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文輝
1941年以后,隨著日軍大力在華北推進“治安強化運動”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進攻,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
不斷取得對敵軍事斗爭的勝利,是打開根據地嚴重局面的關鍵。為了應對日軍深入根據地的“掃蕩”“蠶食”“清鄉”,鄧小平借鑒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敵進我退”方針避實就虛的思想精髓,轉而采取“敵進我進”的方針。
這個方針的要義是: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派出小部隊乃至部分主力,跳出日軍的包圍圈,分頭向日軍補給線、鐵路干線、空虛的城鎮據點,實施全面有力的破襲,迫使日軍抽調重兵保護其軍事要地,以減輕日軍“掃蕩”給根據地造成的巨大壓力和破壞。鄧小平指出:“敵我斗爭形勢是敵進我進。敵人一定要向我們前進,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向敵人前進,才能破壞或阻滯敵人的前進,鞏固我們的陣地。”
在“敵進我進”的方針指導下,鄧小平和劉伯承等領導邊區抗日軍民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反制日軍的“掃蕩”“蠶食”“清鄉”,先后粉碎了日軍發動的一系列“掃蕩”,逼退日偽據點,進而變敵占區、游擊區為根據地,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傳習摘自《黨的文獻》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