合適體重。對于骨質疏松性骨折高風險人群要及時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