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青瓦灰藍,青磚堅實,擊之叩之若有金石鏗鏘之聲。古建磚瓦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因其耐用、素雅,直至今日仍頗受建筑界喜愛。在古代建筑中,一磚一瓦均為人工燒制而成。如今,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古法手工制作與現代機械化生產“融合”發展,“秦磚漢瓦”傳統技藝得以進一步的傳承與改進。
山東省棗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建磚瓦燒制技藝”第十三代傳承人紀啟濤,是棗莊市稅郭鎮紀官莊村人,從小便跟著爺爺、父親“玩泥巴”長大,對于泥土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愫。棗莊是北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陶器、骨器、石器等手工制造業發達。棗莊地處魯南丘陵地區,鋁礬土、陶土等資源豐富,這些都是制作古建磚瓦的最佳原材料。
據紀啟濤介紹,古建筑中常用到的有青磚、青瓦、琉璃瓦。根據功能性又分為板瓦、筒瓦、勾頭、滴水、套獸、走獸、仙人、三仙盤子、吻座、正吻、鴟吻、望獸等,這些通稱為古建磚瓦。青磚采用優質陶土燒制,因陶土中含有鐵,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陶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而呈青色,故稱之為青磚。青瓦的制作工藝同青磚一樣,原料則不同,是由陶土和鋁礬土混合而成。青磚、青瓦呈青黑色,透出一種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它們都具有密度高、透氣性強、吸水性好、耐磨損等特點。
紀啟濤“守舊”但不“戀舊”。他說,傳統手工制作古建磚瓦造價高、且受制于時代的發展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歷史留存下來的古建筑文物都需要重新修繕,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青睞“中式”建筑風格,這些都離不開古建磚瓦。
材料雖發生了變化,但制作古建磚瓦時,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配料、磨制、過篩、陳腐、打垛、切片等20多道制作工序一個都不能減少,他只是把那笨重的“活兒”進行了輕便化、高效化的現代改造。
“磨制”是古法制作磚瓦比較耗時、耗力的一道工序。傳統方法是把取來的土經過多日曬干后,先用石碾碾碎,再放到石磨上反復“磨”,用粗細不一的篩子一遍又一遍地“篩”,才能制得所需要的“土”。現今,紀啟濤利用現代化的烘干、機械化磨制技術,全封閉“流水線”運行,所制之“土”比傳統磨制的“土”更加細膩。紀啟濤把“秦磚漢瓦”制作技藝與現代技術融為一體,既節省時間和勞動成本,又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制作出的產品不但更加美觀、耐用,還不失古建磚瓦的神奇韻味。如此創新,多達10多項。
2021年,紀啟濤投資2000多萬元,新上了一座現代化輥道窯,窯長130多米、寬10多米,窯里燒的是天燃氣,溫度可以達到1150攝氏度。陰干好的古建磚瓦坯子經過流水線進入烘干窯,然后自動傳入燒窯內,“流”出來的就是成品。“沒有特殊情況,這窯一刻也不能停,停一次就得烘一次,烘一次的花費不少?!奔o啟濤表示。
目前,紀啟濤創立的古建文化發展公司,完整保留了當地7座古窯,解決了周邊村莊200多人的就業問題。如今,他們燒制生產出的古磚、古瓦銷至全國。在2022年6月26日公布的山東首批“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中,紀啟濤手工制作的“古建磚瓦”作品名列其中。
(編輯/劉偉光? ? 設計/丁娟)