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瑤



2023年初,一場名為《種地吧》的真人秀節目與春天一起來了。10位年輕人,142畝地,真干,真種。尋常節目中擁有精致妝容、纖瘦體型的男明星們,要用180天的時間種出一萬斤大米,將荒蕪土地變成詩歌田園。
據說,為了種好地,下地之前,10位年輕人參加了農業知識、醫療救護、消防安全、木工、瓦工等多方面的專業培訓,還考取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的駕照。看似復雜,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新農人”最基本的基本功課。
說到種地,壽光絕對是優等生。播種、灌溉、施肥、收獲,每一個環節都有“壽光智慧”“百姓訣竅”。
4月20日,第二十四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成功舉辦。24年間,隨著規模擴大與技術迭代,壽光的蔬菜產業不斷升級,產業鏈不斷延伸。不信,就到壽光大棚里一探究竟。
走深,向科技
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新中的蔬菜大棚里,西紅柿長勢喜人,但大棚里卻沒幾個干活兒的人——以前靠經驗種植,現在靠數字化、智能化種植。占地四畝多的大棚里,安裝了智能放風機、智能植保機等近10 種智慧設備,有了它們,“一旦聽天氣預報說有惡劣天氣,俺就在家里打開手機上的控制系統,遠程操作收簾子”,“棚主”崔新中說。
這樣的智能化蔬菜大棚當然不是個例。近些年,壽光加速推進蔬菜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建成了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等一批數字農業園區。這些園區,全部覆蓋大型水肥一體機、智能溫控、自動補光等新技術,種地高效、省勁兒。
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還有一位叫 “小金”的技術員,它神通廣大,還有不少“手下”。它的真實身份是一位“管理型”機器人,掌管20名“專技型”機器人。他們能按照實時指令做采摘、授粉、運輸等多工種的工作,更有專門負責測量作物高度、葉片大小、果實大小、成熟度的測量檢測機器人,管溫室結構檢測、病蟲害識別、葉片溫度成像的巡檢機器人……它們分工明確又相互協作,是真正的“智慧農民”。
會種、會控,最重要的,還得會銷。
一大早,稻田鎮種植戶張成軍就把剛采摘的新鮮蔬萊送到了合作社。過磅稱重后,張成軍拿著一張卡到結算機器上輕輕一刷,運輸車與蔬菜的毛重量便顯示出來,所有數據第一時間上傳到了手機上。用他的話說:“現在賣菜可真方便,交易在手機上就能完成,而且賣了多少,收入多少,有大數據給記著賬,很放心!”
除了把菜拉到合作社賣,“互聯網+農業”也正改變著壽光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方式,獨根紅韭菜、水果黃瓜、櫻桃西紅柿等“明星”產品,正是通過多樣化的電商平合,實現了全國暢銷。
走遠,增產業
在壽光蔬菜產業集團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新鮮長茄經過切片、注餡、上粉、上漿、油炸、速凍等工序后,變成了一袋袋“油炸茄盒”預制菜。從“一根茄子”到“一塊茄盒”,產業鏈拉長,帶動了價值鏈提升。
除了茄盒、藕盒、薯條等冷凍調理食品,“公司120余種凈菜會按需供應給海底撈等多家連鎖火鍋店”。公司相關負責人劉福坤介紹道:“為了保證質量,真空包裝和全程冷鏈是蔬菜防腐和鎖鮮的基本操作。”“120余種”——壽光是全國設施蔬菜最大產區和蔬菜最大集散中心,年蔬菜總產量450萬噸,年蔬菜交易量900萬噸。在這里,“買全國,賣全國”。“全程冷鏈”——壽光建有冷庫123座,具備冷鏈運輸儲存能力物流企業55家,形成了集低溫加工、倉儲保鮮、冷鏈配送于一體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可以說,在壽光,從上游的原料供給,到中游的加工流通,再到下游的市場營銷,都已經形成了預制菜完備的產業鏈條。
2022年7月,范鮮社首批共9種預制菜品正式下線。“有用到壽光芋頭的沙暄紅燒肉,壽光金針菇的水煮肥牛,咱壽光的玉米段也用在了我們的招牌烤魚里面。”公司銷售總監郝慶榮說道。但蔬菜的溢價空間畢竟是有限的,芋頭、金針菇、玉米只得“淪為”配菜。“依托當地資源,提高結合度,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畢竟我們是壽光本土的企業嘛。”
因為合作關系的原因,范鮮社的工廠和車間設在了濱州。“對于前端葷腥類原材料的采購,濱州更有優勢,但一旦涉及到產能和運輸,壽光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未來,公司還是會回歸壽光。”這不只是范鮮社的選擇,更是預制菜產業的選擇。憑借原料資源、加工能力、冷鏈物流、食材管控等多種優勢,壽光預制菜產業全面起勢。截至目前,壽光市共梳理培育預制菜全產業鏈市場主體1490家,產業規模近250億元。
前端拎穩“菜籃子”,做好標準制定、種子研發、技術創新;后端端牢“菜籃子”,培育特色蔬菜和預制菜品牌、打通高端銷售渠道……以往,乘著高鐵橫穿齊魯,看到遍地的蔬菜大棚,就知道蔬菜之鄉壽光到了。今天到壽光,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現代化的蔬菜大棚,還有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廠房,在現代科技加持下,從種子培育到蔬菜種植,從物流運輸到產品深加工,再到產業文旅大融合,一條越來越完整、技術含量與產業附加值越來越高的完整產業鏈條已經成型,蔬菜之鄉的內涵將更加豐富,外延將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